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另一種生物而生存的生物或從另一種生物的活細胞和組織中攝取養份為生。離開了它寄主它將枯萎成金黃色。寄生於榆樹、樺樹、楓楊、梨樹、麻櫟等樹上。主產東北、華北地區。別名有北寄生、冬青、桑寄生、柳寄生、黃寄生、凍青、寄生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寄生群系
- 外文名:HerbaVisiciColoredmistletoeHerb
- 別名:北寄生、冬青、桑寄生
- 來源: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乾燥帶葉莖枝
資料,相關資料,
資料
【英文名】HerbaVisiciColoredmistletoeHerb更多的翻譯是:mistletoe
【別名】北寄生、冬青、桑寄生、柳寄生、黃寄生、凍青、寄生子。
【別名】北寄生、冬青、桑寄生、柳寄生、黃寄生、凍青、寄生子。
【來源】本品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coloratum(Komar.)Nakai的乾燥帶葉莖枝。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莖,切段,乾燥,或蒸後乾燥。
辭海上的注釋是,依靠另一種生物而生存的生物或從另一種生物的活細胞和組織中攝取養份為生。離開了它寄主它將枯萎成金黃色。寄生於榆樹、樺樹、楓楊、梨樹、麻櫟等樹上。主產東北、華北地區。
【製法】除去雜質,略洗,潤透,切厚片,乾燥,全年可采,切碎,曬乾備用。
【性狀】本品莖枝呈圓柱形,2~5叉狀分枝,長約30cm,直徑0.3~1cm;表面黃綠色、金黃色或黃棕色,有縱皺紋;節膨大,節上有分枝或枝痕。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黃色,木部色較淺,射線放射狀,髓部常偏向一邊。葉對生於枝梢,易脫落,無柄;葉片呈長橢圓狀披針形,長2~7cm,寬0.5~1.5cm;先端鈍圓,基部楔形,全緣;表面黃綠色,有細皺紋,主脈5出,中間3條明顯。革質。漿果球形,皺縮。無臭,味微苦,嚼之有黏性。性狀莖枝呈圓柱狀,直徑3~8mm,節部稍膨大,粗至1.5cm,有紫黑色環紋;表面金黃色,有不規則縱斜皺紋。葉片質厚,金黃色至黃棕色,多橫皺紋。莖質地堅硬,橫斷面淡黃色,皮部較疏鬆,形成層環明顯,射線類白色,髓小。
【植物形態】
常綠半寄生小灌木,高30~60cm。莖枝圓柱形,黃綠色或綠色,節明顯,節上2~3叉狀分枝。單葉對生,生於枝端,無柄,近肉質,有光澤,橢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全緣,兩面無毛。花單性異株,生於枝端或分叉處;雄花花被4裂,雄蕊4,無花絲,花葯多室;雌花1~3朵生於粗短的總花梗上,花被鐘狀、4裂,子房下位。漿果球形,半透明,熟時橙紅色,富有粘液質。花期4~5月,果期9月。
【鑑別】
(1)本品莖的橫切面:表皮細胞長方形,外被黃綠色角質層,厚19~80μm。皮層較寬廣,纖維數十個成束,微木化;老莖石細胞甚多,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韌皮部較窄,老莖散有石細胞;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射線散有纖維束;導管周圍纖維甚多,並有少數異形細胞。髓明顯。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及少數方晶。
本品莖的粉末淡黃色。表皮碎片黃綠色,細胞類方形,可見氣孔。纖維成束,直徑10~34μm,壁較厚,略成波狀,微木化。異形細胞形狀不規則,壁較厚,微木化,胞腔大。草酸鈣簇晶直徑17~45μm;方晶較少,直徑8~30μm。石細胞類方形、類多角形或形狀不規則,直徑42~102μm。
(2)取本品1~2g,切碎,加乙醇30ml,加熱回流3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濃縮至乾,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槲寄生對照藥材1.5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齊墩果酸對照品,加無水乙醇溶解,使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對照藥材溶液各4μl及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8:2: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8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日光下及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及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螢光斑點。
【化學成分】莖葉含齊墩果酸、β-香樹脂醇(β-amyrin)、內消旋肌醇(mesoinositol)及黃酮類化合物;葉還含黃槲寄生甙A、B及羽扁豆醇(Iupeol)。
【含量測定】取本品粗粉約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第一法)〕,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鹽酸乙醇溶液(1→10)3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1.5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鹽酸乙醇溶液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5ml,濃縮至約5ml,加水10ml,轉移至分液漏斗中,加氯仿提取5次(20ml、20ml、20ml、15ml、15ml),合併提取液,蒸乾,殘渣加氯仿5ml使溶解,加到氧化鋁小柱(內徑0.9cm,中性氧化鋁5g,100~200目)上,用氯仿-甲醇(80:1)30ml沖洗,棄去洗液,再用氯仿-甲醇(20:1)50ml洗脫,收集洗脫液,蒸乾,殘渣加無水乙醇溶解,轉移至5ml量瓶中,並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另精密稱取齊墩果酸對照品,加無水乙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2μl和4μl,分別交叉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氯仿-醋酸乙酯-冰醋酸(20:5:8: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取出,晾乾,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周圍用膠布固定,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薄層掃描法)進行掃描,波長:λs=520nm,λR=700nm,測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收度積分值,計算,即得。
【性味歸經】性味性平,味甘、苦。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9~15g。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宗教】被英國德魯伊視為聖物。聖誕節期間,站在槲寄生下的人不能拒絕親吻;互為敵人的人在槲寄生下相遇要互相擁抱並停戰一天。傳說聖誕節那天站在槲寄生下的女孩可以得到幸福
性能:莖枝呈圓柱狀,直徑3~8mm,節部稍膨大,粗至1.5cm,有紫黑色環紋;表面金黃色,有不規則縱斜皺紋。葉片質厚,金黃色至黃棕色,多橫皺紋。莖質地堅硬,橫斷面淡黃色,皮部較疏鬆,形成層環明顯,射線類白色,髓小。
辭海上的注釋是,依靠另一種生物而生存的生物或從另一種生物的活細胞和組織中攝取養份為生。離開了它寄主它將枯萎成金黃色。寄生於榆樹、樺樹、楓楊、梨樹、麻櫟等樹上。主產東北、華北地區。
【製法】除去雜質,略洗,潤透,切厚片,乾燥,全年可采,切碎,曬乾備用。
【性狀】本品莖枝呈圓柱形,2~5叉狀分枝,長約30cm,直徑0.3~1cm;表面黃綠色、金黃色或黃棕色,有縱皺紋;節膨大,節上有分枝或枝痕。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黃色,木部色較淺,射線放射狀,髓部常偏向一邊。葉對生於枝梢,易脫落,無柄;葉片呈長橢圓狀披針形,長2~7cm,寬0.5~1.5cm;先端鈍圓,基部楔形,全緣;表面黃綠色,有細皺紋,主脈5出,中間3條明顯。革質。漿果球形,皺縮。無臭,味微苦,嚼之有黏性。性狀莖枝呈圓柱狀,直徑3~8mm,節部稍膨大,粗至1.5cm,有紫黑色環紋;表面金黃色,有不規則縱斜皺紋。葉片質厚,金黃色至黃棕色,多橫皺紋。莖質地堅硬,橫斷面淡黃色,皮部較疏鬆,形成層環明顯,射線類白色,髓小。
【植物形態】
常綠半寄生小灌木,高30~60cm。莖枝圓柱形,黃綠色或綠色,節明顯,節上2~3叉狀分枝。單葉對生,生於枝端,無柄,近肉質,有光澤,橢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全緣,兩面無毛。花單性異株,生於枝端或分叉處;雄花花被4裂,雄蕊4,無花絲,花葯多室;雌花1~3朵生於粗短的總花梗上,花被鐘狀、4裂,子房下位。漿果球形,半透明,熟時橙紅色,富有粘液質。花期4~5月,果期9月。
【鑑別】
(1)本品莖的橫切面:表皮細胞長方形,外被黃綠色角質層,厚19~80μm。皮層較寬廣,纖維數十個成束,微木化;老莖石細胞甚多,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韌皮部較窄,老莖散有石細胞;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射線散有纖維束;導管周圍纖維甚多,並有少數異形細胞。髓明顯。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及少數方晶。
本品莖的粉末淡黃色。表皮碎片黃綠色,細胞類方形,可見氣孔。纖維成束,直徑10~34μm,壁較厚,略成波狀,微木化。異形細胞形狀不規則,壁較厚,微木化,胞腔大。草酸鈣簇晶直徑17~45μm;方晶較少,直徑8~30μm。石細胞類方形、類多角形或形狀不規則,直徑42~102μm。
(2)取本品1~2g,切碎,加乙醇30ml,加熱回流3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濃縮至乾,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槲寄生對照藥材1.5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齊墩果酸對照品,加無水乙醇溶解,使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對照藥材溶液各4μl及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冰醋酸(8:2: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8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日光下及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及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螢光斑點。
【化學成分】莖葉含齊墩果酸、β-香樹脂醇(β-amyrin)、內消旋肌醇(mesoinositol)及黃酮類化合物;葉還含黃槲寄生甙A、B及羽扁豆醇(Iupeol)。
【含量測定】取本品粗粉約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第一法)〕,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鹽酸乙醇溶液(1→10)3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1.5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鹽酸乙醇溶液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5ml,濃縮至約5ml,加水10ml,轉移至分液漏斗中,加氯仿提取5次(20ml、20ml、20ml、15ml、15ml),合併提取液,蒸乾,殘渣加氯仿5ml使溶解,加到氧化鋁小柱(內徑0.9cm,中性氧化鋁5g,100~200目)上,用氯仿-甲醇(80:1)30ml沖洗,棄去洗液,再用氯仿-甲醇(20:1)50ml洗脫,收集洗脫液,蒸乾,殘渣加無水乙醇溶解,轉移至5ml量瓶中,並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供試品溶液。另精密稱取齊墩果酸對照品,加無水乙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2μl和4μl,分別交叉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氯仿-醋酸乙酯-冰醋酸(20:5:8: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取出,晾乾,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周圍用膠布固定,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薄層掃描法)進行掃描,波長:λs=520nm,λR=700nm,測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收度積分值,計算,即得。
【性味歸經】性味性平,味甘、苦。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9~15g。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宗教】被英國德魯伊視為聖物。聖誕節期間,站在槲寄生下的人不能拒絕親吻;互為敵人的人在槲寄生下相遇要互相擁抱並停戰一天。傳說聖誕節那天站在槲寄生下的女孩可以得到幸福
性能:莖枝呈圓柱狀,直徑3~8mm,節部稍膨大,粗至1.5cm,有紫黑色環紋;表面金黃色,有不規則縱斜皺紋。葉片質厚,金黃色至黃棕色,多橫皺紋。莖質地堅硬,橫斷面淡黃色,皮部較疏鬆,形成層環明顯,射線類白色,髓小。
相關資料
寄生
寄生群系
一、寄生的概念
寄生(parastisu)即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後者給前者提供營養物質和居住場所,這種生物的關係稱為寄生。
二、寄生物的多樣性
(1)微寄生物(Microparasites),在寄主體內或表面繁殖。
(2)大寄生物(Macroparasites)在寄主體內或表面生長,但不繁殖。
主要的寄生物有細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動物。在動物中,寄生蠕蟲特別重要,而昆蟲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
專性寄生必需以宿主為營養來源,兼性寄生也能營自由活動。
擬寄生物(parasitoids)包含一大類昆蟲大寄生物,它們在昆蟲宿主身上或體內產卵,通常導致寄主死亡。
三、傳播方式
寄生物可以橫向傳播(在種群個體之間),或在少數情況下,以縱向傳播(從母體到後代)。橫向傳播或直接或間接,由傳播媒體或中間宿主做中介。有時候傳播的主要途徑是經過另一種而“偶然”獲得。
四、寄主對疾病的反應
脊椎動物被微寄生物感染後會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這種反應有兩種明顯成份:
①細胞免疫反應,吞噬細胞(如白血細胞-T淋巴細胞)攻擊併吞沒病原體細胞。
②B-細胞免疫反應,以特定蛋白(或抗體)的生產為基礎,由B淋巴細胞結合到病原體表面。如果再次遭遇同樣病原體(或抗原),免疫記憶會快速生產特異抗體,提高免疫力。
③行為對策(behavioralstrategies)對降低寄生水平也很重要。許多脊椎動物具備整理行為,有效地去除外寄生物。
植物和低等動物在受到感染後也能提高免疫力,但沒有脊椎動物那樣複雜的特異性。例如,菸草植物的一片葉子被菸草花葉病毒感染後,會提高整個植物體的防禦性化學物質水平,從而增加對多種病原體的抵抗力。食草作用也會引起類似反應。
五、寄生關係的起源和進化
寄生和互利共生都是歷史上形成的生物之間在空間上和食物上的聯繫。寄生關係的起源有三條途徑:
1、由空間聯繫發展到食物聯繫。先有簡單的共棲,再過渡到宿主體上,進而進到體內共棲,不同程度的共棲為發展營養聯繫建立基礎。食物聯繫可能開始時只是一種對一方有利另一方無害的偏利共生。進一步發展可能出現一方依賴於另一方體液來維持生活,即發展為寄生關係;也可能雙方彼此利用代謝產物,發展為互利共生關係。
2、通過捕食過渡到寄生。在自然界中尚保存過渡的痕跡。例如歐洲蛭綱中的平扁舌蛭(Glossiphoniacomplanata)是營自由生活的捕食者,整個地吞食小無脊椎動物;黃蛭(naemopis)在吞食小動物時和平扁舌蛭一樣,但對大動物的攻擊和吸血是暫時性的。居住在灌木叢中的山蛭(Hameadipsa)不再採用其它營養方式,而只依賴不時吸吮宿主血液的專性、暫時性寄生生活。尺蠖魚蛭(Piscicolageometrica)的全部生命活動均在魚的體軀上,只在繁殖期離開宿主。
3、第三條途徑是未來的宿生物偶然的潛入體內,雖然寄主體內是暫時的生活地點,但對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為兼性寄生物。寄生關係從上述共棲、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條途徑產生後,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演化。寄生物和宿主的協同進化,常是使有害的“負作用”減弱,甚至於演變為互利共生關係。宿主和寄生物的協同進化可能有三種模式:
1、相互攻擊性模式
2、精明寄生性模式
3、早期互利型模式,宿主和寄生物都進化產生互利的特徵,以致能加強相互間的持續存在,這是一種由寄生向互利共生的模式發展。
六、引申
現在可以引申為不能自食其力要依靠別人才能生活的人。
這種利害關係雖主要表現為營養方面,但也不完全局限於此,與此相比,由於寄生者是將寄主體內或體表作為棲息場所,所以把這種空間關係作為重點而下定義者亦頗不少。它若寄生於昆蟲的寄生蜂和寄生蠅在完成一定的發育,而是把寄主食盡為止,對這種類型的寄生者特稱為捕食性寄生者(parasitoid)或者擬寄生者,以與一般的寄生相區別。寄生可廣泛見於植物間、動物間和動植物間,同時根據寄生部位的不同又可分為侵入到寄主體內生活的內寄生和附著於寄主體表生活的外寄生。另外根據寄生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離開寄生就完全不能生活的無條件寄生或專性寄生(obligatotyparasitism),這種寄生也稱為真性寄生或真正寄生(euparasitism);以及可以營寄生生活,也可以營獨立生活的條件寄生或非專性寄生或兼性寄生(facultativeParasitism)。其中,全部生活史都營寄生生活的又可分:始終在同一個寄主上寄生的稱為固主寄生(stationaryparasitism):在發育過程中必須有兩種以上的寄主的寄生,稱為轉主寄生(heteroecism),在這種情況下而把對後一寄主變更稱為寄主轉換(hostalternation)。又根據僅在生活史的某個階段營寄生生活的,稱為暫時寄生(temporaryparasitism)。此復可分為幼蟲期寄生(xenosite)、成蟲期寄生(notosite)、寄生期不定(planosite)等多種類型。還把有關的高等寄生植物區分為:營養完全依賴於寄主的完全寄生(holoparasitism)和本身具有葉綠素但又能寄生的半寄生(hemiparasitism)。另外根據寄生者和寄主之間的關係可分為:腐生――寄生在死物上;寄生――寄生於活體,如上述的各種寄生。
寄生(parastisu)即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後者給前者提供營養物質和居住場所,這種生物的關係稱為寄生。
二、寄生物的多樣性
(1)微寄生物(Microparasites),在寄主體內或表面繁殖。
(2)大寄生物(Macroparasites)在寄主體內或表面生長,但不繁殖。
主要的寄生物有細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動物。在動物中,寄生蠕蟲特別重要,而昆蟲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
專性寄生必需以宿主為營養來源,兼性寄生也能營自由活動。
擬寄生物(parasitoids)包含一大類昆蟲大寄生物,它們在昆蟲宿主身上或體內產卵,通常導致寄主死亡。
三、傳播方式
寄生物可以橫向傳播(在種群個體之間),或在少數情況下,以縱向傳播(從母體到後代)。橫向傳播或直接或間接,由傳播媒體或中間宿主做中介。有時候傳播的主要途徑是經過另一種而“偶然”獲得。
四、寄主對疾病的反應
脊椎動物被微寄生物感染後會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這種反應有兩種明顯成份:
①細胞免疫反應,吞噬細胞(如白血細胞-T淋巴細胞)攻擊併吞沒病原體細胞。
②B-細胞免疫反應,以特定蛋白(或抗體)的生產為基礎,由B淋巴細胞結合到病原體表面。如果再次遭遇同樣病原體(或抗原),免疫記憶會快速生產特異抗體,提高免疫力。
③行為對策(behavioralstrategies)對降低寄生水平也很重要。許多脊椎動物具備整理行為,有效地去除外寄生物。
植物和低等動物在受到感染後也能提高免疫力,但沒有脊椎動物那樣複雜的特異性。例如,菸草植物的一片葉子被菸草花葉病毒感染後,會提高整個植物體的防禦性化學物質水平,從而增加對多種病原體的抵抗力。食草作用也會引起類似反應。
五、寄生關係的起源和進化
寄生和互利共生都是歷史上形成的生物之間在空間上和食物上的聯繫。寄生關係的起源有三條途徑:
1、由空間聯繫發展到食物聯繫。先有簡單的共棲,再過渡到宿主體上,進而進到體內共棲,不同程度的共棲為發展營養聯繫建立基礎。食物聯繫可能開始時只是一種對一方有利另一方無害的偏利共生。進一步發展可能出現一方依賴於另一方體液來維持生活,即發展為寄生關係;也可能雙方彼此利用代謝產物,發展為互利共生關係。
2、通過捕食過渡到寄生。在自然界中尚保存過渡的痕跡。例如歐洲蛭綱中的平扁舌蛭(Glossiphoniacomplanata)是營自由生活的捕食者,整個地吞食小無脊椎動物;黃蛭(naemopis)在吞食小動物時和平扁舌蛭一樣,但對大動物的攻擊和吸血是暫時性的。居住在灌木叢中的山蛭(Hameadipsa)不再採用其它營養方式,而只依賴不時吸吮宿主血液的專性、暫時性寄生生活。尺蠖魚蛭(Piscicolageometrica)的全部生命活動均在魚的體軀上,只在繁殖期離開宿主。
3、第三條途徑是未來的宿生物偶然的潛入體內,雖然寄主體內是暫時的生活地點,但對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為兼性寄生物。寄生關係從上述共棲、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條途徑產生後,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演化。寄生物和宿主的協同進化,常是使有害的“負作用”減弱,甚至於演變為互利共生關係。宿主和寄生物的協同進化可能有三種模式:
1、相互攻擊性模式
2、精明寄生性模式
3、早期互利型模式,宿主和寄生物都進化產生互利的特徵,以致能加強相互間的持續存在,這是一種由寄生向互利共生的模式發展。
六、引申
現在可以引申為不能自食其力要依靠別人才能生活的人。
這種利害關係雖主要表現為營養方面,但也不完全局限於此,與此相比,由於寄生者是將寄主體內或體表作為棲息場所,所以把這種空間關係作為重點而下定義者亦頗不少。它若寄生於昆蟲的寄生蜂和寄生蠅在完成一定的發育,而是把寄主食盡為止,對這種類型的寄生者特稱為捕食性寄生者(parasitoid)或者擬寄生者,以與一般的寄生相區別。寄生可廣泛見於植物間、動物間和動植物間,同時根據寄生部位的不同又可分為侵入到寄主體內生活的內寄生和附著於寄主體表生活的外寄生。另外根據寄生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離開寄生就完全不能生活的無條件寄生或專性寄生(obligatotyparasitism),這種寄生也稱為真性寄生或真正寄生(euparasitism);以及可以營寄生生活,也可以營獨立生活的條件寄生或非專性寄生或兼性寄生(facultativeParasitism)。其中,全部生活史都營寄生生活的又可分:始終在同一個寄主上寄生的稱為固主寄生(stationaryparasitism):在發育過程中必須有兩種以上的寄主的寄生,稱為轉主寄生(heteroecism),在這種情況下而把對後一寄主變更稱為寄主轉換(hostalternation)。又根據僅在生活史的某個階段營寄生生活的,稱為暫時寄生(temporaryparasitism)。此復可分為幼蟲期寄生(xenosite)、成蟲期寄生(notosite)、寄生期不定(planosite)等多種類型。還把有關的高等寄生植物區分為:營養完全依賴於寄主的完全寄生(holoparasitism)和本身具有葉綠素但又能寄生的半寄生(hemiparasitism)。另外根據寄生者和寄主之間的關係可分為:腐生――寄生在死物上;寄生――寄生於活體,如上述的各種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