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盔是陝西人特別是關中人的一種主食。有多種樣式,多種口味。關中東部和西部便有各自的不同風格。在關中,幾乎每一縣都有屬於自己的鍋盔。陝南陝北一般不叫鍋盔,但也有實質上屬於鍋盔類的食品。細數起來,陝西的鍋盔,恐怕有幾十種之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實實在在的鍋盔
- 適宜人群:老幼皆宜
老陝愛吃鍋盔。什麼叫“鍋盔”?簡單說,就是一種燒烤出來的餅子。北京人叫火燒。新疆人叫饢。還有叫餑餑的。但鍋盔又不等同於火燒之類的烤餅子。陝西人對鍋盔有自己約定俗成的定義,概括說,一般用硬面,多淡味型,不中空,非餡餅,燒烤時鍋內不著油,並且只用燒烤方法,不用煎、炸、蒸等方法。湖北荊州有一“乾麵鍋盔”,雖然也叫“鍋盔”,在陝西人看來,其實是芝麻燒餅。
乾州鍋盔是最有名的一種。據說它的發明和修建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墓有關。因為那工地上,民工眾多,一伙食成為一件大事;有人便想出這種方便食品來,有人更用自己的頭盔來烙制乾餅,這樣就有了鍋盔的名稱。其實這鍋盔也真有點兒像鍋又像盔。鍋是圓的,盔也是圓的。叫作鍋盔的餅子也是圓的。乾州鍋盔屬薄型,一般比頭盔稍大,中間略厚,表面有花紋形狀,吃起來酥脆香甜。製作時需用木槓反覆折壓,分做小塊後,再用木槓壓出菊花形花紋。烤烙時用小火。以皮面微鼓,花紋著色為好。乾縣因有唐代男女二皇帝合葬陵,已是旅遊熱點,來這裡參觀的,都以品嘗乾州鍋盔為樂事。縣城街頭,常有農民做了鍋盔叫賣。因水分很少,便於攜帶,可貯存多日,許多人用來作禮品送人。
寶雞鍋盔則另成一家。屬厚型。二十世紀初時,有七八公分厚,一個約四五市斤重。發麵。硬面。不使鹼。有淡的,有椒鹽的,以淡的為主。酥,脆,香,甜,可以白吃,不須就菜。因為太厚,吃起來須用點力氣,人們把它叫作“睜眼鍋盔”,形容得睜大了眼睛吃,也是一種誇張。這樣的鍋盔,如今已不多見。還有一種,用油合面,加核桃、芝麻、椒鹽,約二三公分厚,一般一個約一市斤,又叫“斤托鍋盔”。現在的寶雞鍋盔與此略相似,又有點新創意:麵粉用大油摻和,配以各種調料,斜著下刀切開,成長三角形,裝袋出售。還說著一個周文王伐紂時用作兵士軍糧的故事。起了新名字――“文王鍋盔”。
與甘肅接壤的長武縣,那鍋盔更厚也更大。因為又厚又大,便需要用麥草作燃料,慢慢地燒烤,使其既熟透而又不焦不黑。這鍋盔是淡的,但吃在口裡,有一種難以筆墨形容的異香,陝西人稱之為“荃”。“荃”是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陝西人用來形容非常好吃的一種香味。很有嚼頭,可以不佐菜。長武鍋盔,我吃過,我覺得,它是最像“鍋”像“盔”的一種燒烤食品。
老陝愛吃羊肉泡饃。這饃也有用鍋盔的。西安的是正統,不用鍋盔,用一種飥飥饃。關中西部,鹹陽和寶雞,與西安略同,也用飥飥饃,或類似的燒餅。關中東部則不同,一般用地道的鍋盔,雖然大小不等,厚薄有異,但都屬鍋盔類。而且那“泡”也與西安不同,正宗羊肉泡饃的“泡”,實際是煮,關中東部則是羊肉湯與鍋盔分而食之,或自己弄碎後泡了來吃。西安人叫這為“水盆羊肉”;雖也是“羊肉泡”家族中一員,但在西安仍須用飥飥饃才是正宗。在外地人看來,或許會把這饃也列入鍋盔一類。陝西人不這樣看。說它是燒餅,也不行。必須叫做“飥飥饃”。雖然確屬燒餅一類。
陝北一般吃饃饃,但也有鍋盔,如榆林的硬面乾烙,就屬鍋盔類,延安的硬面鍋盔也是。都是面偏硬,不包餡,在鏊子上燒烤而成。
鍋盔是老陝的四季家常食品。並且可以與多種食品配合了吃。譬如吃釀皮子,關中人多半是要伴之以鍋盔的。再喝著麥仁稀飯,就著點酸辣菜,真是極美好的佳肴。也許因為吃慣了,吃上了癮,有的人,無論什麼樣的飯,都要吃幾口鍋盔才算飽,說這樣才“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