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淺色鱘魚 S. albus
- 拉丁學名:Scaphirhynchus albus
- 二名法:Scaphirhynchus albus(Forbes and Richardson, 1905)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綱: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 亞綱:輻鰭魚亞綱Actinopterygii
- 目:鱘形目 Acipenseriformes
- 亞目:鱘亞目Acipenseroidei
- 科:鱘科 Acipenseridae
- 亞科:鱘亞科Acipenserinae
- 屬:鏟鱘屬 Scaphirhynchus
- 種:淺色鱘魚 S. albus
- 分布區域:北美洲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進化過程,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淺色鱘魚沒有鱗片或骨頭,只有軟骨骨骼。軟骨是五列的厚板,包裹大部份的頭部,一直沿兩側、底部及背部伸延至尾巴。軟骨板有皮膚覆蓋,可以作為保護裝甲。口縮在較吻端後的位置。它們沒有牙齒,會伸長口部從河底吸入細小的魚類、軟體動物及其他食物。淺色鱘魚的吻部有四條須,相信是一種確定食物位置的感覺器官。兩條內側的須只有外側的一半長,且位於較前端。
分布範圍
生活習性
淺色鱘魚一般都是底棲的,在河流底部覓食。雖然現時對它們的食性所知甚少,但相信它們是機會主義者。從幼魚的胃部發現它們的食性會按季節變更。一些季節,它們會吃不同的昆蟲;而在另一些季節,它們則會吃不同的魚類。它們吃魚類較密西西比鏟鱘多。82%的食物是魚類,其他的則是搖蚊、蜉蝣及毛翅目,與及小量的腐植質及植物。
生長繁殖
淺色鱘魚非常長壽,可以活到50歲以上,甚至長達100歲,由於它們沒有鱗片及骨頭,故很難確定它們的年齡。
淺色鱘魚的性成熟相對很遲才來到:雄魚約到5-7歲就達至性成熟;雌魚相信要最少15歲才達至性成熟。一項研究雌魚在9-12歲就開始卵發育,但卻直至15歲才性成熟。繁殖並非每年都進行,差不多每三年才產一次卵,或更長的十年。它們會於5-7月間產卵。
淺色鱘魚會往上游遷徙,在岩石或堅硬面產數十萬計的卵。在上密蘇里河曾捕獵一尾雌魚,估計就懷有17萬顆卵,占體重11%。在受精後,魚卵在5-8日就會孵化,魚苗會用幾星期回到下游。當魚苗長尾巴後,它們會游到慢流的水域生活。魚苗的生存率極低,雖然有數十萬顆卵產下,也只有小量的可以成長。
進化過程
鱘科最早可以追溯至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而淺色鱘魚一直沒有主要改變,可以說是一種由恐龍時代留下來的遺蹟。
早期的DNA研究認為淺色鱘魚及密西西比鏟鱘是同一物種。但是於2000年的研究,在比較所有三種鏟鱘屬的DNA序列後,才發覺它們分別為三個獨立的物種。2001年及2006年間的幾項研究發現在北部的淺色鱘魚是生殖隔離的,且與路易西安納州阿查費耶拉河(Atchafalaya River)的南部群落在基因上有所不同。不過這種不同並非是物種層級的。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