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懷實秋》是聞一多於創作的抒情詩,聞一多把海外漂零的愁苦、感時傷世的憤懣全都融於筆端,將才思和血淚共同凝結在短短的三個詩節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寄懷實秋
- 文學體裁:現代詩
- 作者:聞一多
- 性質:充滿悲涼失落情調的抒情詩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淚繩捆住的紅燭,
已被海風吹熄了;
跟著有一縷猶疑的輕煙,
左顧右盼,
不知往哪裡去好。
啊!解體的靈魂喲!
失路底悲哀喲!
在黑暗底嚴城裡,
恐怖方施行他的高壓政策:
詩人底屍肉在那裡倉皇著,
仿佛一隻喪家之犬呢。
蓮蕊間酣睡著的戀人啊!
不要滅了你的紗燈:
幾時珠箔銀絛飄著過來,
可要借給我點燃我的殘燭,
好在這陰城裡面,
為我照出一條道路。
燭又點燃了,
那時我便作個自然的流螢,
在深更底風露里,
還可以逍遙流蕩著,
直到黎明!
蓮蕊間酣睡著的騷人啊!
小心那成群打圍的飛蛾,
不要滅了你的紗燈喔!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充滿悲涼失落情調的抒情詩,詩人把海外漂零的愁苦、感時傷世的憤懣全都融於筆端,將才思和血淚共同凝結在短短的三個詩節中。
憤世嫉俗,謳歌光明理想,本是聞一多詩作中常見的主題。但讀罷這首《寄懷實秋》我們就會發現,它既不同於早期的《回顧》,《志願》那樣情感跌宕、熱情熾烈,也不象後期的《死水》、《荒村》那樣晦暗陰冷、淒涼悲切,而是處在一種思想由激越向深沉過渡的轉型期。詩作中既有“黑暗底嚴城”和“詩人底屍肉”這樣陰暗的語句,也有自由的“流螢”,明亮的“珠箔銀絛”和聖潔美麗的“蓮蕊”,冷暖意象交相輝映,使詩的意境顯現出一種矛盾撞擊中的深沉力度,顯得渾厚凝重。而開首一句的“淚繩捆住的紅燭”則是個冷暖交加、悲喜共存的意象。“紅燭”是我們民族傳統中慶祝喜慶節日的聖物,它象徵著美,象徵著幸福;而詩作中的紅燭卻在發射光明的同時,卻又灰心流淚,不僅被“淚繩捆住”,而且在陰冷的氛圍中“被海風吹熄了;/跟著有一縷猶疑的輕煙,/左顧右盼,/不知往哪裡去好。”這樣,紅燭的命運就含蓄而深切地象徵了美好事物在黑暗現實世界中的不幸處境,將愛與美的光明和陰冷險惡的環境對立起來,產生了一種矛盾撞擊中的語言力量。詩人以詩代信,向遠隔萬里的摯友深刻剖析內心感受,“紅燭”意象正是詩人此時主體精神的自比。它正直誠摯,蘊含著熾烈無私的光和熱,然而苦悶黑暗的現實卻不容它點燃自身,創造光明和溫暖。於是,詩人感到巨大的失路之悲,仿佛靈魂已經“解體”,“左顧右盼”卻找不到愛的熱土,靈魂的歸宿。詩人感到憤懣,悲哀,失落,但他畢竟已成熟起來,即使在“黑暗底嚴城裡”、在“恐怖方施行”的“高壓政策”下,仍沒有放棄對愛與美的渴望,並以行動孜孜不倦地追求。他珍視與詩友梁實秋的友誼,一方面用成熟的目光關注他的行動,告誡他不要懾於環境“滅了你的紗燈”;另一方面又情願冒著化為“屍肉”的“恐怖”,借“珠箔銀絛”“點燃我的殘燭”,在陰城裡“照出一條道路。”。如果燭光真能點燃,詩人便願化身為“自主的流螢”,迎著“風露”,追求生命的自由與瀟灑。可以看出,此時的詩人已脫盡少年時稚氣的幻想和短暫的衝動,認識到追求自由光明是漫長而艱難的,並準備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正是在這個基礎上,詩人始終不向黑暗現實妥協,執著、倔強地奮鬥了一生,並最終為正義與和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愛與美的輝煌樂章。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 ,著名現代詩人、文史學者、革命烈士,原名亦多,字友三,後改夕夕,又改名一多,曾用筆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浠水縣。1922年,去美國留學,學習繪畫,進修文學,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英國近代詩歌,1925年聞一多回國,在北京藝專任教,並成為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詩鐫》的主要撰稿人。他在論文"詩的格律"中要求新詩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辭藻),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由實踐到理論為新詩發展探索一條值得重視的藝術途徑。1928年1月,第2本詩集《死水》出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並被選為校務會議中文學院的唯一代表。1928年秋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秋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8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總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經常參加進步的集會和遊行。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慘遭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在7月15日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朴追悼大會上講演,憤怒斥責國民黨反動派,當晚即被國民黨特務暗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