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歷史傳承,千年積澱。富田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三國戰亂時期。柳塘街始建於三國,盛於唐朝。宋朝中葉,柳塘街開始衰敗,才有了富田街的雛形。富田鎮擁有宋、元、明、清時的各種建築,其中以祠堂、廟宇最為顯著。祠堂、廟宇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凸顯一個地方的民俗文化。富田王家宗祠誠敬堂號稱江南第一祠,占地面積3646平方米,是一座全國罕見的大祠堂,始建於明朝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匡家娘娘祠、陂下古村的敦仁堂、各種廟宇以及以“大夫第”為首的古建築群,凸顯了贛中民宅的建築風格,為研究明清以來的歷史文化提供了極好的範本。富田鎮文化底蘊深厚,除擁有豐富的儒家文化外,還有佛教、道教文化,今年還有從雲南、貴州湧入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它們在富田重疊,又相互融洽,造就了富田文化的獨樹一幟。
紅星閃耀,永久記憶。富田鎮無論哪一個村莊,都經受了血與火的戰爭洗禮。富田是中央蘇區革命活動的中心,毛澤東、朱德、陳毅、曾山、鄧小平、毛澤覃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留下了眾多戰鬥和生活遺址,現在還保存了贛西南特委第一次黨代會舊址、蘇維埃郵政總局(後遷移東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舊址、公略中心縣委駐紮地、毛澤東下井岡山後建的列寧台、紅軍醫院、紅軍教導營等舊址群,紅白標語在富田景區內部也隨處可見,至今保存完好的紅軍標語有1700多條,鮮活而生動地體現了紅軍革命時期各個珍貴的歷史鏡頭。從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走出了袁昇平、劉賢權等7位共和國開國將軍。
按北斗星方位散落在匡、王、文家三村的“七星伴月”景觀,吉安市境內保存完好的橫坑村清代特大屏風,“村街合一”、“道佛合一”、“天人合一”的自然環境體現了富田鎮深厚的千年歷史文化底蘊,越來越受到海內外遊客的喜愛和推崇。
山青水秀,風光媲美。美麗的富水河蜿蜒曲折地從深山裡盤旋而出,就像是一根串聯珍珠的絲線,連線著各個景點。正氣苑翠竹萬竿,靜謐安詳。古樟沿河繞村,景觀獨特。白雲湖山水秀麗,美景眾多,旖旎迷人;安仁山四周峰巒密布,景色迥異,巍峨瑰綺;天馬山群峰俊秀,層巒壘嶂;九寸嶺樹木森森,峭崖夾峙;水口溫泉噴珠濺玉,水清質優。
2010年,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2014年,陂下古村獲評為國家4A級景區
2015年,富田古鎮被評為江西省4A級鄉村旅遊點
2015年1月20日,富田鎮獲評“全國宜居小鎮示範單位”
2015年2月10日,陂下村獲評“美麗宜居村莊”[1]
2016年2月,匡家村獲評“美麗宜居村莊”[2]
2016年2月,橫坑古村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
2012年—2016年 ,中國傳統村落有:陂下村、橫坑村、匡家村、奩田村[3]、王家村、[4]
風景名勝
富田古街
古街:由王家古街和匡家古街組成,整個古街全長約1500米。王家古街長約600米,連線龍川閣古碼頭和誠敬堂兩個旅遊景點,同時穿過馬路到達匡家古街。匡家古街曾是一條古老的驛道,街上古民居、古商鋪多,東南西北由四個古廟串聯,多為明清時期建築。這裡是紅色標語的大海洋,革命教育的大課堂。
在大革命時期,富田是紅白軍競相爭奪的地方,爭奪的遺蹟主要表現為牆上密密麻麻的標語,匡家古街現在保存下來清晰可辨的紅色標語就達500多條。古街里還有中共贛西南特區委、蘇維埃中央郵政總局、
江西省總工會等機構舊址。
江南第一祠—誠敬堂
江南第一祠王家大祠堂—誠敬堂(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富田鎮王家村,始建於明朝中期,祠堂長82.3米,寬44.3米,總面積為3645.89平米,是江西省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古祠堂,有“江南第一祠”的美譽,在全國範圍內極為罕見。
祠堂建築構思奇特。座東朝西,俯瞰呈“丁”字形,與對面呈“人”字形的照壁相對應,暗寓王姓“人丁興旺”;誠敬堂的門樓風格特異。底層為門廊,俗稱“拴馬廊”,整座門樓全靠兩根立柱支撐,頂層為喜鵲聚巢閣;祠堂的整個布局猶如一座城堡,除大門外,另有6道小側門,縱身分為五個層次:門廊、前廳、天井、正廳和後廳,而且祠堂的平面設計成縱階梯形,寓含了步步高升的意思;後廳的門是一個完整的圓形,且圓形的下方剛好與中廳牆壁的缺口底端相切,就像是太陽從地平線升起一般,寓意“日”,這恰好與祠堂後面的“月光台”交相輝映,每年舉行祭祖慶典時,旺盛的香火將後廳映襯得紅彤彤的,又因祠堂是座東朝西的,遠處看來,仿佛一輪紅日從東邊冉冉升起,充滿了朝氣和活力;整座祠堂共有五口天井。後廳兩口,中間的院子是一個大的天井,兩邊的耳房也各有一口,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形成一個品字,這也是祖先希望子孫後代做人有品行,讀書有品味,做官有品階。木料銜接都用木榫。
全棟祠堂的木料構件數以千計,所有木料銜接部位都用木榫,沒用一顆鐵釘,特別是正廳的穹頂和門樓的鵲閣,這樣高難度的建築不用一顆鐵釘,實在是匪夷所思,令人嘆為觀止,這也是評為國保單位的主要原因。2006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天祥陵園(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文天祥陵園(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占地39公頃,由服務區、紀念區、陵墓區三個部分組成。服務區占地面積約0.9公頃,由出入口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組成。紀念區包括清源、牌坊林道、丹心園、正氣廣場、正氣竹林,以及圍繞平地廣場的另兩面山體(丹心山、文曲山),占地面積17公頃,是陵園面積最大的區域。
陵墓區位於景區東南部,是整個景區的核心區域。區域面積約0.5公頃,包括陵墓、墓前“仁至義盡”牌坊,以及墓前溪水、鋪地及周圍綠化帶等構成。墓區前方為儲水潭,兩側為紀念林種植園。
文丞相祠
文丞相祠復原工程項目總投資900萬元,占地1036平方米,為二井三進式結構,祠館結合,祭祀成列。該文丞相祠在歷史上曾得朝廷“敕令”修建而成,歷經三建三毀。作為文天祥故鄉的青原,基於打造文天祥正氣文化承載平台的考慮,於2013年9月決定按照原址原貌規劃復原文丞相祠。2014年1月,青原區以祠館結合的形式對文丞相祠進行維修復原,復原工程得到了各方大力支持,市委辦、市政府辦、吉安縣政府以及文氏後裔、社會各界紛紛慷慨解囊,為項目認捐資金600餘萬元。經過精心的維修復原,文丞相祠終於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
下一步,青原區將啟動祠內布展,於明年上半年正式對外開放文丞相祠,並做好周邊古碼頭、古街修復工作,將文丞相祠打造成富田景區新景點。揭牌後,王萍、王少玄、吳敏、劉宗華等在家的市四套班子領導參觀考察了文丞相祠和周邊古碼頭、古街及富田鎮陂下古村。[7]
匡家娘娘祠—崇孝堂
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呈兩院三廳結構,由照壁、聚星池、孱亭、廂房、朝樓、享堂等組成,是吉安地區最長的祠堂,占地面積達到了3501平方米。據匡家家譜記載,明高帝六世孫建安簡定王朱拱樋娶了匡氏匡鵬中的長女為妻,被誥封為一品夫人,這座祠堂式的朝樓就是專門為了紀念匡娘娘建造的。
門樓粉白色調,門框是寬大的紅條石,堂前是一個寫有“魁”字的大照壁,照壁前是一水塘,祠堂內有別具一格的娘娘梳妝樓,體現出了令人生畏的皇家氣派。流傳於鄉間特有的民俗活動“妝攆”也與匡娘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凡村中有喜事皆以此形式來慶祝。匡家娘娘祠也是江西省行動委員會、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當年贛西南蘇維埃政府主席曾山就在這裡辦公、開會和訓練部隊。國內革命時期,國共兩軍在娘娘祠內和附近匡家古街的牆壁上留下了大量紅、白兩色標語。
陂下古村(爸爸去那兒第三季拍攝地)
陂下古村(國家4A級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陂下古村座落於富水河畔富田鎮西南,距吉安市中心城區約48公里,古村占地面積約為3.5平方公里。陂下古名潭溪,由唐代羅姓開基,北宋中期參軍胡盛四世孫胡晃徙居陂下,漸為胡姓聚居村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素有“古樟村”、“祠堂村”“、“紅軍村”“、”“長壽村”“、“雙胞胎村”“及“古井村”之美譽,古村紅、古、綠資源交相輝映。
2007年7月被
江西省人民政府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08年12月被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
江西省旅遊局評為省4A級鄉村旅遊點,2012年末被國家環保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陂下村具有光榮的紅色革命歷史,原生態、高品位的革命舊居舊址眾多,以毛澤東、朱德、陳毅、鄧小平、曾山為首的革命先烈曾在此戰鬥、生活過。中共贛西南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敦仁堂召開,毛澤東、朱德曾在竹隱堂開辦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分別擔任校長和政委。這裡擁有公略縣委舊址、中共贛西南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公略縣委保衛局、裁判部、毛澤東舊居、紅軍模範營、紅軍學校、紅軍廣場、列寧台等一大批紅色遺址,現保存基本完好的紅軍標語有二百多條。
陂下村祠堂文化豐富,36座祠堂,堂構迥異,各領風騷。每年正月三十舉行的大型民俗活動“喊船”規模宏大,被列為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
橫坑古村
橫坑古村(國家3A級景區)橫坑古名泓溪,有683年的歷史。橫坑古村田野阡陌,綠樹成蔭,古樟、古楓環繞,竹林掩映,風景優美,是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第四批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
古村內原有23座祠堂,現存11座,其中7座保存完好。村內數條古巷縱橫交錯,祠堂、磚雕、石雕彰顯著古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橫坑古村擁有富有特色的農耕文化歷史。為了讓遊客切身體會農耕文化特色,該區在古村重點打造了農耕文化體驗區,建設了1個榨油坊,布置了水車、油槽、碾米間、豆腐磨坊等。建設了兩處遊樂池塘,以及300多米的游步道。[8]
白雲湖
白雲湖(白雲山水庫)位於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白雲山,距吉安市中心城區60公里。白雲湖是白雲山水電站蓄水形成的人工湖,自然風光優美,生態環境良好,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庫區水面總面積7500畝,庫容總量1.2億立方米,湖區總面積20餘平方公里。湖區前接
民族英雄文天祥故里,後接“東井岡”二次反“圍剿”主戰場一東團畲族鄉,人文景觀豐富。白雲湖聚“紅色、綠色、古色”之秀,是水上娛樂、避暑休閒勝地。
富田八景
文竹伴士、海螺成形、雙童講書、雙獅把隘、文筆點水、銅壺滴漏、六月飛雪、石印浮水等景物景致,無不蘊含著優美動人的傳說,這是八仙送給文天祥的禮物小八景。
安仁山
安仁山離街市二十餘公里,海拔528米,全是原始次生林,它是富田境內最高的一座山。
土地革命時期,曾山同志經常在這一帶開展革命活動,這條十餘里的長坑就被民眾愛稱為“曾山峽谷”。山腰的這座千年古剎叫“能仁寺”,始建於隋唐時期。宋代時,寺廟裡開設了館舍,供方圓百里的學子們讀書,文天祥、鄧光薦、彭殿元、解縉、鄒元標等學者都曾來這裡遊歷講學。據傳,乾隆皇帝游江南時,聽說安仁山的茶泡開後,有“安仁山”三個字的字樣,便特意上山品嘗,並欽定這種茶葉作為供品。寺廟右側的這棵樹叫白果樹,又叫銀杏,你看它身姿偉岸,喲三人合抱之大,約有四十米高。尤為奇特的是這棵稀世古樹,到了近兩千歲的1998年才第一次開花結果,真是叫人嘖嘖稱奇。
天馬山
海拔396米,因為山頂兩頭高,中間凹,形同天馬奔騰,所以叫它為“天馬山”。天馬山自然景觀豐富,享有盛名的就有:拂雲松、猿猴禮佛、天池、香爐峰、簫竹林、覽世天台、試劍石、羅漢肚。樹蔭下的“試劍石”,傳說是文天祥同一班好友游天馬山時,有感於元軍入侵,自己遭奸相賈似道、權宦董宋臣、台臣黃萬石之流的讒毀,壯志難酬,一時憤慨,仰天長嘯,拔佩劍怒劈頑石所致。自山腰至山頂,共有四道戰壕,特別是東部的“門檻石”,兩邊高如聳門框的巨石,中間“華山一條道”,形勢極為險峻。一挺機關槍守在上面的戰壕里,當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9]
地理位置
富田鎮位於吉安市東南,地理坐標為東經115°14′,北緯26°40′之間,東西長約24公里,南北寬約9千米,總面積為216平方公里。
民俗文化
朝禾原拜
朝禾原拜這是王家一姓的活動,一年 一度的朝禾原拜,是以慶祝豐收在望,保一 方平安為目的。時間在夏至節前後,活動由 “約會”牽頭。“約會”為王家的民間組織, 由每個支房派出l一2人組成,每年輪換一 次,主要職責是管理山林、陂圳、魚塘及族內 的一些慶典活動。活動時間為2天,全族12 歲以上的男丁均要參加。活動開始前一天要 挑選40名身強力壯者輪流抬“三老爺”、 “楊老爺”、“米穀神”菩薩,他們集中在總 祠誠敬堂用餐,其它執事人員,如神銃、紅旗 (五色旗)、鑼鼓、香頭等到誠敬堂領取餉錢 後,回到各支房用餐。活動第一天,抬菩薩人 員在下午三時統一在誠敬堂用膳,標誌活動 開始,用膳完畢,到庵下點香放鞭炮,將菩薩 抬往天馬山去朝拜。朝拜隊伍的順序為:神 統、紅旗、米穀神、鑼鼓、三老爺、鑼鼓,最後 是楊老爺、鑼鼓、香頭。路線從庵下起轎,經 仁心堂門口,蘭亭遺址前、尊樂堂旁至富田橫街,過富田大橋至半山廟門口停轎。稍事 休息後,約會全體人員、抬菩薩全體人員、總 香頭、兩管神銃、兩面紅旗,繼續往天馬山進 發,其餘人員返回村中,第二天早晨再在此 迎接隊伍下山。朝拜隊伍到達天馬山時已是 傍晚,在天馬山廟稍事用齋後,由廟裡的道 士做一夜功課(念經)。第二天凌晨三點再 抬著菩薩下山,約五點鐘在半山廟門口與村 中前來迎接的人員會合,按原隊伍排列,經 原路返回庵下。早飯後,原班人員列隊到富 田直街,經匡家、張家[1] 一本堂至油洞管停轎, 改四人抬菩薩為兩人抬,但全體朝拜人員不 得減少,一直到洞口三爺廟,在廟裡讓道士 念完經後,於下午二時返回庵下,上香、放鞭 炮,將菩薩安放好,至此,朝拜活動結束。
妝攆
妝攆這是匡家特有的活動,凡村中有喜事皆以此為慶祝。其方法是:做一個大木架,內空,四周用幕布遮住,裡面坐著2個人,木架中間上下各留一個洞,插一根約2O米高的鐵管,裡面坐著的人,不停地旋轉著鐵管,鐵管為曲尺形,分為上下兩層,每層上站著一個人,站在下層的人手中拿著一根蘆葦來回擺動,站在上層的人表演著各種歷史故事,如七仙女下凡,白蛇傳等,表演形式略似木偶表演,由於兩人配合默契,遠處看錶演者似乎是站在蘆葦上表演著輕功,很有趣味,也頗受歡迎。每次活動都要妝有4台,附近吉安、吉水、永豐、興國、泰和五縣的人都會前來觀看,人山人海,加上鞭炮、鑼鼓聲,熱鬧非凡,方圓幾里地都能聽到。[1]
喊船
喊船也叫請神送神,五十多年前,這種活動是青原區富水河一帶比較有有特色的民間文化活動。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陸續被終止這種活動至今,民間基本上未再開展。近幾年,富水河流域,有的家族再續這項活動,並且有一定的活動基礎,如富田陂下胡氏家族,在幾位老人的帶動下,基本上把過去的喊船儀式和過程傳承下來,渼陂梁氏也保留完整的1941年版的《渼陂梁氏團和神文》,為進一步推動這一古老的文化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 喊船活動起於何時,不見文獻記載。民間相傳,喊船是江西特有的祭神活動,它與道教張天師有關。
李世民將張道陵刺封為天師,俗稱張天師。然而朝中有官員聽到百姓盛讚張天師的恩德,對他的道術極其崇拜,心中不服,便攛輟皇帝要試試張天師的道術,皇帝正有此意,便與大臣們精心設計了一場考試。
殿試那天,皇帝說地下有鬼在吵鬧,要張天師鎮邪。張天師說沒有鬼,皇帝不依,硬要張天師施展道術鎮邪,無奈,張天師端起一碗清水,用指一彈,殿底下“鬧鬼”的大臣便紛紛躲雨,一時喧鬧聲安靜下來。皇帝急了,一跺腳,“鬧鬼”的大臣又敲鑼打鼓的鬧起鬼來。皇帝故意揶揄張天師本事不濟,張天師也急了,猛地將碗中水盡數潑將出去,殿底立刻漲起了洪水,很快便將說有鬧鬼的大臣淹死了。皇帝後悔了,張天師後悔了。為了妥善安排遇難大臣的靈魂,張天師答應將他們靈魂送回江西老家享受鄉親們的祭祀。然後再送到河南洛陽封神,以表自己的愧疚。於是,江西便有了這項喊船活動福建。
以前,江西各地都有喊船活動。在吉安,富水河一帶的活動最為發達。各地民俗不同、摻雜的內容也各不相同。活動規模大小、內容因村莊而定,以喊船為主線,根據本村的人口多少,財力情況,各種小習俗,連續活動一個月甚至一個多月。自臘月二十四開始,正月至十六甚至二月初一結束,因各族人力財力不同而有差異。
頭一年臘月請神,每晚安排一戶當值,輪到的當值戶負責點香燭敬神,喊船班子的夜宵(如有的村用米果、糕點招待;有的村莊煮“八寶粥”招待;有的村則有酒肉招待等)。
請神必須有請神圖,紙畫船(如橫坑不僅有請神圖、十八層地獄圖、篾扎紙畫船,布畫船等),還要彩旗引路,篾扎船隨後、菩薩殿後,最後是樂隊,中間雜的花缽、鯉魚、蚌殼、獅子、龍等,後山請神、祭拜天地及過往神紙,游村一周,途中,扛菩薩的要將菩薩左顛右顛,俗稱“扛起菩薩打靈”,意為大臣的靈魂受到菩薩歡迎,菩薩高興得手舞足蹈,再往河邊遊行一段路後,引至宗祠內安座,有條件的村莊會用篾扎十多二十個大臣的畫像游村安座。祠內搞龍、舞獅、祭拜天地祖宗、儀式方告一段落。如匡家村有裝擎、陂下村有御賜48副鑾架出遊、木湖村要將江里的荊棘砍掉,為船清道,為讓大臣們的船來到順爽,走得高興。一路上必須是鞭爆不斷,神銃連連。
晚上喊船,一人領,眾人和男女老少都可參與,喊船各村不盡相同,各具特色,如王家村會跑到江邊去喊船。喊一會,歇一會,熱鬧夠了才吃夜宵散場。每晚必喊,天天如此。
大革命前夕,各村都有戲班子,互通往來,搭台唱戲,說是演給大臣們看,實則豐富村民的業餘生活。
元宵節,又是上燈節,也是送半月神的節日,各村娶妻生子的稱為添丁,屆時要請全村老幼及親友吃燈酒,歡聚一堂,其間,有的村莊又會像請神一樣熱鬧一番,所不同的是要將一部分大臣的靈魂先行送走。送到河邊將篾扎船、紙畫船草龍放入水中漂走,並將部分祭品燒毀,即宣告儀式結束。
筍苨米果敬觀音
陰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老母的生日。每年這天,富田家家戶戶都要打筍苨米果和齋敬觀音老母,村子裡面的碓整天響個不停,孩童們更是跳進跳出,歡喜不已。沒在筍苨摘的地方,就用艾葉替代,所以又叫艾葉米果。年復一年,這種又香又軟又甜的筍苨米果,成了富水河流域一大特色美食。
筍苨,是初春在稻田裡生長的一種匍匐狀植物,夏天會開金黃色的花。將鮮嫩筍苨芽葉採摘回來洗淨,放在鍋里煮熟,稍稍瀝水,待用。將糯米和早米按8:2的比例放入碓臼中搗碎成粉,過篩。加入瀝好水的筍苨再在碓臼中搗勻成團,然後揉搓成一個個半兩重、中間裹糖的米果,上籠蒸熟即可。
筍苨米果,其實就是筍苨加上糯米粉和適量的早米粉做成的米果,做法非常簡單。剛出籠的筍苨米果又香又軟,咬一口,香在口鼻,甜在心裡。
為什麼二月十九日非要打筍苨米果和米齋呢?
傳說東海孽龍難耐龍宮的寂寞,每年清明節都要找藉口去南海為龍王燒錢掛紙,實則要出海遊玩。父親以為兒子孝道,卻忽略了兒子的頑性。且說孽龍出了水晶宮,心裡好不高興,一路騰雲駕霧,興之所至,狂飆連天卷,冰雹當頭砸,暴雨傾盆而下,房倒樹拔,老百姓無處臧身,死傷累累。
有一年陰曆二月十九,觀音菩薩路過江南一帶,見孽龍肆虐人間,待要降服於他,又恐世人不識,也有違人子之道,怎么辦呢?菩薩靈光一現,降下雲頭,化作一老太婆,告訴人們孽龍害怕什麼,應該怎么去制服孽龍?人們便按照這個老太婆的指點,採摘筍苨或艾葉蒸煮,再點燃鞭炮。濃郁的芳香氣味、震耳的鞭炮聲直衝雲霄,孽龍被薰得頭昏腦脹,吵得心煩意亂,哪有興風作浪的興致?一路狂奔逃回海里。連續幾年,都是如此,孽龍乾脆懶得出來了。
後來,人們得知這個老太婆就是觀音菩薩變化的,為了感謝她的拯救之恩,每年的二月十九日,家家都會採摘筍苨或艾葉做成米果,或者將揉好的米粉放進木板雕刻的觀音老母的佛像里,打成米齋來敬奉菩薩,這種風俗一直沿襲至今。
還有一種傳說是筍苨有美容作用。觀音老母為什麼會青春永駐呢?那是她成佛前吃了筍苨米果的緣故,婦女們想要容貌美麗,又怕男人們罵她們“臭美!”所以,每年的二月十九日,婦女們便藉口供奉觀音老母,大打筍苨米果,不但可以一飽口福,而且又可堵住男人。
著名人物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
文山、浮休
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1])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2],與
陸秀夫、
張世傑並稱為“
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
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
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
指南錄》、《指南後錄》、《
正氣歌》等。
胡立教
胡立教(1928-2006),江西吉安人。1928年6月加入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10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8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1928年至1930年,任江西省吉安縣村團支部書記,歷任連副政治委員、紅軍總司令部電台報務員,新四軍後方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後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財政部副部長,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代行長、黨組代書記。“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3年後,歷任河南省革委會副主任兼省政協副主席、
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1981年1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袁昇平(1912-2003),中將軍銜,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木湖村人。1929年加入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
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游擊隊班長,贛南獨立團排長、連長,紅軍衛生學校政治教員、政治指導員,紅一軍團第一師十三團總支部書記,一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團副營長,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一、二、三團政治委員,第一支隊政治委員,陝甘寧晉綏聯防教導第二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西、遼吉、遼北軍區政治部主任,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七縱隊政治部主任,第十二縱隊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四十軍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政治委員,志願軍幹部部副部長,華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濟南軍區第二政治委員,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第二政治委員,北京軍區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劉賢權
劉賢權(1914-1992),少將軍銜,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江背村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幹事,政治指導員,衛生隊隊長兼政治指導員,師衛生部政治委員,敵工科幹事,民運科科長,民運部部長兼統戰部部長,支隊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分區司令員,師政治委員,縱隊政治部主任,師長,副軍長,軍政治委員,海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軍長、瀋陽軍區副參謀長、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兼青海省軍區司令員,鐵道兵政治委員、司令員,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屆中央委員。
土地革命戰爭中,他參加了中央蘇區一至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中,他帶領部隊多次粉碎敵人的清剿和掃蕩,殲滅大量敵人。解放戰爭中,他參加了東北秋季攻勢和遼瀋、平津、渡江、衡寶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他為軍隊建設做了大量工作,為祖國的鐵路建設做出了貢獻。
劉華香
劉華香(1913—2007),少將軍銜,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江背村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六軍第二縱隊政治部宣傳隊隊長,機炮連政治指導員,紅三軍第八師二十四團政治委員,紅九軍團第三師七團團長,紅三十二軍第九十四師參謀長,第九十六師團長,參加了一至五次反“圍剿”鬥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雁北第六支隊支隊長,第五軍分區參謀長,參加了“反掃蕩”和“百團大戰”等戰役戰鬥。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五軍分區副司令員,綏蒙軍區參謀長,綏遠軍區參謀長,參加了綏包、朔縣、大同等戰役戰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綏遠軍區莎縣
軍分區司令員,蒙綏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內蒙古軍區副司令員。
劉昂
劉昂(1916—2002),江西省吉安縣(今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江背村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九軍團第三師九團連政治指導員,紅三十二軍政治部敵工科科長、團政治委員。曾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七一八團營長,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五團副團長,八路軍南下支隊分隊長,湘鄂贛軍區東分區參謀長,軍政幹部學校副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幹部教導團團長,晉冀魯豫軍區第一軍分區參謀長,冀魯豫軍區第一軍分區副司令員,軍區司令部參謀處處長,華北軍政大學高級幹部隊隊長、副總隊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三十二步兵學校校長,南京步兵學校校長,南京軍區炮兵副司令員,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空軍軍政治委員,
南京軍區空軍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錢江
錢江(1915~1996),少將軍銜,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橫坑村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參加長征。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歷任紅軍總司令部宣傳員,軍委二局報務員,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二局工作隊隊長,中原軍區司令部二局政委,東北軍區二局處長、局長,中南軍區二局政委,軍委三部三局局長,總參三部副部長兼解放軍工程學院院長,總參三部政委、顧問等職。一生從事無線電軍事偵察工作,為全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曾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羅通
羅通(1915—2005),少將軍銜,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雲樓村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瑞金特科學校排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連政治指導員,陝甘寧邊區關中保全司令部政治科科長,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第四團政治委員,中共豫鄂區委軍事部副部長,路西指揮部參謀長,新四軍第五師十四旅四十一團政治委員,中原軍區第四軍分區副政治委員,湘鄂贛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鄂東軍區參謀長,晉綏軍區第九軍分區副政治委員,中原軍區補充旅政治委員,江漢軍區獨立第二師師長,第四野戰軍五十一軍副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一戰車學校副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政治部幹部部部長,濟南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政治委員,濟南軍區政治部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得三級八一勳章、二級
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廖鼎琳
廖鼎琳(1914- ),少將軍銜,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木湖村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炮兵營通訊員、警衛員、教導師2團連指導員,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長征和
直羅鎮戰役。1936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指導員、抗大一分校政治處組織股股長、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營教導員、冀中軍區第2軍分區自衛營指導員、17團政治處主任。第7軍分區36區隊政委、第7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軍區3縱11旅政治部主任、冀中軍區第9軍分區副政委、第10軍分區副政委、定縣軍分區司令員。參加了清風店、石家莊等戰役。建國後,任綏遠軍區旅政委、師政委,36軍106師政委。1952年參加
抗美援朝,任志願軍36軍106師政委、志願軍裝甲兵指揮部政委。獲二級國旗勳章、二級
自由獨立勳章。回國後,歷任63軍副政委、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政委,69軍政委、65軍政委、國防科委訓練基地政委,炮兵學院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叄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