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壁原內角石是發現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閒林埠荊山嶺的早奧陶世時期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密壁原內角石
- 外文名:Proendoceras densuseptum Zou, 1987
- 形成時代:早奧陶世
- 產地: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閒林埠荊山嶺
密壁原內角石是發現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閒林埠荊山嶺的早奧陶世時期化石。
密壁原內角石是發現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閒林埠荊山嶺的早奧陶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殼細而直,橫斷面呈背腹呈背腹略扁的橢圓形,擴大率為1:9。氣室密度為7個,隔壁較平緩,下凹度為一個氣室高度的1/2。隔壁頸長度為一個氣室高度的...
平壁原內角石是發現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閒林埠荊山嶺的早奧陶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殼細直或極微弱內膜彎曲,擴大較緩慢。橫斷面呈背腹略扁的橢圓形。氣室密度3~4個,隔壁不傾斜,下凹深度為一個氣室高度的1/2,隔壁背腹兩端為同一水平高度。隔壁頸向體管內傾斜,長度為一個氣室高度的1/4~1/3,連線環稍厚...
斜壁原內角石是發現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閒林埠荊山嶺的早奧陶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殼細直或微弱彎曲,橫斷面呈背腹略扁的橢圓形。殼體擴大率為1:12,氣室密度為3~4個。隔壁自背部向腹部下斜,下凹深度為一個氣室或超過一個氣室高度。隔壁頸短,並向體管內傾斜,長度為一個氣室高度的1/3。體管細,位於腹...
超目:內角石超目 房角石(Cameroceras)是一種已經滅絕的頭足綱生物,生活在泥盆紀。巨大的房角石長度約為30英呎(9米),不過這個估計值的準確性仍有爭議。即使如此,房角石仍然是古生代最巨大的生物之一。從它巨大的身軀來推測,房角石是一種生活在深海的頂級掠食者(它們可能無法在淺海移動身體),可能以廣...
歐洲及北美。中國產於湖北、江蘇等地中奧陶統。化石研究 鞘角石與內角石十分相似,兩者內體管特點不同,中國過去所發現的這一類標本,體管內構造多未保存,僅以隔壁頸的長度區分,即隔壁頸長僅達1個氣室的為內角石,超過1個氣室者為鞘角石。研究意義 鞘角石屬化石對研究解決奧陶紀地層的劃分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江山內角石 江山內角石是發現於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大橋鎮的中奧陶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此種內部結構及一般特徵,與西伯利亞下奧陶統的e.tytchanense(balashor,1962)接近,但後者的體管壁平直,外殼擴大較緩,體管稍寬。保存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1.3。體管節稍膨脹。隔壁頸亞直領式,長度為一個氣室高度的1/7。體管內具連續成層狀的附壁沉積。靠標本下端的沉積物較上端發育。從體管縱斷面上看沉積物形狀與內角石類內錐形狀相似。隔壁下凹度為1個氣室,氣室密度近4個,氣室內具壁前壁側沉積。保存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密壁原內角石是發現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閒林埠荊山嶺的早奧陶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殼細而直,橫斷面呈背腹呈背腹略扁的橢圓形,擴大率為1:9。氣室密度為7個,隔壁較平緩,下凹度為一個氣室高度的1/2。隔壁頸長度為一個氣室高度的1/3。體管呈管狀,位於殼體腹緣,直徑為殼徑的1/5.5。連線環稍厚,體...
內角石目(Endocerida,奧陶紀房角石即屬於此目)珠角石超目 珠角石目(Actinocerida)疊盤角石超目 疊盤角石目(Discosorida)鸚鵡螺超目 塔飛角石目(Tarphycerida,又名觸環角石目) 箭鉤角石目(Oncocerida,鸚鵡螺目的祖先) 鸚鵡螺目(Nautilida)其他(未分超目) 桿石目(Bactritida,蛸亞綱和...
鸚鵡螺早在距今5億多年前就出現了,在古生物學中頭足綱被劃分為:鸚鵡螺亞綱、桿石亞綱菊石亞綱和鞘形亞綱,人們根據殼的形狀,體管內沉積物特點、體管類型等,把鸚鵡螺劃分為四個超目,是:直角石超目、內角石超目、珠角石超目和鸚鵡螺超目。分布在全球範圍內,有350多種,現存的菊石、震旦角等化石都是鸚鵡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