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倫理學

實驗倫理學(Experimental Ethics)是用科學的實驗理論和方法來探索倫理問題,特別是道德行為心理機制和對策。2011年,喻豐與導師彭凱平教授提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實驗倫理學
  • 外文名:Experimental Ethics
  • 類別:倫理學
  • 提出者喻豐與導師彭凱平教授
  • 文獻出處:論文《實驗倫理學:研究、貢獻與挑戰》
  • 提出時間:2011年
簡介,發展狀況,

簡介

“實驗倫理學”是用實驗的方法研究道德問題。
2011年,喻豐與導師彭凱平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表論文《實驗倫理學:研究、貢獻與挑戰》,將實驗方法用於倫理學研究並將其歸結為四個研究問題:人性善惡問題、文化是否會影響道德判斷、個人還是外部環境更能夠影響道德行為與道德判斷、道德判斷歸因於情緒還是理性。在論文中,喻豐與導師首次提出“實驗倫理學”這一概念及英文名稱Experimental Ethics,並獲第七屆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在該篇論文的奠基下,實驗倫理學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學科領域。

發展狀況

一個新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正在西方學術界興起,它是以科學的實驗方法、心理學的理論原則去探索倫理學的問題。過去十年來,實驗倫理學就人類的本性、道德的意義、道德品質是否存在、公正倫理、責任倫理、情緒在道德判斷中的作用、利他行為的本質及道德的跨文化差異和共識等方面都有精彩的研究和闡述。
當下人工智慧生命科學領域中新興技術的超速疊代所形成的對人類道德秩序的攪動對“實驗倫理學”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實驗倫理學需要依賴虛擬現實認知科學等新技術路徑應對其他新興技術所產生的道德難題,如利用虛擬現實研究人工智慧的道德決策。但實驗倫理學的新技術路逕自身又會負載實驗方法的科研倫理困境。因此,新興技術既產生了新的道德難題,也推動了實驗倫理學研究架構的變革,未來二者之間可能的協同演化關係是:新興技術依靠實驗倫理學獲得“道德合法性”;實驗倫理學則藉助新興技術擴展研究方法。
實驗倫理學主要關注四個問題:一是人性的善惡問題,通過實驗方法可以了解人性的本質以及社會大眾的人性觀;二是道德判斷的情與理問題,雖然二者在道德判斷中的作用仍然存在爭議,但現代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包括神經科學技術的引入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三是個人特質與情境因素對道德行為的影響,實驗研究表明,微小的情境變化就能影響道德行為;四是普遍道德原則與文化差異的問題,雖然可能存在普遍的道德原則,但是道德判斷與行為仍存在顯著的文化差異。實驗倫理學能幫助消弭科學與哲學間的壁壘,拉近“是”與“應該”的距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