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山

寒地山

寒地山,古名玉屏山,俗名兩口塘。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吉潭鎮劍溪村,為劍溪村最高峰,地理位置東經115’度47’;北緯250‘;距離尋烏縣城25公里。劍溪劉氏開基辟村時,見該山高大有勢,橫立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如皇帝椅後之屏風,就選此山為龍脈主腦,作為村里風水上的“屏風”,也就是所謂的靠背山,於是定基於山下,並稱該山為玉屏山;後發現玉屏山山頂有兩處大水湖,就命其為“天湖”,故又俗稱兩口塘。隨著越來越多人經過玉屏山,來往穿行於閩粵贛邊,他們身入玉屏山時,都會感到一身涼意,因為這裡古木參天,四季如春,日久人們則把篁竹湖牛肝寨之牛門山、劍溪之玉屏山、寒地之鍋子嶂呼作寒地山。劍溪劉氏有一脈搬遷於該山另立一村,稱寒地村,毛澤東帶領紅軍往閩西時駐營劍溪,創建了劍溪區蘇維埃政府,把寒地又改作漢地。清光緒二十七年修三十三年刊《長寧縣誌》卷三“山川志”(上)記載“環邑皆山,其雄長為群山之宗者,曰雞籠嶂,自安遠九龍嶂來,綿亘百餘里,支分為二,一東行,一南行。馬蹄江水出其下。······馬戰崬南數里為牛門山,與武平、平遠交界。知縣井廞會剿海元子於此。折而西為寒地山,紆迴二十多里。中有村落,盛夏如秋,故山以“寒地”名。其盡處為霍子嶂(鍋子嶂)”。玉屏山是整個寒地山的主峰,也是劍溪古八景之最,曰“玉屏主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寒地山
  • 地理位置:江西尋烏
地理位置,山名來歷,玉屏山,兩口塘,寒地山,寒地村,玉屏主嶂,歷史記載,

地理位置

寒地山,古名玉屏山,俗名兩口塘。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吉潭鎮劍溪村,為劍溪村最高峰,地理位置東經115’度47’;北緯250‘;距離尋烏縣城25公里。
劍溪村玉屏山一角劍溪村玉屏山一角

山名來歷

玉屏山

劍溪劉氏開基辟村時,見該山高大有勢,橫立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如皇帝椅後之屏風,就選此山為龍脈主腦,作為村里風水上的“屏風”,也就是所謂的靠背山,於是定基於山下,並稱該山為玉屏山。

兩口塘

人們發現玉屏山山頂有兩處大水湖,就命其為“天湖”,故又俗稱兩口塘,今天湖無水,只留一片大草地。
玉屏山以前的“天湖”玉屏山以前的“天湖”

寒地山

隨著越來越多人經過玉屏山,來往穿行於閩粵贛邊,他們身入玉屏山時,都會感到一身涼意,因為這裡古木參天,四季如春,日久人們則把篁竹湖牛肝寨之牛門山、劍溪之玉屏山、寒地之鍋子嶂呼作寒地山。清光緒二十七年修三十三年刊《長寧縣誌》卷三“山川志”(上)記載“環邑皆山,其雄長為群山之宗者,曰雞籠嶂,自安遠九龍嶂來,綿亘百餘里,支分為二,一東行,一南行。馬蹄江水出其下。······馬戰崬南數里為牛門山,與武平、平遠交界。知縣井廞會剿海元子於此。折而西為寒地山,紆迴二十多里。中有村落,盛夏如秋,故山以“寒地”名。其盡處為霍子嶂(鍋子嶂)”。
寒地山

寒地村

劍溪劉氏有一脈搬遷於該山另立一村,稱寒地村,毛澤東帶領紅軍往閩西時駐營劍溪,創建了劍溪區蘇維埃政府,把寒地又改作漢地。

玉屏主嶂

玉屏山是整個寒地山的主峰,也是劍溪古八景之最,曰“玉屏主嶂”。大清文豪吳之章在劍溪萬安書院講學期間曾遊歷此處,並作《寒地山賦》一篇,賦文錄於乾隆十四年版《長寧縣誌》,卷二“山川”也錄有“寒地山”之介紹,屬古長寧縣知名大山之一。吳之章所寫的《寒地山賦》景色是在寒地山的半山,劍溪村進寒地村半路,稱“山石下”。那裡可以看見萬安石、仙人橋古蹟以及猴哥寨瀑布等風景。
劍溪萬安書院劍溪萬安書院

歷史記載

環邑皆山,其雄長為群山之宗者,曰雞籠嶂,自安遠九龍嶂來,綿亘百餘里,支分為二,一東行,一南行。馬蹄江水出其下。······馬戰崬南數里為牛門山,與武平、平遠交界。知縣井廞會剿海元子於此。折而西為寒地山,紆迴二十多里。中有村落,盛夏如秋,故山以“寒地”名。其盡處為霍子嶂(鍋子嶂);又南二十里為鴉山(老鴉石);又南十餘里為項山;又南二十里為蓮花山(大營崗、腰古堡,信國公文天祥駐兵處)。
—————載自清光緒二十七年修三十三年刊《長寧縣誌》卷三“山川志”(上)
乾隆十四年版《長寧縣誌》乾隆十四年版《長寧縣誌》
贛南道李本仁曾視察安撫長寧縣並途經玉屏山(雲蓋崬稱玉屏山),過一小村時,遇見“父老三四輩,衣冠易短裼”“野禮太古風,亦見性真率”後深感“慚愧諸父老,無乃撫字拙”,懂得了“同在覆載中,良莠何不一”的道理。李本仁至腰古堡之大營崗(今吉潭圳下村)深知“莽莽大營岡,信國此建節”(文天祥在此駐兵),整頓“刁民”時,下令“毋許兵刃血”“玉石慎區別”,最後經澄江藍氏村回道府中。回去以後仍然發出“玉屏何高高,陽春蘊萬物”的感慨,於是寫下了《玉屏山紀行一百韻》,清光緒二十七年修三十三年刊《長寧縣誌》卷十五“藝文志”載有該詩文。
------------清光緒二十七年修三十三年刊《長寧縣誌》卷十五“藝文志”
胡敏著《祝井長寧平寇奏凱初度歌》“壬子三月,粵寇潛哭寒地山頂。長寧密調兵勇,緣崖襲賊··········”(歷史發生在康熙十一年)。
—————載自清光緒二十七年修三十三年刊《長寧縣誌》卷九“兵防志”
乾隆十四年《長寧縣誌》卷三兵寇一則“吳之章曰:‘邑令余公龍翔平劍溪青草湖流寇事云:康熙十三年,閩寇葛登標、王九萬眾數千,由武平抵滋溪堡,攻圍劍溪砦(寨)。粵寇王割耳由信豐至青草湖,眾亦數千,欲窺城。·······項山、腰古(大營崗在該堡)鄉勇從寒地入······‘”,後邑令余龍翔作《平劍溪青草湖凱歌》一首,見乾隆十四年《長寧縣誌》卷六詩。
————-載自乾隆十四年《長寧縣誌》卷三“軍制”、光緒二十七年修三十三年刊《長寧縣誌》卷九“兵防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