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禪師》是由唐朝詩人韓偓創建的一首七言律詩,是稱頌守靜味禪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寄禪師
- 創作年代:唐朝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韓偓
- 作品出處:《玉山樵人集》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寄禪師
他心明與此心同,妙用忘言理暗通。
氣運陰陽成世界,水浮天地寄虛空。
劫灰聚散銖錙黑,日御賓士繭栗紅。
萬物盡遭風鼓動,唯應禪室靜無風。
作品賞析
這首《寄禪師》是稱頌守靜味禪的。
據佛經講,佛陀釋迦牟尼在靈山說法時,手拈金色波羅花,向眾人示意。然而眾人都惘惑不解,只有大弟子摩訶迦葉因心領神會而“破顏微笑”。摩訶迦葉因此受到佛陀的賞識,據說得了佛陀的真傳。這就是著名的佛教典故“拈花微笑”。後來,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衍生出中國禪宗。而“拈花微笑”式以心傳心的直觀領悟則是中國禪宗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以心傳心”是以“心本體”為理論基礎的。禪宗認為,世界的“本體”就是“本心”,而心又是派生一切的,“心量廣大”,“能含萬物色象”(《壇經》)。他們同時還認為,佛性本有,真佛就是自己的“本心”,每個人都有佛性;因此,在他們看來,“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從這個基點出發,他們主張“識心見性,自成佛道”,說一個人若徹悟本性,發見真性,就能自然成佛了道。 “明心見性”、悟通佛理呢,他們有個16字妙訣:“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其所強調的就是“以心傳心”,或“自解自悟”。也就是通過一種神秘的超越語言文字的內心直覺體驗而悟通佛理。《寄禪師》首聯就是以“他心明與此心同,妙用忘言理暗通”來稱頌這禪道佛理之精妙與佛法之神奇的。
頷聯與頸聯由稱頌轉而抒寫茫茫大千世界的生滅遷化。宇宙鴻蒙,元氣渾然一體,動而分為陰陽。“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淮南子·天文訓》),於是,天地生萬物,萬物成世界。空水蒼茫一片,浮靡於天地之間;災火焚燒,兵荒馬亂,黑色的“劫灰”在風中聚散紛飛、炎炎赤日匆匆,殷殷蓓蕾待開……這是一個充滿欲望的世界,一個匆忙動盪的世界,一個只有不幸的世界。這個世界一切都處在喧囂煩雜、榮衰毀譽的遷化流變之中!
佛家把塵世間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稱為“八風”,說“八風”“四順四違”,能挑動物情、扇動人心,為世人眾生所愛憎。因此,詩人在尾聯喟然斷語:“萬物盡遭風鼓動”,而相比之下,“唯應禪室靜無風”,只有禪室才有真正的寂靜。因為,在佛家看來,於禪室中修禪定的人,“一心禪寂,攝諸亂意”,止是壁定中,六根清淨,四大皆空,邪念不起,妄心不生,絕不為喜憂苦樂毀譽榮辱所動,故“八風惡覺不能入”。所謂“禪心對虎閒”,說的就是這種守靜味禪的禪寂狀態。進入了這種禪寂狀態,所說,即使小鳥在肩上築巢都不會有所察覺。
在這首七律中,詩人以佛家的眼光觀照世界,主要是通過他眼中的兩種不同世界的對比來稱頌守靜味禪的。全詩的構思,以塵世的喧囂對比禪室的寂靜,在褒貶對比中寄寓詩人稱禪的傾向。尾聯兩句對比鮮明強烈,是全詩褒貶對比的濃縮。另外,中間兩聯屬對精整,“劫灰”、“日御”、“繭栗”等,意象古奧,虛實巨細兼收,表現力豐富,同時,又帶有神話與宗教的神秘色彩。
作者簡介
韓偓(842~923),宇致光,號致堯,晚年自號玉山樵人,唐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生性耿介,有“敢於直言”的美譽,被尊為“一代詩宗”, 長於七言律詩。現存詩作280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