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八大家

寧夏八大家指清朝同治(1862—l874)末年和宣統三年創辦的寧夏八家較大的私營商號。八大商號創辦的時間,除“百川匯”始於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外,其餘七家均始於清朝同治末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夏八大家
  • 社會背景:同治元年(1862年),寧夏爆發了
  • 成立時間:清朝宣統三年
  • 行政區域:寧夏
社會背景,八大家,八大家的破產,

社會背景

同治元年(1862年),寧夏爆發了以馬化龍為首的回民武裝抗清鬥爭。清廷陝甘總督左宗棠劉松山率大軍圍剿,歷經九年。這場戰爭,影響寧夏城鄉的個體小商,阻礙了剛剛破土萌芽的寧夏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素與寧夏有經商關係的山西省小商們,便蜂擁而至,迅速填補了當時寧夏城鎮商品經濟的空白。這就是“八大家”均由山西省商人創辦的社會背景和基本原因。

八大家

現根據資金多少,將“八大家”排列如下:
敬義泰 為山西省萬泉縣李姓創辦,最後一任經理是陳仰山。有五間鋪面,三十多個店員和學徒。初創資本不詳,後生意興旺,可歲入二十萬兩白銀。有製作油、醬、醋、醬菜、糕點、釀酒的手工作坊;聞名於全寧夏的黃酒、玫瑰露酒及糕點,即為當時民間婚喪嫁娶乃至上層官府互相饋贈的常備高級禮品。抗戰期間,該商號被迫改稱“大同慶”。故址在今銀川市玉皇閣西邊。
天成西 為山西省交城縣郭姓創辦,最後一任經理是梁棲鵬。初創時資本僅四百銀元,後興旺時,可歲入二十萬銀元。有五間鋪面,四十多個店員和學徒。在阿拉善左旗養有駱駝、牛、馬、羊,兼做甘草、皮毛等生意。抗戰期間,被迫改稱“乾元吉”。故址在今銀川市解放西街的城區醫院處。
隆泰裕 為山西省平遙縣董姓創辦,最後一任經理是劉維漢。初創時資本約一千銀元,興旺時,歲入十八、九萬銀元。有五間鋪面,三十多個店員和學徒。在阿拉善左旗養有駱駝、牛羊,併兼做生意。故址在今銀川市解放西街五金大樓處。
合盛恆 為山西省臨晉縣荊姓創辦,股東兼最後一任經理是荊子明。原為陝北三邊的一小客店,後成為擁有股金一萬二千兩銀子,歲入十二萬兩銀子的富號。有三間鋪面,三十多個店員和學徒。故址在今銀川市解放西街工農巷西側的“五一餐廳”西邊。
百川匯 為山西省平遙縣雷姓創辦,最後一任經理是張子珍。初創時,為資本三千兩銀子,興旺時,歲人七、八萬銀元。有三間鋪面,十幾個店員和學徒。抗戰期間,被迫改稱“德豐隆”。故址在今銀川市解放西街“五一餐廳”處。
以上五家為商號。以下三家為批發貨棧兼客商住店:
廣發隆 與“隆泰裕”為同一店東,最後一任經理是趙子文。生意興旺時,歲入十萬銀元。抗戰期間,被迫改稱“興華”商店。該號在阿拉善左旗也做皮毛生意。故址為今自治區糧食局處。
福新店 為山西省平遙縣張姓等五家創辦,股金一萬銀元。生意興旺時,歲入六萬銀元。最後一任經理是張廷凡。故址在今銀川市玉皇閣對面處。
永盛福 為山西省河津縣王姓創辦,最後一任經理是陳福齋。原為陝北三邊山區小商,後成為歲入五萬銀元的大店。故址在今銀川市新華飯店東側。
以上八家,除“敬義泰”在天津設有正式分號“敬盛永”貨棧外,其他在外省均無分號;在寧夏境內,除“合盛恆”在中衛、黃渠橋設有正式分號外,其他均只派人駐各縣城收購和推銷,無正式分號。
八家之中,五家商號的經營方式是零售和批發,均不備客商住房;其餘三家是批發或收取存放貨物的租金,以及為常住客商代銷貨物而收取佣金,客商的吃住由店東承包。“廣發隆”的常住客商多為包頭、平遙人,“福新店”的常駐客商主要是平遙人,“永盛福”是多為從平涼來的茶、棉販短客。
以“八大家”為代表的寧夏早期近代資本主義性質的私營商號,不僅同外國洋行存在著矛盾,而且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具體地說,自民國以後,“八大家”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貨物均仰仗英、美等國洋行供給,故成為洋貨的推銷者。自民國十四年前後,各國洋行則依賴“八大家”在寧夏代其收購土特產。

八大家的破產

“八大家”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便逐漸由興旺走向衰亡。至解放前夕,除“敬義泰”、“天成西”、“百川匯”三家奄奄一息外,其餘五家均先後倒閉。破產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以馬鴻逵為首的官僚資本統治集團壟斷了寧夏的工商業。
在馬家官僚資本統治集團的壟斷下,“八大家”不僅被剝奪了經營土特產的權利,而且也被切斷了進貨渠道。於是,包括“八大家”在內的各商號不得不從河南省進購土布,質次價高,得不償失,生意日衰。
二、貨幣貶值。
三、巧立名目,敲榨勒索。一九三三年,馬鴻逵開始統治寧夏時,就巧立各種名目,敲榨勒索“八大家”。“八大家”中先後破產的有:
“永盛福”於一九三八年破產倒閉後,其店東婆娘在銀川沿街乞討。
“福新店”於一九四六年破產倒閉。
“合盛恆”於一九四七年破產倒閉。
“隆泰裕”和“廣發隆”於一九四八年破產倒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