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單爺習俗

寒單爺習俗

寒單爺習俗,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一項獨特的民俗活動,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寒單爺,又稱“玄壇爺”,過去也稱之為“邯鄲爺”或“韓單爺”。寒單爺習俗內涵豐富,包括巡境、分廟謁祖等,其中較具有特色的便是“炮炸寒單爺”。青礁村的萬應廟是台灣“炮炸寒單爺”的源頭,由開台王顏思齊在拓墾台灣時帶去。寒單爺習俗通常是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九,寒單爺繞境迅安的時候舉行。廟會當天,轎夫們用鑾轎將寒單爺神像抬出來巡境,轎夫們赤裸雙腳,踩過燃燒著的火炭。巡境後,轎夫們抬著寒單爺神像,在廟埕上15米長的炮仗中來回奔跑、跳躍,承受來自四面八方信眾擲來爆竹的連番轟炸,場面熱烈。

2018年5月5日,“炮炸寒單爺”被列入廈門市海滄區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2019年12月19日,“寒單爺習俗”被列入廈門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2年1月29日,“寒單爺習俗”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寒單爺習俗
  • 批准時間:2022年1月29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
  • 保護單位:廈門市海滄區青礁玄壇誠信文化傳習中心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青礁村萬應廟供奉著的寒單爺神像已有千年歷史,過去也稱之為“邯鄲爺”或“韓單爺”,且被譽為“天官武財神”。又稱“玄壇爺”,即神話故事中的“趙公明”“玄壇元帥”。
寒單爺習俗內涵豐富,包括巡境、分廟謁祖等,其中較具有特色的便是“炮炸寒單爺”。而“炮炸寒單爺”的由來還待考證,一說是寒單爺生性畏寒,出巡時信眾用鞭炮為財神取暖,以求得好運;另外一說是寒單爺未得道時欺壓鄉里,後得神仙指點,決心痛改前非,以接受爆竹轟炸的方式贖罪。
青礁村的萬應廟是台灣“炮炸寒單爺”的源頭,由開台王顏思齊在拓墾台灣時帶去。“炮炸寒單爺”在台灣又叫“炮炸邯鄲爺”“炮炸韓單爺”等,主要分布在台東玄武堂,花蓮行德宮、玉里金闕堂,屏東恆春,苗栗、竹南鎮等地。閩台兩地民間時常互相交流,證明了兩岸文化同根同源。

民俗內容

“炮炸寒單爺”民俗活動,通常是在農曆三月初九,寒單爺巡境中舉行的。是日早上,青礁萬應廟的廣場上人潮湧動,各式各樣的民俗陣頭爭相上演,廣場上還會點燃五百斤火炭,先由三壇小法帶領信眾踢過火炭,後由青壯年們抬著寒單爺的輦轎過火,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接著就是寒單爺巡境,隊伍繞至滄江古鎮,至青礁慈濟祖宮,最後回到萬應廟。這時候,請出專門炮炸的寒單爺神像,綁在小武轎上,在神像身上纏滿鞭炮並點燃,前後各一人,抬著寒單爺神像在廟埕上的炮仗中反覆奔跑、跳躍旋轉,並且在村莊各社中穿梭,連番轟炸達到整場廟會的最高潮。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台灣的寒單爺信仰是從青礁傳過去的,此習俗在加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保護措施
廈門市海滄區青礁玄壇誠信文化傳習中心為“寒單爺習俗”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欄目拍攝
2015年,中央電視台第四套頻道《記住鄉愁》欄目組走進海滄區海滄街道青礁村,為“青礁村——自強不息的精神”專場節目進行外景採風。在為期十天的拍攝期里,欄目組選取青礁慈濟祖宮、院前社、院前濟生緣合作社、閩南古厝、豬腳面線、中秋晚宴、中秋博餅、炮炸寒單爺等內容,從自然風光、特色美食、傳統民俗三個部分展開拍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