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農村扶貧開發規劃

寧夏農村扶貧開發規劃(200l-2010年)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我區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來抓,扶貧開發取得了重大成就。

前言,奮鬥目標,指導方針,基本任務與途徑,千村扶貧開發工程,社會幫扶,政策保障,組織領導,

前言

寧夏農村扶貧開發規劃(200l-2010年)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我區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來抓,扶貧開發取得了重大成就。從1983年“三西”農業建設開始,特別是1994年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畫和寧夏“雙百”扶貧攻堅計畫以來,開展了有組織、有計畫、大規模的扶貧開發。經過全區各族人民堅持不懈的艱苦奮鬥,於1999年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基本解決溫飽的戰略目標。全區8個國定貧困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3年的429元提高到1999年的1108元,人均糧食產量也由273公斤提高到358公斤;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由1993年的139.8萬人減少到1999年的30.5萬人;貧困地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進步,有力地促進了全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
多年來,我區在扶貧開發的實踐中積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主要是:加強黨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始終把扶貧開發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上抓緊抓好;堅持開發式扶貧,努力增強貧困民眾自我發展的能力;興水治旱,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不斷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以貧困鄉、貧困村、貧困戶為重點,把發展區域經濟與扶貧到村到戶相結合;有計畫、有組織、有重點地實施移民搬遷和勞務輸出,緩解人口壓力;動員組織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以川促山,共同發展。這些寶貴的經驗,應在新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中繼續堅持、不斷完善。由於惡劣的自然條件、巨大的人口壓力和薄弱的經濟基礎,南部山區貧困落後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2000年,南部山區農民人均純收入987元,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43.8%;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還有128.6萬人,其中,收入在580元以下未解決溫飽的特困人口有52.7萬人。解決這部分民眾溫飽問題的難度很大,鞏固溫飽成果的任務相當艱巨,穩定解決溫飽進而向小康邁進需要鍥而不捨的奮鬥;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落後狀況,縮小與引黃灌區及全國發達省區的差距,更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因此,全區上下必須充分認識扶貧開發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繼續把扶貧開發放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堅持不懈地抓下去。
從2001年到2010年,我們要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良好機遇,認真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舉全區之力,加快南部山區脫貧致富步伐,把我區扶貧開發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奮鬥目標


(一)今後10年我區扶貧開發總的奮鬥目標是:儘快解決少數特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鞏固已經基本解決溫飽人口的扶貧成果,最終實現穩定解決溫飽的目標。為此,要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著力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建立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主導產業,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逐步改變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文化落後的狀況,為邁向小康創造條件。
(二)實現上述奮鬥目標,需分兩個階段進行:
――從2001年到2005年,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00元以上。其中,特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850元以上,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其他重點扶持的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正常年景返貧率控制在10%以下。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人口自然增長控制在14‰以下。
――從2006年到2010年,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其中,20%的人口要達到小康水平,70%的人口人均純收入要達到1300元以上,剩餘10%的人口人均純收入也要達到1000元以上。正常年景返貧率控制在5%以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以下。
(三)今後10年,我區扶貧開發的基本對象是:目前人均純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128.6萬低收入人口,其中未解決溫飽的52.7萬人。這些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乾旱風沙區、乾旱半乾旱黃土丘陵溝壑區和半陰濕土石山區的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涇源、彭陽、鹽池、同心、中衛、靈武、紅寺堡等10縣1區、148個鄉(鎮)、1026個行政村。因此,要把10縣1區集中連片的貧困區域作為今後扶貧開發的工作重點,集中力量,重點扶持;同時,進一步加強川區零星插花貧困鄉村的扶貧開發工作,重視做好殘疾人的扶貧解困工作。

指導方針


(四)新時期我區扶貧開發工作,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抓住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良好機遇,認真遵循以下指導方針:
――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發揮貧困地區幹部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在國家和自治區的幫助扶持下,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大力改善生產條件,發展商品生產,提高貧困農戶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
――堅持綜合治理、全面發展的方針。把扶貧開發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加強農田水利、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重視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把扶貧開發與計畫生育、資源保護、生態建設相結合。嚴格控制貧困地區人口的過快增長,防止對資源掠奪式開發和人為破壞。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使人口、資源和環境步入良性循環軌道。
――堅持政府主導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方針。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發揮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積極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支持貧困地區的開發建設。
――堅持開放式扶貧的方針。加快南部山區對外開放步伐,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交流。加大宣傳力度,吸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加強與國際國內的聯繫、合作等交流。以更優惠的政策和優質服務,吸引人才、資金、技術和項目,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

基本任務與途徑


(五)堅持不懈地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開展基本農田建設。要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及重點生態工程項目的實施,繼續大力修建基本農田,力爭5年內實現貧困人口人均3畝基本農田的目標。加大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力度。“十五”期間,完成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鹽環定揚黃寧夏專用工程、彭陽長城源引水工程、固原東山坡引水工程的建設任務,所有大中型病險水庫和一半以上小型病險水庫得到加固,並新建一批水庫和塘壩,配套改造固海揚水工程和部分庫井灌區,爭取新增灌溉面積70萬畝。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示範推廣小畦灌、低壓管灌、噴灌和微灌等。到2010年,使寧南山區揚黃灌區、庫井灌區全部達到國家節水灌溉標準。繼續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充分利用降水資源,發展集水節灌面積50萬畝。加速實施“生命工程”。因地制宜,“三水”齊用,引水工程、井窖工程、水源工程等多種措施並舉,在5年內基本解決南部山區40萬人的飲水困難。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全力實施“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風沙區生態環境整治工程、重點生態縣建設等項目。加快黃土丘陵區小流域治理,控制水土流失,恢復和增加植被。加強幹旱風沙區綜合整治,實行人工種草、圍欄封育、以草定畜、劃區輪牧,建立草場承包責任制,實施限量放牧,提倡舍飼圈養。“十五”期間,新增造林面積30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5000平方公里,治理土地沙化面積450萬畝。2010年,力爭退耕還林還草和荒山造林種草900萬畝。
(六)加強交通、通訊、能源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五通工程”,到2005年,80%的鄉、70%的行政村通等級公路,建成國道主幹線25號線中寧―郝家集段高速公路,建成鹽池―興仁公路、興仁―海原公路、惠安堡―王窪公路等,建設西部大通道銀川經西安至武漢高速公路桃山―沿川子段,新建改建縣鄉公路3000公里。行政村村村通電話、通郵,自然村基本實現村村通電、通廣播電視。完成農村35KV以下電網改造,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2010年,實現鄉鎮通柏油路,行政村村村通等級公路。10年新增高速公路370公里,新建改建二級公路1000公里。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建設4C級固原旅遊支線機場。
(七)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貧困地區要把投資少、見效快、覆蓋廣、效益高、能夠儘快提高貧困人口收入、密切聯繫千家萬戶的種養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作為產業開發的重點,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積極培育主導產業。要下決心改變南部山區廣種薄收、粗放經營的習慣,推行集約化經營。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證口糧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優勢經濟作物和小雜糧、脫毒馬鈴薯、地膜玉米和中藥材基地。特別要加快發展以舍飼養羊、養牛為主的畜牧業,擴大以紫花苜蓿為主的種草面積,發展草產業。到2005年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重爭取達到28%,2010年爭取達到35%。結合生態建設,發展“兩杏”、桑蠶、核桃、花椒等生態經濟林。要加快南部山區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加快培植壯大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興建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帶動千家萬戶農民開拓國內外市場,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發展和農民致富的能力,逐步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搞好六盤山旅遊扶貧試驗區的建設,儘快完善一批重點景點和配套設施,積極鼓勵貧困地區民眾參與旅遊服務,擴大農民增收渠道。
(八)加大科技扶貧力度。在制定扶貧計畫、確定項目過程中,必須把科學技術推廣和運用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加大實用技術推廣力度,重點推廣普及節水灌溉、覆膜種植、品種改良、溫棚養殖、菌草開發、果品保鮮、疫病防治等新技術,推廣固原上黃、西吉黃家二岔等科研基地經驗與模式,建立多種形式、不同規模的種植業、養殖業科技示範基地。進一步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科技推廣服務和培訓體系,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進行科技承包和領辦科技扶貧項目。要加大科技培訓力度,以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為突破口,將科普宣傳與技術推廣、科技示範、技術培訓等工作相結合,通過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進行現代科學知識教育,灌輸科技思想、科技方法,破除農村封建迷信。通過10年努力,使貧困地區農村實用技術普及率達到70%以上,農村基層幹部和黨員科技培訓率達到90%以上,真正成為帶領民眾脫貧致富的科技骨幹力量。
(九)積極發展教育衛生事業。加大南部山區“兩基”攻堅力度,鞏固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成果,加快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重點解決好女童入學率、鞏固率低的問題。採取多種渠道籌措資金,認真實施好貧困地區“義教工程”、“危房改造工程”、“遠程教育扶貧工程”、“職業教育扶貧工程”。努力提高中國小教師學歷層次和業務素質,支持南部山區建設一批視窗學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重視發展衛生、婦幼保健事業,逐步做到鄉有衛生院,村有衛生室,常見病、地方病能夠得到及時治療和有效控制,保證民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儘快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
(十)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全面落實計畫生育“三為主”工作方針,建立健全基層計畫生育網路,以縣鄉為重點,改善服務條件。積極培訓和充實基層技術服務人員,大力推進計畫生育“三結合”。完善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對在生育政策內自願少生一個孩子、獨生子女戶、純女戶並採取永久性節育措施的婦女,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並根據條件,對貧困家庭獨生子女的計畫生育夫婦試行養老、醫療保險制度,解除其後顧之憂。通過社會制約與利益導向,幫助和扶持計畫生育農戶勤勞致富,起到少生快富的示範作用,逐步實現人口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
(十一)加快小城鎮建設。穩步推進南部山區城鎮化進程,積極有序地建設小城鎮。加大山區縣城建設,將固原縣城建設成為固原地區幅射帶動能力較強的中心城鎮。同時建設一批示範集鎮,吸引更多的農村人口向中心城鎮集聚,鼓勵農民進城發展。到2010年城鎮人口比例提高到20%以上。
(十二)大力開展勞務輸出。健全勞務輸出工作機構,加強勞務輸出管理和服務,加大南部山區勞動力培訓力度,提高勞務人員的職業技能。採取政府組織與自發輸出相結合,分散與集中輸出相結合,農閒和農忙相結合,不斷開拓新的勞務市場,積極引導南部山區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幫助解決勞務輸出人員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十五”期間,山區每年輸出人員穩定在60萬人次以上,勞務收入達到9億元以上;2010年達到平均每個農戶轉移和輸出一個勞動力。
(十三)加快移民吊莊建設。繼續扶持和鞏固縣外移民吊莊點。幫助其發展經濟,儘快解決吊莊移交屬地後存在的遺留問題。繼續對水庫庫區、水源涵養林區、無生存條件的偏遠貧困帶片的農民,實行異地開發,在有條件的地方開闢新的移民吊莊點。積極爭取和實施好國家西部開發專項移民試點。爭取10年內區內異地搬遷和縣內移民搬遷30萬人左右。同時,適當提高搬遷移民補助標準。儘快提高遷入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實現一年搬遷,二年鞏固,三年基本解決溫飽,五年穩定解決溫飽的目標。縣內的移民搬遷由縣級政府組織實施,跨地縣的移民搬遷,由區政府組織實施。要把紅寺堡灌區作為移民開放的試驗示範區重點建設,並積極爭取國家扶持。

千村扶貧開發工程


(十四)新時期扶貧開發要突出重點,集中力量,打攻堅戰。我區現有的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乾旱、半乾旱和半陰濕土石山區生存條件比較差的1026個行政村,集中連片的有107.24萬人,占全部貧困人口的83.4%。能否穩定地解決這些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事關我區扶貧開發工作的大局,任務艱巨,意義重大。為此,今後要把1026個行政村作為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重點村為基本扶持單元,組織實施千村扶貧開發工程。按照一次規劃設計,統一評估批准,分期分批實施的原則,一批一批地開發,一批一批地驗收。
(十五)各相關縣市根據自治區《千村扶貧開發工程實施意見》的要求,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綜合設計,分別制定本地村級扶貧開發規劃。規劃要明確奮鬥目標、建設內容、具體措施、幫扶單位和資金來源。在摸清重點村、貧困戶基本情況和農戶廣泛參與的基礎上,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逐村逐戶確定經濟和社會發展項目。規劃經分級評估審核批准後執行。做到建卡到戶,立檔到村。建立自治區、地(市)、縣、鄉、村、樣本農戶6級監測體系。村級規劃一經確定,要一任接著一任乾,一張藍圖乾到底。
(十六)確保實施千村扶貧開發工程的資金足額到位。該工程投資按現有專項扶貧資金30%左右的比例籌措,分期分批到位。投入千村扶貧開發工程的無償資金,主要用於村級規劃的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項目和社會公益項目,扶貧貸款主要用於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的到戶項目。
(十七)為確保千村扶貧開發工程的順利實施,自治區將統一組織安排抽調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組成扶貧開發工作組,蹲點包村,幫助和指導工程實施。扶貧開發工作組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指導和參與村級規劃的制定,督促檢查村級規劃的實施和資金使用。工作組幹部實行定期輪換,每期蹲點包村的時間不少於1年,並把幫扶的成效作為考核、提拔幹部的一個重要依據。

社會幫扶


(十八)幫助貧困地區民眾穩定地解決溫飽問題,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任務,也是社會各界義不容辭的責任。實踐證明,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定點幫扶,對支持貧困地區的開發建設,密切黨群關係,改變機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培養鍛鍊幹部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把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定點包村扶貧作為一項制度長期堅持下去,引導和鼓勵有實力的大中型企業在貧困地區建設一批社會公益性項目。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民眾團體、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等,都應發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參與扶貧開發,為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做出應有的貢獻。
(十九)繼續堅持“以川促山,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加大山川對口幫扶工作力度,川區的銀川市、賀蘭縣、石嘴山市、平羅縣、惠農縣、利通區、吳忠市、青銅峽市分別對口幫扶山區的西吉縣、海原縣、固原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鹽池縣、同心縣。幫扶和被幫扶縣之間要實行優勢互補,廣泛開展項目開發、幹部交流、人才培訓、勞務輸出等方面的合作。其他川區縣也要按照自治區的統一安排,參與包村扶貧。
(二十)加強閩寧對口幫扶協作。多年來,福建省和我區的對口幫扶協作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湧現出一批先進單位和模範人物,為全國推進東西對口幫扶協作提供了成功的範例。今後,要繼續堅持“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進一步加強閩寧合作,把對口幫扶協作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同時,積極開展與其他東部發達地區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經濟協作,倡導和組織民間的交流與合作,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則,推進企業間的相互合作,努力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
(二十一)積極探索和建立將城市更換淘汰的生產、生活用品向山區轉送的渠道和途徑,形成經常性轉移機制。扶貧和民政部門要建立相關組織,專門負責開展此項工作。

政策保障


(二十二)增加扶貧開發資金投入。各級政府必須把扶貧開發的投入列入本級年度財政預算,並根據財力增長情況,逐年有所增加。要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積極爭取國家投資,進一步擴大以工代賑規模。打破依靠政府單一投入的格局,積極探索和建立扶貧開發多元化投入機制,廣泛開拓新的籌資渠道,吸納社會資金,參與扶貧開發。要採取有效措施,調動貧困地區民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積極性,不斷壯大鄉村集體積累,引導農民投資投勞,參與扶貧項目建設。
(二十三)擴大扶貧貸款規模。進一步增加扶貧貸款額度,支持能夠帶動貧困人口增加收入的種養業、農產品加工企業、市場流通企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等。對各類企業到貧困地區興辦的扶貧項目,應視效益情況給予支持。在保障信貸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放寬貧困地區貸款條件,根據產業特點和項目具體情況,延長貸款期限。要加大扶貧到戶小額信貸力度,支持貧困戶發展生產。扶貧貸款執行統一優惠利率,優惠利率與基準利率之間的差額,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經扶貧部門和財政部門認可後,報中央財政據實補貼。
(二十四)實行優惠的財稅政策。貧困戶利用荒山、荒地、灘涂、水面開發生產農產品,可免徵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5年。因提供技術服務取得的勞務收入,免徵所得稅5年。企業捐贈的扶貧資金,可以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在稅前列支計入成本。要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增加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總量,並積極幫助解決貧困地區資金調度困難,逐步提高貧困地區財政保障能力。加強扶持寧南山區財源建設,幫助貧困地區財政逐步擺脫困境。積極籌集資金,採取銀行貸款、財政貼息的形式,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財政增長點。貧困鄉村在貧困地區或異地開發興辦股份合作制企業,允許扶貧資金折股到貧困戶,以勞代資、參股分紅。
(二十五)完善相關土地政策。在國家土地承包開發利用的政策範圍內,調整退耕還林還草地區、重點移民區、異地移民開發試點區的土地分配和利用政策。貧困地區國有和集體所有的荒山、荒坡、荒溝、荒灘、荒地以及15度以上的坡耕地,可以將使用權承包、租賃、拍賣給企業或個人,按照法定的土地利用規劃合理經營,使用期限可延長至50年。鼓勵和支持企業與個人開發利用引黃灌區的荒地和灘地,安排寧南山區貧困農民安家落戶,企業和移民戶可享受有關投資補助政策。對有些地區無力開發的富餘土地,政府給予一定的補償,用於安置缺乏生存條件的貧困戶。
(二十六)實施人力資源開發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各界興辦扶貧開發人才培養機構,對培訓山區勞動力和有效組織勞務輸出的,自治區政府可給予適當扶持。進一步完善異地移民開發和多渠道就業政策。放開南部山區農民向城鎮轉移的限制,可以在保留原承包地的條件下,辦理城鎮戶口。貧困地區各縣要積極創造條件,以更加優惠的待遇,吸引外部人才。對引進人才和智力,幫助貧困地區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自治區給予表彰獎勵。
(二十七)積極開展扶貧開發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繼續爭取國際組織和已開發國家援助扶貧項目,自治區財政和各縣優先安排配套資金。要加強外援項目管理,努力提高外援項目的經濟效益,增強還貸能力。充分借鑑國際社會在扶貧開發方面創造的成功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進一步提高我區扶貧開發水平和整體效益。
七、扶貧資金管理和監測
(二十八)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努力提高使用效益。各類扶貧資金包括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扶貧貸款、三西資金等要按照扶貧開發規劃的要求統籌安排,集中使用。主要用於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重點鄉村,適當支持其他貧困地區。各類扶貧資金要在財政設立專戶,統一管理,專款專用,封閉運行。推行提款報帳制,按項目的實施進度分期分批提款報帳。
(二十九)加強扶貧資金的監督管理。嚴把扶貧資金的投向、使用、效益關。自治區、地(市)、縣三級審計和監察部門,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對扶貧資金進行嚴格審計和執法檢查,並形成制度,長期堅持。防止和杜絕擠占、挪用、貪污扶貧資金,違者要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依法嚴肅處理。被審單位要認真落實審計決定,防止違反法規的問題重複出現。
(三十)加強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綜合監測。根據工作需要設定相關的監測指標體系,做好有關信息的採集、整理、反饋和交流。要制定科學規範、符合實際的監測方案,採用多種形式,全面、系統、動態地反映扶貧開發的進展和變化,為科學決策提供必要的依據。監測的重點是貧困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的變化、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扶貧資金的管理和扶貧項目的執行情況。

組織領導


(三十一)落實扶貧開發領導工作責任制。要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繼續實行扶貧工作黨政一把手負責制,進一步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要層層明確責任,推行任期目標責任制,把扶貧開發的成效,作為考核貧困地區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政績的重要依據。川區各級黨委、政府也要加強對本地區低收入人口的幫扶,採取有效措施,提高他們的收入,改善他們的生活,促其儘快脫貧致富。
(三十二)加強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建設。扶貧開發的各項政策措施最終要靠基層組織帶領民眾苦幹實幹才能落到實處。以村級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是黨和政府在農村工作的基礎,是實現扶貧開發目標的組織保證。要結合農村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活動,切實加強貧困地區的村級基層組織建設。按照“五個好”的要求,積極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和號召力。
(三十三)加強貧困地區縣鄉兩級幹部隊伍建設。要按照幹部“四化”方針,加強貧困縣鄉黨政領導班子建設,選派事業心強、富有開拓精神、密切聯繫民眾的優秀幹部到貧困地區工作。要把貧困縣鄉的幹部培訓,納入計畫,優先安排,切實提高其組織領導扶貧開發工作的水平。
(三十四)要穩定、充實和加強扶貧工作機構。鑒於扶貧開發的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要採取必要措施,加強地(市)、縣兩級扶貧工作機構建設,改善工作條件,加強業務培訓,穩定幹部隊伍,提高其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以保證扶貧開發工作的順利實施。
(三十五)自治區各有關部門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認真履行各自職能,切實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並從資金、技術、物資等方面向貧困地區傾斜。貧困地區的各級黨政組織要根據本規劃提出的目標和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區扶貧開發規劃,並將其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統一部署,統籌安排,精心組織實施。
(三十六)本規劃由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