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降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具有和胃降逆,涼血止血之功效。主治吐血、衄血,脈洪滑而長,或上入魚際,此因熱而胃氣不降也。
基本介紹
- 名稱:寒降湯
- 出處:《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 組成:生赭石、清半夏、萎仁、生杭芍、竹茹、牛蒡子、粉甘草
- 功用:和胃降逆,涼血止血
- 主治:吐血、衄血,脈洪滑而長,或上入魚際,此因熱而胃氣不降也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寒降蔞仁與夏蒡,竹茹赭石芍甘嘗,吐衄脈洪由胃熱,瀉心湯外立奇方。
組成
生赭石(軋細)六錢(18g),清半夏三錢(9g),萎仁(炒搗)四錢(12g),生杭芍四錢(12g),竹茹三錢(9g),牛蒡子(炒搗)三錢(9g),粉甘草一錢半(4.5g)。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功用
和胃降逆,涼血止血。
主治
吐血、衄血,脈洪滑而長,或上入魚際,此因熱而胃氣不降也。
方義
方中代赭石性味苦寒,入心肝二經,《大明本草》謂:“健脾,止反胃,吐血;鼻衄。”李時珍說代赭石主治皆二經血分之病。半夏辛溫,為脾胃兩經主藥,功專止嘔,配伍得當,寒熱虛實皆可用之。白芍苦酸微寒,斂陰平肝,和血止痛,能瀉肝之急;伍甘草緩肝之急,以抑肝木而安牌土。竹茹味甘性微寒,功能和胃清熱,清肺化痰;牛蒡子辛苦寒,有表解里消之功,兼性滑通利二便;瓜萎仁其性甘寒,既能清上焦之積熱,又可化濁痰之膠結,導胃腸之積滯。全方具有調理肝胃,瀉火止逆之功。
附方
名稱:苦辛寒降湯
組成:石膏30克,滑石30克,寒水石30克,磁石30克,牡蠣30克,石決明30克,羚羊角4.5克,川貝9克,秦皮15克,草決明18克,刺蒺藜18克
用法:水煎後沖竹瀝2盅,薑汁少許,再化至寶丹1丸(3克)急用
主治:中風急症症見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面色潮紅,躁擾不安,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出處:《心血管疾病良方》
名稱:保元寒降湯
組成:生赭石(軋細)一兩,野台參五錢,生地黃一兩,知母八錢,淨萸肉八錢,生龍骨(搗細)六錢,生牡蠣(搗細)六錢,生杭芍四錢,廣三七(細末,搗,分兩次)三錢
用法:上除三七外,水煎,用頭煎、二煎藥湯送服三七末
主治:吐衄證,血脫氣亦隨脫,喘促咳逆,心中煩熱,其脈上盛下虛者
出處:《醫學衷中參西錄》下冊
名稱:保元寒降湯
組成:生山藥一兩,野台參五錢,生赭石(軋細)八錢,知母六錢,大生地六錢,生杭芍四錢,牛蒡子(炒,搗)四錢,三七(軋細)二錢
用法:上除三七外,用水煎湯,送服三七末
主治:吐血過多,氣分虛甚,喘促咳逆,血脫而氣亦將脫,其脈上盛下虛,上焦兼煩熱者
出處:《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醫學衷中參西錄》:“寒降湯。治吐血、衄血,脈洪滑而長,或上入魚際,此因熱而胃氣不降也,以寒涼重墜之藥降其胃氣則血止矣。生赭石(軋細,六錢),清半夏(三錢),萎仁(炒搗,四錢),生杭芍(四錢),竹茹(三錢),牛蒡子(炒搗,三錢),粉甘草(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