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江滔求孟六遺文

寄江滔求孟六遺文

《寄江滔求孟六遺文》是唐代詩人劉眘虛創作的詩。這首詩囑託一位友人去搜求一位亡友的遺文,既有對生者的眷念,也有對死者的憑弔與褒揚。作者把這兩方面的內容用一條感情的線索和諧地結合在一起,讀來親切面又自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寄江滔求孟六遺文
  • 創作年代:唐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劉眘虛
詩詞原文,作品譯文,注釋譯文,詩詞題解,詩歌評註,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詩詞原文

南望襄陽路,思君情轉親。
偏知漢水廣,應與盂家鄰。
在日貪為善,昨來聞更貧。
相如有遺草,一為問家人。

作品譯文

我(送朋友江滔去襄陽,分別的時候)向南望可以看到前往襄陽的路,我思念江滔你的心情轉為親切。因為我知道流經襄陽的漢水是多么的廣闊,正好也流經亡友孟浩然的故里。孟浩然生前的時候對於做善事是非常執著的,可是他死了之後我聽說他家裡比以前更加貧困。以前司馬相如死的時候,漢武帝命人收集他留下的作品,如今我也希望江滔你回去之後可以幫忙蒐集孟浩然的手稿,以慰我親如家人的孟浩然的在天之靈。【孟六就是孟浩然】

注釋譯文

相如有遺草:《漢書·司馬相如傳》:“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漢武帝)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後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無遺書。問其妻,對曰:‘長卿(司馬相如字)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來求書,奏之。’其遺札書言封禪事(即《封禪文》),所忠奏焉,天子異之。”

詩詞題解

劉眘(shèn)虛:字全乙,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人,開元進士。曾官崇文館校書郎,夏縣(今屬山西)令。與孟浩然高適王昌齡諸詩人有交往。其詩意境清淡悠遠,頗負時名,而年壽不長。殷璠河嶽英靈集》稱其“不永天年,隕碎國寶”。《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詩題中的孟六,指孟浩然劉眘虛孟浩然是詩友,曾相互酬唱。江滔,未詳其人。據詩意,江氏或是孟浩然的同鄉,或者曾在孟浩然的家鄉襄陽(今屬湖北)一帶為官。本篇詩是在孟浩然去世後,劉眘虛以詩代書,囑友人江氏搜求孟浩然遺文的一首五律。

詩歌評註

《彙編唐詩十集》:唐云:敘事有次。
《唐詩鏡》:清瘦,似中唐氣格。第五句佳。
《近體秋陽》:一氣呵成,如相面話然。此不立法而法自具者,至哉!
《載酒園詩話又編》:劉夏縣勝處在不避輕脫,率任孤清。如《寄江滔求孟六遺文》……作律至此,幾於以筆為舌矣,然已隱隱逗張水部一派。黃白山評:漢廣孟鄰,俱有故實,卻用得不覺,此聖於用事者也。
《越縵堂詩話》:《寄江滔求孟六遺文》一首,清氣直達,卻句句是律詩,此境亦不易到。

作品鑑賞

開頭兩句直抒思友之情。“南望襄陽路”一句,從自己一方下筆,由“望”字而連及友我兩地。襄陽是望不見的,去襄陽之路卻分明可見。道路悠長情亦長,詩人佇望南去襄陽之路,正見出朋友之間友誼深篤。朋友天各一方,往往會產生悲傷悵惘的情緒,為什麼下一句卻說“思君情轉親”呢?傷感是會有的,但“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親切的思念代替了惆悵之情,這是一層意思。此外,作者南望襄陽,自然會想起另一位已經去世的友人盂浩然,其心情之哀痛是不言而喻的,幸友人江滔尚居襄陽一帶,作者由悲悼盂浩然轉而想到江氏,或可使自己得到暫時的安慰,這是又一層意思。不過,這後一層意思作者沒有明寫,只由“情轉親”中帶出。所以,這兩句雖是直抒情懷,卻內藏曲折。
“偏知漢水廣,應與孟家鄰”緊承上文而來。偏知,料想的意思。漢水流經襄陽。廣闊的漢水流過亡友孟浩然的故里,則自己悼念亡友的感情不也正象那浩瀚奔騰的江水嗎?王維《憶盂》詩有“故人今不見,日夕漢江流”之句,與此詩意相近。這兩句詩,以“偏知”、“應與”這樣揣度的語氣來寫,更顯得空靈動宕,情幽興遠。它進一步補充了上兩句詩中沒有直接寫的一層意思,而又為下面兩句正面寫盂浩然作了鋪墊。
“在日貪為善,昨來聞更貧”,一句敘其生前,一句述其身後.孟浩然才名著當世,性格率直,一生未入仕途。《新唐書·文藝列傳》說他“好節義,喜振人患難”,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則說他“游不為利,期以放情,故常貧。名不繫於選部,聚不盈擔石,雖屢空不給,自若也。”這些記載正為這兩句詩作了註腳。這裡,作者寫孟浩然生前救患濟貧以立義下一“貪”字,述其身後家境蕭條著一“更”字加以強調,表現了作者對孟浩然高尚品格的讚美,及對故友一生流落不遇的深長慨嘆,和對其家庭現狀的深切關懷,概括力極強。
最後兩句“相如有遺草,一為問家人”,即求遺文之意。作者將孟浩然比作司馬相如,希望友人江滔蒐集其手稿,藉以使亡友清德遺澤昭然於後世。這是對文學賢能之士的仰慕,也反映出作者與兩位友人之間深摯的情誼,與開頭兩句前後相應。
全詩句句敘事,字字含情.雖沒有一句著意刻畫,字裡行間卻含藏有人物的神態、形象,景物等,如“南望襄陽路”可令人想見作者佇望思友的神情,“貪為善”的形容與“相如有遺草”的比喻,能使人很自然地想起詩人孟浩然的人品和詩才;“偏知漢水廣”,又會讓我們眼前出現一條渾瀚南流的漢江的畫面。這些敘述中的摹寫,與作者淳厚的感情相結合,就使這首詩的意蘊更加豐富,產生出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簡介

劉眘(shèn)虛: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江東人。8歲能屬文,上書,召見,拜童子郎。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唐才子傳》作“開元十一年徐徵榜進士”。據徐松《登科記考》,徐徵是開元二十一年狀元,則“開元十一年”當為“開元二十一年”之誤),調洛陽尉,遷夏縣令。性高逸,不慕榮利,交遊多山僧道侶。曾擬在廬山卜宅隱居,未成。早年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