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的前身是物理與信息技術系,始建於1983年。現有物理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教育技術學三個本科專業,形成了以師範教育為主,理工科相結合的多學科多層次的辦學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夏師範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 外文名:College of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ingxia Teachers'University
- 簡稱:物信學院
- 校訓: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 創辦時間:1983年
- 類別:公立大學
- 現任校長:李靜
- 所屬地區:寧夏
- 主要院系:套用化學專業 化學專業
- 主要獎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山區信息化技術研發與集成示範》
學術論文《一種按需域間路徑構建方法》
學術論文《物理學師範專業增設生活物理課程的重要性》 - 前身:物理與信息技術系
- 教學形式:全日制
概述,專業設定,實驗室設備,辦學歷史,辦學條件,科研成果,
概述
建立了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多模組科學系統的教學體系。 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經過20多年的發展和建設,建立了一支思想優良、結構合理、素質紮實的師資隊伍,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和管理經驗。現有專兼職教師2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講師7人,助教7人,實驗師1人。教師中在讀博士1人,碩士研究生7人,在職碩士5人。教師職稱、學歷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在科學研究和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5年來,申報或完成自治區、學院科研項目15項,累計發表科研論文180餘篇,其中EI收錄4篇,核心刊物發表24篇。
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有力熱、電磁學、光學、中教法、電工學、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高頻電路、家用電器、近代物理、通信技術、光纖與通信原理、信號與系統、單片機原理及套用、微機原理、EDA、教育電聲系統等17個實驗室。
歷年來,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並且以其具有寬廣紮實的基礎知識、過硬的職業技能而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大部分畢業生已成為寧南地區重要的教學、生產、科研骨幹。累計為社會各行業培養複合型人才近兩千人,為推動寧南山區教育事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專業設定
物理教育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物理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現代教育思想、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和網路多媒體套用技術,具有較強的職業技能,能夠勝任中學物理和相關學科的教學、教研人員。 高等數學、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物理教學論、電工學、電子技術、現代教育技術、計算機套用基礎、程式設計等。 主要從事中學物理教學工作,也可以從事家電、廣播、等行業的相關技術工作。
培養能夠在新教育技術領域從事教學媒體和教學系統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等的教育技術學科高級專門人才;各級中等學校教育技術學課程教師以及各級電教中心的教育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技術人員。 教育技術學、教學系統設計、計算機輔助教育、遠程教育、教育傳播學、 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套用、教育電視及電聲系統、攝影技術基礎、教育信息處理等。 從事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工作;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的套用研究;電教館、文化館等行業從事教育技術方面的技術性工作。或在廣播電視系統從事節目製作等。
培養系統地掌握電子方向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備分析和設計電子設備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能在電子信息部門以及相關領域從事電子類設備的生產製造、套用開發、和經營管理的技術型套用型人才。 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邏輯電路、電路分析、電子技術工藝基礎、通信原理、信號與系統、單片機原理及套用、電視原理與維修、電子儀器及測量、網路技術、電子EDA、高級程式語言設計等。 適合在電子信息行業從事生產管理、服務等技術性工作;從事電子設備的操作、管理和維
實驗室設備
設備名稱/支出項目 | 設備型號規格/環改費支出用途 | 單位 | 單價(萬元) | 數量 | 金額(萬元) | 產地、廠商 | |
合計 | 54 | 290.59 | |||||
1、功能材料與原子分子光譜實驗室 | |||||||
1-1 | 閉循環制冷機 | ARS DE-202NI | 台 | 14 | 1 | 14 | 北京飛斯科科技有限公司 |
1-2 | 光譜儀 | SP750 | 台 | 19 | 1 | 19 | 美國康柏公司 |
1-3 | 螢光光譜儀 | RF-5301RC | 台 | 16 | 1 | 16 | 日本島津 |
1-4 | 脈衝雷射器 | Nd3+ YAG | 台 | 25 | 1 | 25 | 美國相干公司 |
1-5 | 多通道示波器 | PIXIS:(uoB Princeton Instrunments) | 台 | 10 | 1 | 10 | 美國普林斯頓儀器公司 |
1-6 | 高溫乾燥箱 | 科偉 | 台 | 0.5 | 2 | 1 | 石家莊金陵科教實驗設備有限公司分公司 |
1-7 | 半微量分析天平 | AUW-220D | 台 | 0.3 | 2 | 0.6 | 廣州儀通儀器儀表有限公司 |
1-8 | 分析天平 | AUW-220D | 台 | 0.5 | 1 | 0.5 | 廣州儀通儀器儀表有限公司 |
1-9 | 實驗用高溫電爐箱 | SX2-10-12 | 台 | 0.6 | 2 | 1.2 | 宜興市前錦爐業設備有限公司 |
1-10 | 陶瓷纖維馬弗爐 | HG-10-4B | 台 | 0.5 | 1 | 0.5 | 上海大恆光學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
1-11 | 數顯恆溫磁力攪拌器 | HJ-3 | 台 | 0.12 | 2 | 0.24 | 陝西博大精科 |
1-12 | 磁力攪拌器 | AM6250 | 台 | 0.08 | 4 | 0.32 | 鄭州市亞榮儀器有限公司 |
1-13 | 數控超音波清洗器 | JK-2200DB | 台 | 0.6 | 2 | 1.2 | 杭州匯爾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
1-14 | 數控電動離心機 | WG-2A2B | 台 | 0.8 | 1 | 0.8 | 杭州現代儀器儀表有限公司 |
1-15 | He-Cd雷射器(附屬檔案光學輔件材料) | HCL-40M | 台 | 2.2 | 1 | 2.2 | 頂尖科儀(中國)股份有限公司 |
1-16 | 微型固體雷射器 | 532 | 台 | 0.5 | 1 | 0.5 | 北京雷寶光電技術有限公司 |
1-17 | 旋轉蒸發器 | RE-5205 | 台 | 0.4 | 1 | 0.4 | 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 |
1-18 | 離子計 | PXSI-216 | 台 | 0.4 | 1 | 0.4 | 上海久世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
1-19 | 反應釜 | K系列反應釜 | 套 | 0.5 | 1 | 0.5 | 河南一諾醫藥化工容器有限公司 |
1-20 | 化學藥品儲存箱(附屬檔案化學玻璃器皿) | CMT490LA | 個 | 0.9 | 1 | 0.9 | 上海合恆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
1-21 | 水浴鍋(附屬檔案瑪瑙研缽) | HH-1 | 個 | 0.25 | 1 | 0.25 | 江蘇、常州澳華儀器有限公司 |
1-22 | 弱腐蝕性液體防火安全櫃 | WB810900 | 台 | 0.6 | 1 | 0.6 | 上海晉名實業有限公司 |
1-23 | 全套光學濾波片 | VBG低波數帶通濾光片 | 套 | 0.8 | 1 | 0.8 | 上海、上海昊量光電設備有限公司 |
1-24 | MedeA-VASP5 | 版本2.13+ 5.3.3 | 套 | 25 | 1 | 25 | 奧地利、北京宏劍(代理) |
1-25 | Atomistix ToolKit (ATK) | 版本 12.8.2 | 套 | 30 | 1 | 30 | 丹麥、北京宏劍(代理) |
1-26 | 中型工作站 | psc-5A | 台 | 50 | 1 | 50 | 蘇州、華美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
1-27 | 聲阻抗管 | SW422 | 套 | 22.3 | 1 | 22.3 | 北京、北京聲望聲電技術有限公司 |
1-28 | 傳聲器 | MPA201 | 個 | 0.55 | 2 | 1.1 | 北京、北京聲望聲電技術有限公司 |
1-29 | 勻膠機 | KW-4A型勻膠機 | 台 | 0.65 | 1 | 0.65 | 北京、微電子設備技術研究室 |
1-30 | 旋片式真空泵 | VP-1 | 台 | 0.26 | 1 | 0.26 | 溫嶺市陽一機電有限公司 |
1-31 | 集熱式恆溫加熱磁力攪拌器 | DF-101S | 台 | 0.11 | 1 | 0.11 | 鄭州長城科工貿有限公司 |
1-32 | 電子天平 | ESJ182-4十萬分之一天平 | 台 | 0.72 | 1 | 0.72 | 四川、成都星海計量技術有限公司 |
1-33 | 超音波清洗器 | 舒美KQ218 | 台 | 0.1 | 1 | 0.1 | 崑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 |
1-34 | 真空乾燥箱 | DZF-6020 | 台 | 0.35 | 1 | 0.35 | 上海、上海三發科學儀器有限公司 |
1-35 | 1400℃箱式實驗電爐 | SXL-1400 | 台 | 3.2 | 1 | 3.2 | 上海、上海大恆光學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
1-36 | ET-150恆溫加熱台-LED加熱平台 | ET-150恆溫加熱台 | 台 | 0.09 | 1 | 0.09 | 深圳市邦企創源科技有限公司 |
1-37 | 半導體快速熱處理設備 | RTP500 | 台 | 8 | 1 | 8 | 北方新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1-38 | 高溫爐 | KSL-1100X箱式爐 | 台 | 3 | 1 | 3 | 合肥、合肥科晶材料技術有限公司 |
1-39 | 高溫爐 | KSL-1400X-Al箱式爐 | 台 | 3 | 1 | 3 | 合肥、合肥科晶材料技術有限公司 |
1-40 | 手套箱 | MBC-Unilab(1800/780) | 台 | 33 | 1 | 33 | 合肥、合肥市科隆商貿有限責任公司 |
1-41 | 分子泵 | FJ500F機組 | 台 | 8 | 1 | 8 | 北京、中科科儀 |
1-42 | 電子天平 | AR124CN | 台 | 1.2 | 2 | 2.4 | 合肥、安徽時代中佳科貿有限責任公司 |
1-43 | 壓片機 | FW-4/HF-2 | 台 | 1.2 | 2 | 2.4 | 合肥、安徽時代中佳科貿有限責任公司 |
辦學歷史
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始稱物理科,於1982年在原固原師範專科學校著手籌建,設定物理教育專科專業1個,1983年秋季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專科學生。1983年底,物理科更名為物理系。1995年開設了電子技術專科專業,2001年開設了教育技術專科專業。專科辦學到2008年最後一屆專科學生畢業,歷經26年,為固原地方經濟、教育、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培養出來的學生絕大多數成為固原市企事業單位的骨幹力量。
2006年1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原固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物理學專業成為學校首批設定、招生的本科專業之一。物理系更名為物理與信息技術系。2008年又設定了電子科學與技術、教育技術學兩個本科專業。2007年物理與信息技術系更名為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
學院現設有物理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教育技術學三個本科專業,下設:大學物理、普通物理、理論物理、電子技術、教育技術5個教研室,1個校級(非線性物理)研究所和基礎物理實驗教學中心;擁有1個校級重點學科(光學)、1個自治區人才培養模式試驗區、2門自治區級精品課程、3門校級精品課程,共承擔6項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擁有固定長期的校外實習基地4個。承擔著本學院90多門課程、及全校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及實驗任務。
學院現有專業課教師39人,其中物理學專業教師19人,教育技術專業教師11人,電子與科學技術專業教師9人。教師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講師15人。學院教師中有2名博士,6名教師博士在讀,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有30名。學院教師近三年來承擔國家級、自治區級、學校級各類科研項目24項,累計獲得科研資助38.2萬元,有2人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3人獲得自治區自然科學優秀成果,累計發表科研論文50篇,其中核心期刊發表5篇,被SCI和EI收錄15篇。
目前有1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98人。物理學是學校首開的五個本科專業之一,2010年以來,本科畢業生中有23名同學考取了包括985高校在內的國內高校碩士研究生;有177名同學考取了特崗;2012年以來有20名同學通過了事業單位招考,2012年、2013年初次就業率分別達到84.2%和78.0%。
辦學條件
物信學院實驗中心始建於1983年(專科),是寧夏師範學院校最早建立的實驗室之一,隸屬於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實行校、院(系)兩級管理體制,2002年被自治區教育廳評為合格實驗室。經過多年的建設,物信學院實驗教學中心現由近代物理實驗室、光學實驗室、力熱實驗室、電磁學實驗室、中教法實驗室、高頻電路實驗室、電子EDA(II)實驗室、微機原理實驗室、電工電路實驗室、物理演示與多媒體實驗室、非線性編輯實驗室、電子EDA(I)實驗室、信號與系統實驗室、教育電聲實驗室、通訊技術/原理實驗室、單片機原理實驗室、感測器實驗室、電子實訓實驗室、模擬電路實驗室、數字電路實驗室、物理演示實驗室、教育資源開發與套用實驗室等22個實驗室組成,分為物理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教育技術學三個模組。
物信學院實驗中心現有實驗用房3900平米,設備總資產1040萬元,實驗室管理、實驗教學指導教師22人,其中博士1人,在讀博士5人,碩士16人,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15人。實驗室人員教研、科研能力較強。近年來共獲 20項教研、科研課題立項,其中區級 4項,發表教研、科研論文60餘篇,其中核心刊物 20 篇,自編實驗教材12部。
物信學院實驗中心以實驗教學為主,承擔本院物理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教育技術學三個本科專業的基礎和專業實驗課程以及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化學教育、套用化學、科學教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信息與計算機科學)等院系理工科專業的實驗教學任務,可開出的實驗項目350多個,實驗室年接待學生1000多人,年教學學時數20萬學時。物信學院實驗教學中心師資隊伍的年齡、職稱、學歷、學緣結構合理,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體系,職責分工明確,保證了實驗教學順利實施。
物信學院實驗中心圍繞學科與專業建設,創新體制,健全制度,加大投入和提高層次,以素質教育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重點,積極探索新的實踐教學內容和手段,按照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狠抓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這根主線,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實驗室開放、實踐教學內容改革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已成為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基地。
科研成果
序號 | 姓名 | 成果名稱 | 發表期刊 | 發表時間 |
1 | 張國前 | Visual FoxPro組合框控制項的BowSourceType屬性分析 | 固原師專學報 | 2006.11 |
2 | 惠治鑫 | N-E-V分布的實用性研究 | 大連大學學報 | 2006.6 |
3 | 張曉梅 | 固原市中國小教育技術套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 固原師專學報 | 2006.6 |
4 | 張玉寧 | 基於危險理論的入侵檢測系統的檢測器生成過程研究 | 固原師專學報 | 2006.6 |
5 | 張曉梅 | 高校教師信息化教育的現狀分析及應對策略 | 現代企業教育 | 2007.1 |
6 | 劉碧蕊 | 鉀原子4p能級Autler-Townes分裂的相干控制 |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 | 2007.3 |
7 | 劉碧蕊 | 基於Cantor結構一維光子晶體耦合腔的光學特性 | 光學儀器 | 2007.3 |
8 | 伏振興 | 綴飾態表象下二能級原子系統的躍遷理論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07.4 |
9 | 劉碧蕊 | 正負材料三分Cantor序列光子晶體的傳輸特性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07.6 |
10 | 許連強 | 二維三角晶格空氣孔光子晶體直線型波導的TE波傳輸特性研究 | 雷射雜誌 | 2007.6 |
11 | 劉碧蕊 | 用於光通信的超窄帶光子晶體濾波器的設計及特性研究 |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 2007.6 |
12 | 許連強 | 結構參量對二維三角晶格光子晶體禁帶影響規律的研究 | 雷射雜誌 | 2008.1 |
13 | 張曉梅 | 現代遠程教育在高校教師培訓中的作用 | 教書育人 | 2008.1 |
14 | 張曉梅 | 淺談電視音樂 | 電影評介 | 2008.1 |
15 | 黃玉新 | 論物理新課程與時代賦予物理教育基礎性的適切性 | 套用光學 | 2008.11 |
16 | 張國前 | 對西部欠發達地區專升本師範院校物理教育實習的思考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08.12 |
17 | 張國前 | 從粒子散射實驗看盧瑟福的治學精神 | 黃岡師範學院學報 | 2008.12 |
18 | 伏振興 | 調頻場作用下雙光子電離光電子譜特性 |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 2008.12 |
19 | 伏振興 | 非絕熱條件下二能級系統中的粒子布居幾率振盪 | 長江大學學報 | 2008.2 |
20 | 惠治鑫 | 旋轉運動硬化理論與統一硬化參量在修正劍橋模型中的套用 | 寧夏大學學報 | 2008.2 |
21 | 伏振興 | 二能級系統中粒子布居振盪的布洛赫矢量分析 |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 2008.2 |
22 | 劉碧蕊 | 一種基於光子晶體多層結構的數據存儲和識別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08.3 |
23 | 惠治鑫 | 黃金分割與物理學聯繫 | 新鄉學院學報 | 2008.3 |
24 | 伏振興 | 稀土摻雜系統中供體-受體能量傳遞的理論計算 | 榆林學院學報 | 2008.3 |
25 | 伏振興 | 啁啾場作用下二能級原子躍遷的時域動態變化分析 |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 2008.4 |
26 | 伏振興 | 失諧量對雙光子電離光電子譜的影響 | 河西學院學報 | 2008.5 |
27 | 李永超 | Sintering of Transparent Polycystal Nd:YAG with MgO as Additive |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 2008.5 |
28 | 李兆義 | 對《電視教材編導與製作實驗》課程教學的思考 |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 | 2008.5 |
29 | 伏振興 | 調頻場作用下的粒子布居幾率振盪(英文)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08.5 |
30 | 惠治鑫 | 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浸水樓房整體傾斜的監測與分析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08.6 |
31 | 張玉寧 | 基於相似度聚類與免疫危險理論的入侵檢測方法研究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08.6 |
32 | 伏振興 | 雙共振激發多光子電離過程中電離光電子譜的量子相干調製 | 光子學報 | 2008.6 |
33 | 劉德全 | 家用萬年曆的單片機原理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08.7 |
34 | 張曉梅 | 論多媒體課堂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 綏化學院學報 | 2008.9 |
35 | 陳懷軍 | 磁場對黃瓜幼苗抗旱性的作用 | 榆林學院學報 | 2009.1 |
36 | 張國前 | 伽利略研究落體運動的物理方法探究 | 科學時代 | 2009.11 |
37 | 黃玉新 | 論“問題解決”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作用 |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 | 2009.11 |
38 | 馬 艷 | 超聲生物效應的聲學及其細胞學機制 | 天水師範學院學報 | 2009.12 |
39 | 劉碧蕊 |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four-level GSA/ESA upconverted luminescence containing a nonradiative process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09.2 |
40 | 郝福生 | 對線偏振光反射後偏振態的討論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09.3 |
41 | 張曉梅 | 固原市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分析與對策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09.3 |
42 | 李兆義 | 多媒體教室的聲學環境分析及設計 |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 | 2009.3 |
43 | 張曉梅 | 中國小教師掌握教育技術能力的現實意義 |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2009.3 |
44 | 張國前 | 牛頓引力平方反比定律的啟示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09.5 |
45 | 張國前 | 地方師範院校大學物理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 | 黃岡師範學院學報 | 2009.6 |
46 | 黃玉新 | 論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 知識經濟 | 2009.6 |
47 | 劉德全 | 單片機原理及實驗Proteus虛擬仿真 | 內江科技 | 2009.8 |
48 | 張曉梅 | 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 | 2009.9 |
49 | 張國前 | 知識的理性因素與經驗因素的最幸運的結合 | 物理教學探討 | 2010.1 |
50 | 伏振興 | Influence of excitation light on the frequency upconversion of trivalent lanthanide ions | Physica | 2010.1 |
51 | 許連強 |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growth of single-crystalline K2Ti6O13 nanoribbons from KCl flux |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 2010.2 |
52 | 伏振興 | Investigation of radiative and nonradiative relaxation by two-photon resonant excitation in Tm3+ doped LaF3 particles |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 2010.2 |
53 | 伏振興 | Pr3+:LaF3晶體中的電磁感應透明及其色散特性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10.3 |
54 | 劉碧蕊 | 含負折射率材料光子晶體耦合腔的傳輸特性 | 寧夏大學學報 | 2010.3 |
55 | 伏振興 | 不同泵浦條件下稀土Tm3+的能量上轉換髮光 | 材料導報 | 2010.3 |
56 | 劉碧蕊 | 調製振幅對粒子布居幾率振盪的影響. | 套用光學 | 2010.4 |
57 | 惠治鑫 | 多元單相系的平衡態統計分布及其Nr-E-V分布的實用性 |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 2010.4 |
58 | 張國前 | 用自製的磁光克爾系統觀測磁疇 | 材料導報 | 2010.4 |
59 | 陳懷軍 | 磁場對黃瓜種子抗旱性的影響 | 安徽農業科學 | 2010.5 |
60 | 惠治鑫 | 基於旋轉運動硬化理論的修正劍橋模型的改進 | 岩土力學 | 2010.9 |
61 | 伏振興 | 溫度對氟氧化物玻璃陶瓷中Tm3+螢光強度的影響 | 物 理 | 2011.6 |
62 | 伏振興 | 六方相LaOF納米體系中Sm/Eu3+的能量轉移效應 | 物 理 | 2011.2 |
63 | 劉碧蕊 | Sm3+/Eu3+共摻四方相LaOF納米體系中能量傳遞效應的光譜學研究 |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 2011.8 |
64 | 劉碧蕊 | 分形康托多層結構的光學傳輸特性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10.12 |
65 | 李永超 | 納米YAG粉體的製備與表征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11.5 |
66 | 李永超 | 共沉澱法製備Nd:YAG粉體及其表征 | 貴州大學學報 | 2011.4 |
67 | 馬 艷 | 相向雙頻超聲粗提大黃游離蒽醌的研究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11.36 |
68 | 張曉梅 | 固原市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 榆林學院學報 | 2011.8 |
69 | 張曉梅 | 論電視人物短片創作 | 安徽農業科學 | 2011.16 |
70 | 劉德全 | 虛擬仿真技術在單片機系統設計中的套用 | 安徽農業科學 | 2011.17 |
71 | 郝福生 | 大學物理實驗研究性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電影文學 | 2011.7 |
72 | 郝福生 | 科里奧利力對黃河沿岸水土流失的影響及當前治理措施調查 | 電腦知識與技術 | 2011.16 |
73 | 郝福生 | Simulation of solidification for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 赤峰學院學報 | 2011.7 |
74 | 張國前 | 真空中靜電場與靜磁場的類比教學探討 | 安徽農業科學 | 2010.6 |
75 | 趙飛燕 | 基於FPGA的GMSK調整設計研究 | Advanced Material Research Vols | 2011.5 |
76 | 惠治鑫 | 關於格林函式對稱性討論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 2012.3 |
77 | 惠治鑫 | 淺談力學中線量和角量的關係 | 棗莊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 2012.2 |
78 | 惠治鑫 | 闡述岩土材料的塑性變形 | 科技創新導報 | 2012.10 |
79 | 劉碧蕊 | 納米MgO:Eu3+發光材料的共沉澱法合成及其發光特性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12.3 |
80 | 劉德全 | 直方圖處理在圖像空間域增強處理中的套用 | 江漢大學學報 | 2012.5 |
81 | 桑蘇玲 | 狀態變數法在鍵盤控制程式中的套用研究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12.6 |
82 | 桑蘇玲 | Multidressing interaction of four-wave mixing image in three-level atomic system | 自然科學 | 2012.29 |
83 | 桑蘇玲 | Observation of Angle Switching of Dressed Four-Wave Mixing Image | J. Opt. Soc. Am. B | 2012.5 |
84 | 桑蘇玲 | Enhancement and suppression of spatial splitting four-wave mixing in atomic medium | IEEE PHOTONICS JOURNAL | 2012.2 |
85 | 桑蘇玲 | Spatial interplay of two four-wave mixing images | CHINESE PHYSICS B | 2012.11 |
86 | 李永超 | Microstructure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Vacuum Sintering Nd:YAG Ceramics Treated by Hot Isostatic Pressing | J. Opt. Soc. Am. | 2012.3 |
87 | 張俊芳 | 淺談植物聲頻控制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套用進展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12.12 |
88 | 張建國 | 對稱耦合雙振子的複雜運動 | 河北大學學報 | 2012.2 |
89 | 張建國 | 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問題的思考 |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 | 2012.3 |
90 | 馬建軍 | 網路教育中的學習動機研究芻議 | 福建電腦 | 2012.7 |
91 | 吳向文 | 基於複雜學習理論的課堂教學設計模式探究 |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 2012.27 |
92 | 吳向文 | 師範生的可僱傭性培養模式探究 |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 2012.3 |
93 | 吳向文 | 師範生的可僱傭性構成結構探析 | 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校報 | 2012.5 |
94 | 郭玉剛 | 師範教學應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探討 | 教育技術資訊 | 2006.1 |
95 | 柳立言 | 師範生職前培訓課中教育技術標準的體現 | 固原師專學報 | 2006.6 |
96 | 楊永賢 | 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探析 |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 2007.11 |
97 | 楊永賢 | 遠程教育的質量與質量保障體系新探 | 文教資料 | 2007.6 |
98 | 張建國 | 寧南山區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狀況調查研究 | 中國教育信息化 | 2007.7 |
99 | 張建國 | 寧南山區中國小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現狀與思考 | 中國教育信息化 | 2007.9 |
100 | 李 明 | 多元智慧型與網路課程評價 | 中國教育信息化 | 2008.1 |
101 | 柳立言 | 信息技術教師職業發展芻議 |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 2009.21 |
102 | 郭玉剛 | 淺談寧南山區現代教育開展多媒體教學的幾點做法 | 科技資訊 | 2009.27 |
103 | 柳立言 | 課程信息化中的信息化教學設計 | 廊坊師範學院學報 | 2009.5 |
104 | 楊永賢 | 寧夏南部山區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資源教學套用調查 | 電化教育研究 | 2009.6 |
105 | 馬建軍 | 新課程背景下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的評價機制探究 |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 2009.8 |
106 | 馬建軍 | 農村遠程教育項目的困惑和思考 | 中國教育信息化 | 2010.11 |
107 | 楊永賢 | 教育信息化效益評估效益研究述評 | 中國教育信息化 | 2012.1 |
108 | 楊永賢 | 寧夏南部山區教育信息化資源套用現狀調查 | 中國教育信息化 | 2012.12 |
109 | Hui Zhixin | The practicability of pluralistic Nr-E-V distribution and a comparison of it with singular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 Appl. Mech. Mater. | 2013.5 |
110 | 惠治鑫 | 物理學師範專業增設生活物理課程的重要性 | 中國校外教育 | 2013.8 |
111 | 柳立言 | 一種按需域間路徑構建方法 | 計算機工程與科學 | 20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