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產區分布,品種形成,主要特性,外貌特點,生產性能,繁殖性能,役用性能,產肉性能,評價與展望,
產區分布
富鐘水牛主要產於富川、鐘山兩縣。1981年水牛存欄為57 393頭,占總牛數的86.68%,而黃牛僅占13.32%。
據1981年富川縣三個區的三個鄉725頭水牛的調查,母牛比較多,占牛群總數的6.93%,其中三歲以上母牛占54.19%。
品種形成
富川、鐘山兩縣位於桂東北丘陵地帶,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21.1℃,降雨量為1662.5毫米,無霜期為31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567小時。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牧草生長繁茂。富川、鐘山兩縣的草山草地有150萬畝左右。產區農作物以水稻為主,農副產品如稻草、花生藤、紅薯藤較為大宗,為養牛提供豐富的飼料。
據老農談,過去產區有鬥牛習慣。逢節日及會期、戶與戶、村與村之間,常相邀鬥牛。鬥勝者,牛主及全村都引以為殊榮。此外,富、鐘兩縣解放前交通很不方便,木製大輪牛車是主要交通工具,公牛是交通運輸的主要役畜。公牛可拉1000多公斤,母牛可拉600多公斤。為適應繁重役力的需要,各村各戶都千方百計挑選雄壯的公牛。當地水田大多是低洼田,旱地又多為粘性土壤,體型較小的牛難以勝任耕作。因此,當地人民又都選留大水牛。長期以來,經過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和人工選擇,形成了今天的富鐘水牛。
主要特性
體型高大、粗糙緊湊,發育勻稱。毛色有黑灰和石板青兩種,頸下胸前有條新月形的白帶。頭大小適中,角根粗,呈四方形,向後彎曲成半月形。背腰寬且平直,母牛後軀發達,尻略斜,乳房柔軟,乳頭呈圓柱狀,左右對稱。四肢粗壯,蹄圓結實。成年體高:公牛124厘米,母牛125厘米。成年體重:公牛420千克,母牛415千克。公牛每小時耕地為500多平方米,母牛為440多平方米。平均屠宰率為44%,平均淨肉率為33%。公牛性成熟期2.5歲,母牛2.5~3.5歲,母牛初配年齡3.5~4.5歲,繁殖率61%,犢牛成活率94%。
外貌特點
1.毛色:有灰黑、石板青兩種。多數為灰黑色,被毛密度適中。頸下胸前有條新月形的自帶,間有2條的。下腹部四肢內側和腋部被毛均為灰白色。
2,頭頸部:頭大小適中,公牛頭粗糙雄健,母牛頭清秀而略長。嘴筒粗,四方口、口叉大,鼻鏡寬大,色灰黑。眼圓有神,稍突。耳大而靈活,母牛額寬平,公牛額稍突起。角根粗,呈四方形,向後彎呈半月形。公牛角較粗,為龍門大角。母牛角較細長。
3.前軀:前軀寬大,胸深約為體高的五分之三。
4.軀幹:背腰寬闊平直,肋骨張開,公牛腹部緊湊,如馬腹形,母牛腹圓而大。
5.後軀:母牛後軀發達,尻部略傾斜,乳房質地柔軟,乳頭呈圓柱狀,左右對稱。公牛睪丸不大,陰囊緊貼胯下,不松垂,尾短而粗,不過飛節。
6.四肢:四肢粗壯,前肢正直,管粗而結實,後肢左右距離適中,微彎曲,蹄圓大,蹄殼堅實,黑色或灰黑色,蹄叉微開。
生產性能
繁殖性能
性成熟公牛一般2.5歲,母牛2.5~3.5歲,公牛4~10歲繁殖能力最強,母牛初產年齡3.5~4.5歲,終身約可產犢10頭,少數達15頭。繁殖年限一般到18歲,少數到21歲。產犢間隔一般為1.5年。1年1胎的為數不多,據66頭母牛的調查為15%。
據302頭母牛的觀察,富鐘水牛終年發情,但集中在7~11月份,占全年總致79.47%。尤以8、9、10月份最多,占58.28%。發情周期為21.77±2.33天,妊娠期為298.36±12.49天,產後發情為65.05±22.19天。1977-1980年對江塘鄉844頭母牛的調查統計,平均繁殖率為61.3%犢牛成活率為94%。
役用性能
富鐘水牛一般1.5歲開始調教,2歲後正式使用。使用年限18---'20年。據測定成年公母牛各1頭(公牛7歲.體重472.9公斤;母牛9.5歲,583.9公斤)犁沙質壤土水田,每小時公牛0.76畝,母牛0.66畝。犁後公牛經2.4小時;母牛1.8小時恢復正常的呼吸、脈搏與體溫。
產肉性能
據4頭(成年公牛2頭、閹牛1頭、母牛1頭)牛的隨機抽樣的屠宰測定體重平均391.6公斤,屠宰率為43.97%,淨肉率為32.46%。
評價與展望
富鐘水牛體型高大、勻稱,結實緊湊,行動有力,性馴,是良好的役用牛型。但公牛睪丸較小而不顯露。應加強選種選配,有系統的選育提高。非中心產區可適當雜交改良,進一步發展成為役、乳、肉三用的水牛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