寧夏閱邊

仗鉞:鉞,古代兵器,像斧,比斧大些。仗鉞,倚仗皇帝的授權。褰幃:揭開帳幃。夏州:晉時為夏王赫連勃勃建都的統萬城,後魏滅夏,改名夏州。唐以後為西夏領土。這裡的夏州借指寧夏。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寧夏閱邊》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姓名】王瓊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寧夏閱邊
仗鉞褰幃入夏州②,塞垣風景豁雙眸③。
田開沃野千渠潤,屯列平原萬井稠④。
西北蜿蜒崇嶺峙,東南縹緲大河流。
深溝劃斷通胡路⑤,不用窮兵瀚海頭⑥。

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選自《嘉靖寧夏新志》。
③塞垣:指邊境地帶。豁雙眸:雙眼豁然開朗。
④“屯列”句:古代利用駐防軍隊或驅遣人民到邊地開墾荒地叫屯田。明代寧夏屯田始於洪武三年(1370年),河州衛指揮使寧正兼領寧夏衛事,率軍民“修築漢、唐舊渠,引河水溉田,開屯田數萬頃,兵士饒足”。六年,帝詔令“屯田寧夏”,九年,“徙五方之人實之”,從此開始了大規模屯田。萬井稠:古制八家為井,引申為鄉里,家宅。意謂由於屯田制度的推行,形成了無數個鄉里,家宅。唐陳子昂《謝賜冬衣表》:“三軍葉慶,萬井相歡。”
⑤“深溝”句:王瓊總制陝西三邊軍務時,於嘉靖十年(1531年),開始興工重修河東邊牆。施工方案是這樣的:興武營(故址在今寧夏鹽池縣高沙窩鄉興武營村)以西至橫城(今屬寧夏靈武市)黃河岸邊的一段,對原牆進行加固和修補,並在邊牆外側挖成壕塹。興武營以東的舊邊牆因土質鬆散多沙,倒塌嚴重,加之此段邊牆距離城池甚遠,“賊至不即知”,遂決定將其廢棄,南移5~10公里不等,重新修築一條邊牆。這道新邊牆緊挨花馬池城(今鹽池縣城),後來人們把這道邊牆稱為“頭道邊”。這道築於二道邊(原河東牆)內側的新邊牆,稱之為“深溝高壘”。所謂深溝,是指在新築邊牆外側挖成深寬各兩丈的壕塹;所謂高壘,是指高3.3米、寬6.6米的邊牆。這樣,邊牆的高度加上壕塹的深,垂直高度總計10米,這就是王瓊創建的“深溝高壘”。高聳的城牆配以寬闊的壕溝,能有效地防禦蒙古騎兵。“深溝劃斷通胡路”,就是指此而說。
⑥窮兵:謂窮竭兵力。瀚海頭:戈壁沙漠的邊緣。

作者簡介

王瓊(1459~1532),字德華,山西太原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士。歷任工部主事、郎中、河南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督漕運、戶部右侍郎、吏部侍郎、尚書。嘉靖皇帝即位時,被彈劾論死,後改戍綏德,再改還籍為民。嘉靖七年(1528年),因吏部尚書桂萼力薦,起為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總制陝西三邊軍務至寧夏。鎮守三邊期間,屢敗吐魯番,收復哈密,創深溝高壘及寧夏北長城,重創河套韃靼內犯,使寧夏、陝西、山西諸邊得以安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