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藝術系

實驗藝術系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專業自2004年春天醞釀,9月開始籌備工作,2005年7月13日正式成立“實驗藝術工作室”並開始接受碩士學位研究生和本科生。2007年8月2日改制為實驗藝術系,呂勝中任系主任。2014年實驗藝術獨自成系實行獨立招生政策、是我國現有實驗藝術學校中唯一一所進行獨立招生的大學。現有教師10人,本科生、碩士生、留學生等學歷生總計10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實驗藝術系
  • 成立時間:2005年7月13日
  • 現有教師:10人
  • 領域:教育、藝術
  • 理念:學術的、思維的、理性的
  • 獨立招生:2014年
理念,定位,目標,教學特色,學術建設,

理念

梳理現當代藝術的理論及藝術實踐的國際性經驗;
建立實驗藝術在當代學院藝術教育中的學術性結構;
開闢中國式的國際化的現代藝術態勢可行性路徑。

定位

以國際當代多元文化藝術為背景;
以中國深厚傳統文化土壤為立場。

目標

參與當代文化藝術的主流,並具有服務於社會大眾的工作能力。
實驗藝術系的培養目標是:具有豐富的文化修養和藝術理論素質,能夠參與當代藝術實踐,掌握多種形式語言及材料媒介,具有獨特表達能力的創造型人才;通過教學與專題研究,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與理性思辨能力,以期推進中國實驗藝術的學術質量及文化層次,培養精於綜合材料、裝置、以及影像等新藝術形式的優秀藝術家;學生畢業後應該具有廣泛的動手能力及創造性思維品質,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和廣泛的社會適應力,可以從事當代文化藝術的創作、研究、教學等工作。
當前階段,將在造型學院的領導下以建設和完善基礎教學作為主要任務,以期在教學實踐中儘快修訂教學大綱草案並做出正式的文本,這個階段教師的教學課程的準備和實施必定圍繞基礎教學總體規划進行。根據已制定的教學大綱,本科生學習期限為四年,根據學生、畫室雙向選擇的原則,從基礎部一年級結業生中產生進入實驗藝術專業的學生,學習期限為三年。在基礎教學的結構和設施調整完備的適當時候,計畫聘請國內外較有成就、並具有相當學術水準和教學能力的著名藝術家開設以各自不同藝術媒介形式、藝術主張為核心的導師工作室,學生在完成基礎課程之後可以選擇導師工作室,配合以創作實踐和藝術思想建設為主的相關課程。

教學特色

1、傳統與當代相結合
◎傳統語言轉換——對傳統藝術語言的認識與理解;◎民間傳統文化採風考察——深入了解民間藝術發生髮展的歷史文化背景及民俗土壤,研究傳統文化符號的內涵以及表現力;◎造型原本——這門課程所強調的“原本”,將古老傳統藝術與現當代藝術的之間壓縮為零距離;◎在創作課教學中,鼓勵在傳統文化中尋找資源的構想。
2、重視學術儲備與理性方式的建設
◎重視現當代藝術史的梳理與歸納;◎課程中強調“道”與“理”的相輔相成,對學生的論說能力與製作能力並舉;◎方案課——從靈感的火花到作品實現之間所需要的學術定位、理性驗證,強調思維邏輯的縝密嚴謹;◎重視畢業論文在畢業班教學中的地位。
3、強調生活體驗的創作理念以及藝術公眾性方向的探索
◎公眾審美調查——以社會學的角度和工作方法探索研究關於公眾審美的課題;(註:採風考察中提示學生對文化大背景和生活多樣性廣泛性的認識;目前正在進行的“家庭審美調查”計畫在2004—2013年級的本科二年級學生的課程中連續進行。)◎在創作課教學中倡導藝術與生活、與公眾之間的關係。

學術建設

一、探索中國符號的當代敘述和國際化語境
實驗藝術系在成立之始,就開闢對中國當代藝術實踐的藝術家及作品的個案研究,其中尤以注重中國符號的當代敘述和國際化語境的探索研究。
關於中國符號的使用,當下批評界毀譽參半。有人以為是迎合西方的文化獵奇,有人恰恰覺得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現。我們則認為:事在人為,卻不外乎正身修心。中國文化原本就應該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作為一種豐厚的資源在今天創造中的運用,不管是誰都理所當然,應該在意的是新結果的品質而不是生髮它的原點。
在中央美術學院以往的藝術創作實踐中,已湧現出很多國際國內知名的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並不乏中國文化符號恰當使用的個案。實驗藝術系已經進行和正在進行的探索性研究課題有:
一、關於漢字造型與書寫藝術的研究成果:
2003年 呂勝中著《意匠文字》(兩卷)已公開出版發行;
二、關於造紙術的探索研究
2004年至今,我系胡明哲教授帶領學生數次進入四川的竹紙生產地,體驗傳統造紙術的精要,並經行探索性創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三、關於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研究成果:
2007年 李靖(研究生)論文《清代官式彩畫研究》;
巴朵(研究生)考察報告《麗江古城六合門》六卷。
四、關於中國人造型的研究
2008年 王郁洋(研究生)考察報告《追尋容顏——傳統民間肖像畫》五卷;
2009年 杜岩(研究生)考察報告《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中的人形》五卷;
劉剛(研究生)論文《明清肖像畫研究》。
五、關於中國火藥藝術的初步考察研究成果:
2009年 歐陽雪峰(本科生)考察報告《煙花炮竹的衣裳》五卷。
六、關於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研究
2007年 2006年級本科生集體赴陝西隴縣農村進行農具考察;
2009年 王雷(研究生)考察報告《豫西傳統農具》。
這些研究的成果是一種長遠的資源儲存,有的已經由師生們從中引申出特定概念,生成藝術作品,如李靖、歐陽雪峰的畢業作品《平民官式方便》、《永恆的燦爛瞬間》等。
二、染紅——傳統語言轉換的現代案例研究
早在實驗藝術專業處於醞釀的階段,一個有關中國藝術現代性的課題“染紅——傳統語言轉換的現代案例研究”已在中央美術學院開始。
“染紅”是指原本在傳統文化中處於非主流位置的一些藝術形式,在中國經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逐漸被文化主流所採納,經歷了近百年“改良”、“改造”的起伏跌宕,在順應社會制度與時代文化的流變中經受歷練,轍印了文化變革的經驗性痕跡。
例如,在新文化運動的不斷深入的時期,著名的革命志士李大釗曾參入了利用皮影戲宣傳新思潮的創新實踐。1918年他學成歸國在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任職期間,有一年回故鄉,曾為皮影藝人孫兆祥寫了一部《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的皮影戲,歌頌不畏強暴,反抗帝國主義侵略鬥爭精神的朝鮮義士安重根。
當然,有關傳統皮影戲的現代變革和轉型持續時久,曾經為傳統藝術語言現代轉換的現實建立若干時間的案例,這項研究對於中國藝術今天和未來的新建樹無疑是一種十分必要的接壤。
關於這個研究項目,呂勝中教授帶領幾屆研究生已經做過的課題成果有:
2004 傳統語言轉換方向研究生梁綢畢業論文《論傳統年畫在二十世紀的演變》51000字;
2005 傳統語言轉換方向研究生鄔建安考察報告《尋影初記——京、冀、甘、陝皮影變遷》七卷;畢業論文《紅色皮影研究》48000字;
2006 傳統語言轉換方向研究生韓慧榮考察報告《剪彩從新——中國傳統剪紙的現代轉型》八卷;畢業論文《新剪紙研究》49000字;
2007 新媒體語言方向研究生張宇考察報告《東北二人轉考察報告》九卷。
這些課題的研究結果確認,無論其中的個案是否顯示出轉型的成功,其經由的過程顯示出新文化建設的中實驗精神和實踐檢驗的必要性。無論結果的失敗與成功都是前輩留下的一份文化的財富,它必定在我們今天的重新起步中成為有益給養。
三、民間與鄉土——聆聽藝術母親的告誡
傳統民間文化不是浮在文化主流層面的部分,它埋藏較深,有待發掘的東西也很多。尤其在社會大轉型、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將視線投向它,不僅對於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真面貌是有必要的,對於意欲浸淫當代的文化繼任者來說,更有必要的該是側耳細聽“母親藝術”的不斷告誡。
中國鄉土民間的藝術創造,都是出於民眾自己精神性的功利目的,他們以自己的藝術行為調節著理想世界與現實之間的天平。在民間,沒有職業的“藝術家”和純粹的“藝術品”的概念。民間藝術無視藝術“品”的永恆,體現著一種超越物質世界的境界。文明社會把藝術集中到了博物館、畫廊,而博物館之外更多的地方,自然成了藝術的荒蕪之地或文化沙漠。而今天的藝術家,職業性的標籤必定不時擾亂著藝術創作為“精神產品”的原本性態,亦導致世界上越來越多的“藝術失業者”。
因此,注重民間藝術在中國實驗藝術教學中的位置,並非看重它別具一格的外在形式,它的諸多顯示著藝術本原的品質,將是對我們重新建設新文化的一個很好的提醒。
有關民間藝術研究與學習,實驗藝術系在教學大綱中明確有“民間文化採風考察”、“傳統語言轉換”等課程,並鼓勵畢業論文涉及民間藝術的選題,已經進行和正在進行的探索性研究課題有:
2004年(前) 呂勝中著《再見傳統》1-4集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呂勝中著《娃崽背帶》《五彩衣裳》四卷 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
2006年 2005年級集體赴陝西華縣、大荔等地作“吃的藝術——民間花饃採風考察”,歷時30天。
2007年 2006年級集體赴陝西西安與華縣,作陝西著名民間皮影藝人王天穩傳承與收藏陝西東路皮影粉本的著錄於考察研究,成果已結集《王天穩傳承收藏皮影粉本》二十卷。
2008年 2007年級集體赴陝西西安,做陝西皮影收藏家張維藏清代皮影箱具的著錄於考察研究,成果已結集《張維藏陝西東路清代皮影》畫冊。
2009年 李紅軍(研究生)論文《陝西民間刺繡技法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實驗藝術系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出現實際上是原“民間美術系”的一個理性的轉身,因此,儲備深厚並已有成功創新的案例。如呂勝中紅滿全球的剪紙“小紅人”作品,以及青年教師鄔建安脫胎於古老皮影藝術又歸於牛皮雕刻的作品《九重天》,青年教師於飛由民間麵食藝術引發而作的《藝術為人民服務》等。
而本系專業基礎的“造型原本”課程中所強調的“原本”,正是將古老傳統藝術與現當代藝術之間的距離壓縮為零。因而,學生們作業中也不由自主流露出傳統民間藝術精神的感染。如:王雷的《手織手紙》、留學生秋元珠江的《人形記》等。
四、源於生活——關注公眾審美和藝術公眾性的立場
在後現代主義時期,藝術風格和觀念轉變的真正意義在於藝術家社會責任感的復甦。今天,藝術家不僅用人性化的藝術語言表達著對大自然的親近,對社會生活的關心,而且竭力想要消除藝術與大眾的距離。
因此,現代藝術有必要趨向於大眾的文化訴求,藝術家、藝術活動或藝術作品與大眾的對話過程所體現的現代藝術大眾化努力,乃藉助於這一進程而得到加強,並且在整個審美文化領域持續深入地展開。
現代藝術與大眾接受過程之間,已經開始積極地轉向雙向動態的交流。阻隔藝術與日常生活、藝術家與普通大眾、藝術過程與文化現實之間的壁壘已經被推倒;“為藝術而藝術”的可行性在現代審美文化領域中受到普遍質疑。現代藝術介入生活的深度,使它義無反顧地與大眾攜起手來,共同面對複雜的現實,共同交流相互間的複雜情緒,在文化進程的現代時成為人們普遍需求的一個精神領域。
從國際的大文化背景來看,藝術公眾化的努力已經進行了半個多世紀,在現代藝術完成了“風格(形式)主義”到“觀念(表達)主義”的變遷之後,這種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可謂杯水車薪。
實驗藝術系充分認識現當代中國和世界藝術有關公眾性問題的既有事實,並確定了自己面臨這個問題的切入方式,這就是始於2006年在本科生教學中接力式進行的課題性課程:中國公眾家庭審美調查——以社會學的角度和工作方法探索研究關於公眾審美的課題。每個本科學生利用暑假以訪談、記錄與採集的方式考察10個家庭,最終在課堂上進行整理、分析、歸納,統計出相關數據,製圖表歸檔,集體作出本年度考察報告。這個工作計畫將至少持續十年。這個工作首先是在學生進入專業系之後立刻將個人學藝身份立場從“藝術圈子”退出,體驗站在社會學的角度反觀藝術的超越感受;另外,介入大眾審美的話題並以理性的分析研究,從而獲取與公眾對話的語境。
2006年暑假,二年級同學在“公眾家庭審美調查”作業完後,集體完成大型裝置作品《家庭日常用品博古》,並在當年上海雙年展或銀質獎。從一個強調社會學意義的課題中走向藝術創作,我們將它視之為創作教學上的一次成功的的挑戰。
2006年冬,基於源於生活的創作理念以及藝術公眾性方向的探索,實驗藝術系主辦了主題為“源於生活”的“首屆學院實驗藝術文獻展”,在這個展覽中,研究生陳少峰的繪畫行為藝術作品《面對面-信天游》令社會矚目,他隨身攜帶兩套油畫箱具,不再以單向的寫生方式完成與對象的溝通與交流,而是將一套畫箱交給農民,擺平與對象——每一個農民的關係,因為農民畫他與他畫農民在作品中占有同等的分量。
2008年冬,實驗藝術系策劃了一個以食品為主題的特別展覽“超級食品”在華堂商場望京店展出,就藝術展覽與大眾消費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有趣的探討。將公共商業空間置換為了當代藝術的實驗性展示空間,一方面為來商場購物的民眾製造一次與藝術不期而遇的機緣,另一方面也在探索實驗藝術作品與普通公眾進行溝通交流的可能性。展出持續一個半月,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
在這個方向上,實驗藝術系嘗試與社會大眾在日常生活層面進行“對話”取得良好成果——以雙方在共同的文化、生存環境中,相互溝通交流所達成的共識為目標——藝術和藝術家再也不是黑暗中的秉燭者。
●本文全子執筆,查閱文獻資料的工作由實驗藝術資料室承當。
“實驗”與“試驗”的有所不同,就在於試驗有可能是在沒有任何經驗前提下的一種試探行為,而實驗則更傾向於通過其行為對某種理性結論作出驗證。
實驗是廣泛實踐的開端,如果說它具有“前衛”和“先鋒”的意味,那他絕不會是個有勇無謀的莽撞漢子,更像一個願為真理與正義奉獻的先行官。實驗過程的冒險性與其結果的未知性,並不能影響到實驗者的信念和意志,因為他們已經看到了必然的前程。
實驗的空間原本就在與文化、科學、藝術相關的社會生活之中,它是人類認知積累的一貫方式,也是人類物質與精神文化不斷創造活躍的基地;它可以是一棟安裝有成套精密儀器的大廈,裡面有權威的專家學者執掌專題的研究;它甚至也可以不需要專門的房間、設備和經費,就開闢在城鎮鄉村的千家萬戶中;它也可以建立在學院,必然染重自身的學術色彩,亦可為學院凝固日久的教學結構增添活力與激情;它也可能是一部書,每一卷、每一集、每一篇、每一段甚至每一個小節,它們各自的屬性、能量及其匯合而成的文海翰墨,必將結構出新的情節……
進來吧!這是一個充滿實驗的時代,這是一個倡導文化“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魯迅語)”的群落,這是一個連線歷史文化傳統、直面當代民眾生存的所在,這是一個施展青春智慧與創造力的天地——而春天就要到了。
——引自呂勝中《一元復始》,見於2007年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學生作品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