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梁啓超函》是楊度所著作品,出自於《楊度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寄梁啓超函
- 作者:楊度
- 作品出處:楊度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志遠學不逮,名高實難副。古來學者心,慄慄惟茲懼。噫吾新會子,夙昔傳嘉譽。德義期往賢,流風起頑錮。曩余初邂逅,講學微相忤。希聖雖一途,稱師乃殊趣(戊戌春,在長沙論《春秋公羊傳》,各主師說,有異同)。楊朱重權利,墨子尊義務。大道無異同,紛爭實俱誤(余嘗謂湘潭王先生援莊入孔,南海康先生援墨入孔,實為今世之楊墨,而皆托於孔者也)。茫茫國事急,惻惻憂情著。當憑衛道心,用覺斯民寤。古人濟物情,反身先自訴。功名豈足寶,貴克全予素。君子但求己,小人常外騖。願以宣聖訓,長與相攻錯。
近以國中青年子弟道德墮落,非有國粹保存之教育,不足以挽狂流,如前數次所面論者。因時取舊書溫閱,思欲有所編述。乃每一開卷,則責人之心頓減,責己之念頓增。時一反省,常覺天地之大,竟無可以立足之地。自治之道,其難如此。因思古今社會風俗,其能致一時之醇美者,必由於二三君子,以道相規,以學相勵,流風所及,天下效之,以躬行為之倡,而因以挽一世之頹俗。此必非口舌論說之功所能比較者。古聖賢之為學,必求其返躬自省,而無絲毫不歉於心,乃為有得。若夫名滿天下,功滿天下,曾於吾身無一毫之增損者,常人道之,君子不計焉,以其無關於求己之道也。今處異國,於眾人之中,而求可以匡吾過而救吾失者,無如足下,輒以其意成詩一首。知足下亦無取乎便佞,故自附於直諒之末,亦以托於先施而求誨迪,特錄以奉呈。詩中追述往事者,欲以紀實,著其離合之跡,君子之道,不貴苟同也。而又必稱師者,薄俗忘本,非度等所當出。足下擔任一世之教化者,倘以予言為信乎?若能俯賜酬答,而無辜我嚶鳴,是所幸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楊度(1875—1931),近代中國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風雲人物。他稟賦極高,而又狂放不羈,時而意氣飛揚,獨立潮頭;時而獨持己意,淪入茫茫俗世。他以熱情豪邁的氣概,創作了《湖南少年歌》,發出了“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的時代強音,真可謂豪氣沖天。他為立憲運動鼓吹奔走,為速開國會呼籲吶喊,受到了時人的尊敬和稱讚。但他將做“帝師”及實現“君憲”的希望寄託於袁世凱,發起成立籌安會,為復辟帝制效力,又受到時人的指責和痛罵。伴隨著洪憲帝制的失敗,其孜孜追求的憲政理想也徹底破滅。然而,為了愛國救民,他晚年知過就改,毀家紓難,不畏風險,終於找到了真理,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確認馬克思主義是挽救中國的唯一指針,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轉身。編者簡介左玉河,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文化史研究室主任,河南大學黃河學者,兼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學術思想史及社會文化史研究。出版專著《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中國近代學術體制之創建》《中國近代文明通論》《張東蓀文化思想研究》《張東蓀傳》《楊度》等10多部,主編《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中華口述歷史叢書》等,並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