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是提升城鄉生態環境的基本保障,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抓手,為積極回響國家和省相關要求,更好支撐“十四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平穩有序發展,依據《江蘇省“十四五”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宿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宿遷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我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成績斐然。
污水處理能力顯著增強。截至2020年底,全市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達100%,共建成城鄉污水處理廠101座,其中城鎮污水處理廠17座,污水處理能力達83.4萬噸/日,較2015年增加33.75萬噸/日;鄉鎮污水處理廠84座,污水處理能力達20.4萬噸/日,較2015年增加12.81萬噸/日。累計新建污水收集主幹管1696公里,城鎮污水處理廠均已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排放標準。全市1286個涉農行政村中已建成841個行政村(居)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設施覆蓋率為65.4%。全市共建成工業污水處理廠3座,設計處理能力共18.5萬噸/日,尾水均已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排放標準。
固廢收集處理能力建設穩步推進。“十三五”期間,全市認真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和《江蘇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先後印發《關於開展固廢(危廢)申報登記等工作的通知》《關於切實完善工業企業一般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申報登記材料的通知》等檔案,嚴格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2020年,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205.89萬噸,綜合利用量190.62萬噸,處置量13.96萬噸,貯存量1.31萬噸。全年生活垃圾收集處置量為129.36萬噸,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焚燒方面,全市建有垃圾焚燒廠4座,總焚燒處理能力3600噸/天;填埋方面,全市共有填埋場4座,總填埋處理能力1360噸/天。全年污泥處置利用總量為15.13萬噸,主要處理方式為安全處置和綜合利用。
危險廢物收集處理能力逐步提高。“十三五”期間,建成宿遷宇新固體廢物處置有限公司4萬噸/年焚燒項目,擴建宿遷中油優藝環保服務有限公司2萬噸/年焚燒項目,實現危險廢物焚燒處置能力由1.5萬噸/年增至6萬噸/年。建成一批危險廢物綜合利用項目,綜合利用能力增至22.98萬噸/年。建成江蘇惠然實業有限公司迴轉窯協同處置表面處理廢物12萬噸/年項目,開展工業爐窯協同處置。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危險廢物經營單位34家,其中填埋處置單位1家,焚燒處置單位2家,採用其他處置方式並部分綜合利用單位10家,迴轉窯協同處置單位1家,廢鉛酸蓄電池收集單位15家以及廢礦物油收集單位5家。另外,全市僅一家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高溫滅菌處理能力2970噸/年、微波消毒處理能力3300噸/年。
監測監控體系日趨完善。全市目前建成各類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點115個,鄉鎮(街道)空氣自動監測站點實現全覆蓋。建有各類水質自動監測站點69個,主要布設在國、省、市考等重點河流及匯入支流斷面。布設區域環境噪聲監測點位460個、交通噪聲監測點位156個、功能區噪聲監測點位27個,同時在市區部分交通幹道及聲環境功能區建成10個噪聲自動監測站。布設126個土壤監測點位,其中風險點50個。已有261家企業部署安裝末端監控設施,總計312個監控點,約570套監控設備。用電監控方面,已在811家重點工業企業安裝監測點,涉及產污設施2844處,治污設施1898處。目前,全市769家產廢企業全部納入危廢動態管理。建成覆蓋市縣(區)的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系統,共安裝10套固定式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設施。主要建築施工工地均安裝顆粒物濃度線上監測儀器,在11家港口碼頭安裝26套顆粒物線上監測系統。
應急監測能力大幅提升。依託宿遷市生態環境監測監控服務中心,在大氣環境應急監測方面,已建立“人工值守+無人機監測+衛星遙感監測+互動預警”一體化監測體系;在水環境的應急監測方面,針對農田退水排口、汛期排澇站等特定污染源和化工園區上下游等監測點位,以人工監測為主,進行不定期水質監測,為水環境污染溯源提供支撐。
在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也要看到,全市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全市城鎮污水收集處置系統尚不完善,污水處理效能偏低;一般固廢存在回收困難、回收量小等問題,亟需建設完善固體廢物收運分揀體系;危險廢物收集處理設施存在結構性失衡,綜合利用單位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部分設施設備運行不穩定;自動監測站點部署密度不夠,部分要素覆蓋面不廣,無法滿足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和應急監測需求。
(二)面臨形勢
1. 機遇分析
江蘇生態大公園建設高位推進。《宿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了建設“江蘇生態大公園”的發展定位,要求我市必須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放大生態資源優勢,堅持以生態為底色,實現開發與保護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在珍惜好、利用好、維護好良好生態稟賦的基礎上,工業經濟實現綠色轉型、生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全面打通,產業系統與生態系統實現和諧共生。
“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範區建設不斷深入。2021年9月22日,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關於支持宿遷“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意見》,要求全市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同並進,趕上全省現代化建設步伐。要充分發揮好工業化的引領和帶動作用、信息化的賦能和驅動作用、城鎮化的支撐和聚合作用、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保障作用,促進“四化”在互動中實現同步、在互動中實現協調,以“四化”同步發展的蹄疾步穩,推動示範區建設行穩致遠。
生態文明建設及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深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強調“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賦予江蘇“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這為我市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污染防治攻堅戰從“十三五”的“堅決打好”到“十四五”的“深入打好”,對污染防治工作和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要求也更高。要解決好生態環境領域依然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彌補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應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嚴峻挑戰,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的進一步改善,必須再接再厲深入攻堅。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深入實施。2019年3月,江蘇成為全國唯一的部省共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省,對探索經濟發達地區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效益共贏新路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8月,江蘇省委省政府發布《關於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施意見》,為進一步提升全省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撐。“十四五”時期,部省合作框架下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將進一步加快推進,必將在生態文明制度改革領域釋放更多紅利和先機,為全市推進生態環境監管、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政策指導。
2. 挑戰分析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重挑戰。我市仍處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十四五”時期,化工、橡膠和塑膠製品等資源能源密集型產業仍將占有一定比重,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偏重的產業結構和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短時間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的矛盾依然存在,快發展需求與生態環保空間矛盾正愈發凸顯。如何進行重污染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能淘汰,如何把握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是今後工作的重點。
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出更高要求。污染防治攻堅戰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目標的提出,意味著污染防治攻堅戰觸及的矛盾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廣,對污染防治工作和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要求也更高。城鄉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基礎工作。為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的進一步改善,全市必須再接再厲深入攻堅,圍繞生活污水治理、工業廢水治理、一般工業固廢處理、危險廢物處置等方向持續發力,彌補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在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上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
支撐“四化”同步及生態大公園建設的挑戰。當下,全市正全力開展“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範區建設及江蘇生態大公園建設,要求我市科學謀劃全局,準確把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路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污染綜合治理,加強生態保護修護。全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健全多元共治機制,完善價值實現機制,最佳化執法監管機制。這些都要求全市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不斷提質增效,從而為“四化”同步及生態大公園建設提供一個強有力的支撐。
外部形勢變化影響可持續發展。當今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大流行造成的衝擊和多維度的影響百年難遇,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環境正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更多非經濟因素挑戰。“十四五”時期,在多重因素影響下統籌發展和保護的難度增加。地方財政收入降低、剛性支出增加,勢必影響政府環保投入尤其是對環保基礎設施的投入。同時,受外部環境和疫情影響,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諸多困難,資金壓力增大,環保治理的積極性可能會打折扣。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對江蘇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實現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把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建設生態文明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舉措,以城鄉污水收集處理、工業廢水集中收集處理、一般固廢收集處理、危廢處理處置及監測監控能力建設為重點,樹立治污系統思維,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規劃,加快補齊短板,提高運行效率,促進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增量、提質、增效,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強富美高”新宿遷奠定堅實基礎。
(二)建設原則
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充分認識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系統性、整體性,結合高質量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等實際需求,堅持先規劃、後建設,有序推進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使其既要滿足當前迫切的需求,又能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針對不同領域,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和輻射作用。
補齊短板、共建共享。針對全市區域現狀,重點加大對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短板的建設力度,保障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有效供給。倡導集約節約和共建共享理念,堅持循環低碳發展,鼓勵各類污染物協同治理,鼓勵採取產業園區統一選址建設模式,形成一體化項目群,探索跨行政單元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實現一定區域內共建共享。
加強監管、提質增效。按照效率優先原則,科學論證、最佳化設計,優先加強涉及城鄉穩定發展及高水平建設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高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增強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適應性。強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運營管理,踐行提質增效,提高區域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保障城市及園區健康穩定發展。
創新機制、多管齊下。將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深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抓手,針對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基礎性、公益性特徵,建立簡潔高效的投入機制、市場競爭的價格機制、開放共享的運行管理制度。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強化多元投入,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與管理,深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三)目標指標
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布局完整、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體系,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動宿遷高質量發展走在江蘇前列提供強有力支撐。
——城鄉生活污水處理目標。到2025年,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能力20萬噸/日,全面推進城鎮雨污分流管網建設,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0%;加快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新增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能力1.5萬噸/天,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55%。
——工業廢水處理目標。到2025年,新增園區配套污水處理廠廢水處理能力27萬噸/日以上,實現工業園區配套專業工業污水處理廠全覆蓋;穩步推進企業內部雨污分流,檢修和完善園區地下雨污水管網,新建工業廢水收集管網150公里。
——固廢收集處理目標。到2025年,新增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500噸/日、餐廚垃圾處理能力100噸/日、城鎮污泥處理處置能力1100噸/日,城鎮污泥無害化處置率保持100%。
——危廢處理處置目標。到2025年,各縣(區)和重點地區危險廢物處置能力與產生種類、數量基本匹配,處置設施布局趨於合理,基本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危險廢物處置體系。
——監測監控能力建設目標。到2025年,基本實現全市生態環境監測監控體系與能力的現代化,建成一個集生態環境組織管理、網路管理、質量管理、信息管理、技術管理於一體的監測監控體系。
三、主要任務
(一)提升城鄉污水收集處理質效
1. 提高城鎮污水綜合處理水平
統籌最佳化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布局,適度超前建設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及提標改造。依照城鄉統籌與區域協調原則,結合城鎮發展及人口預測,持續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建設,現有城鎮污水處理廠爭取在一級A排放標準基礎上再提標,到2025年底,全市各縣區(開發區、新區、園區)城市建成區60%以上面積建成“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提高全市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行效率,加快推進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提高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監管能力,加強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污泥規範化處置,統籌建設污泥綜合利用或永久性處理處置設施,嚴格執行污泥轉運“聯單制”,確保污泥無害化處置率保持100%。充分利用污水處理廠周邊可利用土地,建設人工濕地等生態淨化設施,進一步提升尾水水質。加強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回用設施建設,加大再生水利用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工業企業、市政、綠化等優先使用再生水。
2. 加快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建設
加強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收集效能,著力消除城市建成區污水直排口、污水管網空白區,基本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優先解決已建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不足問題,強化黑臭水體沿岸的污水截流、收集和處理。遵循配套管網建設適度超前的原則,推進新建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運,進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充分發揮污水處理設施效能。加強污水管網排查檢測,針對管網功能性、結構性問題,有序推進管網改造與修復,針對進水濃度低的污水處理廠制定“一廠一策”方案。深入開展城市“小散亂”排水戶違法違規排水整治,規範排水戶接納管理。深入推進實施雨污分流,根據當前城鎮污水管網存在的問題有計畫分片區組織實施雨污錯接混接改造、管網更新、破損管網修復。
3. 深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根據農村不同區位條件、村莊人口聚集程度、污水產生規模,因地制宜採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積極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鼓勵採用生態處理工藝;提高農村污水治理率,加強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鼓勵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運行管理,推進開展農村生活污水社會化治理,在有條件的地區推行城鄉污水處理系統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強化縣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模化建設、專業化管護、一體化推進。開展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排查評估,針對問題分類制定提升改造方案。堅持以用為本、建管並重,健全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
(二)增強工業廢水集中收集處理能力
1. 提高工業廢水集中處理能力
加快推進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推進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和化工、電鍍、造紙、印染、製革、食品等主要涉水行業所在園區配套獨立的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對建設標準較低、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現有設施進行限期改造,加快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確保工業廢水集中處理設施穩定達標運行。組織對廢水接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工業企業開展排查評估,經評估認定不能接入的企業,要限期退出;可繼續接入的企業,應當在依法取得排污許可和排水許可,並確保廢水經預處理達標後方可接入,出水線上監測數據應與城鎮污水處理廠實時共享。工業廢水集中處理設施應按規定在進水口、出水口安裝水量、水質自動監控設備及配套設施,並與省級生態環境部門、省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監控平台聯網。
2. 提升特種污廢水處理能力
依據我市著力打造“釀造(酒)全產業鏈、高端紡織產業基地、光伏新能源生產基地、長三角中央廚房”的產業發展定位,全市統籌謀劃,健全產業的環境基礎配套,建設污水分類收集處理設施,支撐產業健康穩定發展。針對全市主導產業發展趨勢,以化工、電鍍、造紙、印染、食品、釀酒等主要涉水行業為重點,加強特種污水特徵污染物管控,建立重點園區有毒有害水污染物名錄,加強對重金屬、抗生素、持久性有機物和內分泌干擾物等特徵水污染物監管。開展廢水處理新模式建設,依據特徵污染物的管控要求完善園區廢水接管限值及處理能力;更新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相關接管限值、排放標準和收費依據;實施差異化管理,根據特種污水處理標準分類施策。
3. 加強重點園區雨污水管網建設
開展園區水平衡核算,通過考核園區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倒逼工業園區提高污水收集能力。結合全市工業園區雨污水管網建設現狀及缺口、“十四五”期間全市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及配套管網建設需求,推進工業園區管網新建及改造工程,強化工業園區管網的雨污清污分流規範化改造,重點消除污水直排和雨污混接等問題,逐步推進“一企一管,明(專)管排放”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園區開展綜合管廊建設。原則上到2025年,入園企業“一企一管”覆蓋率達到100%,並按照要求配套相應常規指標、特徵污染物線上監測設施、視頻監控設施等。加強園區初期雨水收集處理,100%實現雨污、清污分流;梳理並完善園區現有雨污管網資料,完成所有工業園區管網的疏通和檢修。
4. 推進工業污水處理設施信息化建設
加快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信息系統建設,開展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全過程管理和智慧管控。統一建立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管理平台,同步納入企業排放端、園區污水管網和園區污水處理廠所有監控點,將所有園區污水處理廠相應進出水指標、特徵污染物管控、工況監控、二次污染控制等相關數據和監控圖像進行集成和集中管理,實現全市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的聯網監控。逐步提升工業污水廠運行管理水平,引入現代化運行管理技術,提升自動化運行水平,提高整體運行保障能力。引入信息化管理,運用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技術提高污水處理系統建設的科學性與污染削減效益,積極利用APP等移動互聯互動技術,提升污水處理綜合服務水平。
(三)完善一般工業固廢收集處理體系
1. 加強一般固廢資源化利用
合理布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堆存、中轉、處置設施,提升回收利用效率,保障資源化利用項目的原料供給。持續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從源頭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實施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推動再生資源利用企業規範化、綠色化、規模化發展。以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為核心,支持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園區化、產業化集聚發展,推進靜脈產業工業示範園區和循環產業工業示範園區建設,不斷延伸和完善產業鏈,形成覆蓋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等環節的綜合利用產業鏈。到2025年,全市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能力達到95%。
2. 完善一般固廢分揀收集體系
加強對企事業單位固體廢物分類工作的指導,從源頭上做好固體廢物屬性鑑定工作,鼓勵第三方機構為企業固體廢物源頭分類提供技術支持,完善現有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收運體系,提高回收效率。做好工業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分區貯存、規範化管理,避免將危險廢物和一般工業固廢混入生活垃圾處理。鼓勵工業園區建設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分揀暫存項目,收集工業園區內產生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並進行分揀暫存。
3. 強化一般固廢監管能力和水平
推動產生工業固體廢物單位依法申領排污許可證並執行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的相關規定。根據一般工業固廢產生行業來源、處理處置技術及裝備研發套用現狀與發展趨勢,建立一般工業固廢全過程分類管理體系。加強固廢日常監管工作,全面推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轉移、處置情況線上申報,建立完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全過程監控體系,強化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推進實現信息互通共享,面向社會公開和提供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情況以及一般工業固體廢物集中收集、處置和利用單位名單和聯繫方式。
(四)推進生活垃圾和城鎮污泥處理能力建設
1. 健全生活垃圾收運體系
按照“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要求,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建設,構建以四分類為主的分層分級收運體系,推進“屬地收源頭、企業運中間、市級管終端”的分類收運模式。加強餐廚廢棄物收集處置,建成以市場化運營為主的一體化收運處理體系,打造“一體收運、兩級考核、三級監管”的收處模式。強化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完善以資源化利用為主的多層級收運體系,推進建設“政府主管、企業運營、多元清運、統一監管”的收處模式。
2. 強化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建設
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的銜接,依法依規做好生活垃圾處理處置設施項目的選址工作。科學測算本地城鄉生活垃圾產生量,按照全量焚燒的目標,適度超前建設與之相匹配的焚燒處理設施。完善與分類品種相配套的收運體系、與再生資源利用相協調的回收體系、與垃圾分類相銜接的終端處理設施,統籌生活垃圾、建築垃圾、餐廚垃圾、園林垃圾等城市廢棄物分類利用和集中協同處置設施建設。加強垃圾焚燒廠和填埋場運行監管,確保全部實現達標穩定運行、滲濾液安全處置。到2025年,全市新增生活垃圾焚燒處置能力500噸/日,新增餐廚垃圾處理能力100噸/日,新增園林垃圾處理能力50噸/日。
3. 提升污泥安全處置能力
遵循區域統籌、合理布局原則,按照“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要求,加快建設工業污泥處理處置和區域性城鎮污水處理廠永久性污泥處理處置設施。開展污泥產量、污泥泥質、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現狀調查與評價工作。加強污泥減量化技術、脫水技術、處理處置和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套用。採用永久性處置設施為主、協同處置為輔的城鎮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布局方式,規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加快建設綜合利用或永久性處理處置設施,安全、高效地處理處置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鼓勵沭陽北控、泗陽光大、泗洪高能等有條件的垃圾焚燒廠協同處理處置污泥。嚴格執行污泥轉運和處置聯單制,建立污泥處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信息公開制度,強化部門聯動,實現聯防聯控。
(五)提高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能力
1. 提升危廢和醫廢處理處置能力
推進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新(改、擴)建焚燒設施總設計處理能力不得低於1萬噸/年,優先採用對廢物種類適應性強的迴轉窯焚燒爐或其他技術更成熟、自動化水平高、運行更穩定的焚燒設施。嚴格限制可利用或可焚燒處置的危險廢物進入填埋場,最大限度降低填埋量。在全市層面,鼓勵建設表面處理廢物、含鉛廢物、其他廢物、廢包裝桶等綜合利用項目和廢鹽、洗艙廢水等處置項目。在各縣區層面,鼓勵沭陽縣建設含鉛廢物、表面處理廢物等處置利用項目兼顧統籌助力處置泗洪縣含鉛廢物;鼓勵泗陽縣建設廢酸和廢礦物油與含礦物油廢物等處置利用項目。
推動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加強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十四五”期間市域建成至少兩家醫療廢物焚燒處置企業。建立完善醫療廢物協同應急處置機制,保障突發疫情、處置設施檢修等期間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
2. 建立健全危廢和醫廢收運體系
推進小量危廢集中收集貯存試點。加強危險廢物分類收集和規範貯存,在全市範圍內形成比較完善的小量危險廢物收集體系,加快推進小量危廢集中貯存點建設,實現小量危險廢物應收盡收、規範處置。
規範實驗室廢物收集運輸。教育單位、科研院所、醫院、檢測機構等實驗室應積極落實實驗室危險廢物環境管理要求,以及源頭控制、分類、投放、暫存、收運、貯存及委託處置利用全過程應遵循的技術要求,推動實驗室危險廢物分類、包裝、貯存、運輸等各環節規範化、標準化管理。
加強醫療廢物源頭管理。督促醫療機構嚴格落實醫療廢物管理的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分類管理、專用包裝、集中貯存等要求,防止流向社會非法加工利用。各縣(區)均需建立較為完善的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做好輸液瓶(袋)回收利用。
3. 加強危廢和醫廢環境監管能力建設
實現危險廢物信息化管理“一張網”。推進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控,按照分級分類原則,分步納入江蘇省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控系統。精心組織將全市所有涉廢單位納入系統管理,做好視頻聯網工作,壓實企業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督促企業做好實時申報危險廢物產生、貯存、轉移及利用處置等信息,建立危險廢物設施和包裝識別信息化標識,形成組織架構清晰、責任主體明確的危險廢物信息化管理體系。
持續推進危險廢物規範化環境管理。加強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督查考核,將考核結果與企業環保信用掛鈎,將違法企業納入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違法失信名單,實行公開曝光,強化聯合懲戒。依法將危險廢物產生單位和危險廢物經營單位納入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投保範圍。堅持污染者擔責原則,督促企業落實相關法律制度和標準規範要求,加強危險廢物環境執法檢查。
(六)健全監測監控體系
1. 完善水環境自動監測網路
增強考核斷面水質監測能力。根據全市“十四五”地表水國、省、市考斷面調整結果,重點針對新納入考核的跨省、市、縣(市、區)界河流斷面,以及城市來水年徑流量80%以上的河流斷面,增設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主要河流斷面和市、縣行政區域交界斷面自動監測全覆蓋。
提升市域水質自動化監測能力。在全市7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及1個化工園區主排口所在水體上/下游、大中型灌區進/退水通道、不穩定達標斷面、重點河流和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等市域重要水體,進一步擴大水質自動監測覆蓋面,提升水質自動監測數據的遠程質控能力和污染物溯源能力。
推動農村水質自動監測能力建設。在全市選取重點水產養殖區和畜禽養殖區開展水質微型站試點建設,加強對農村水環境污染源頭的自動監測,降低水體污染風險,為農村水環境質量保護提供支撐。
2. 加強大氣自動監測網路建設
加密大氣污染熱點監測格線。針對高值或重點區域加密布設大氣監測微站和視頻監控系統,深入套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算法,對大氣污染進行精準溯源,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數據支撐。
構建光化學監測網路。利用現有國控、省控、市控空氣自動監測站點,結合三個揮發性有機物空氣自動監測站點及VOCs、顆粒物高時空分辨及走航監測系統、PM2.5線上來源解析質譜移動監測系統和省建大氣超級站點等,構建形成市域光化學監測網路,為研究大氣污染防治提供基礎支撐。
開展農村空氣自動監測能力建設。在全市選取1個重點畜禽養殖區,開展空氣自動監測能力試點建設,至少實現氨氣、硫化氫、三甲胺、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醚和二硫化碳等環境惡臭指標實時監測,提升農村空氣環境質量。
探索推動開展碳排放監測。積極探索建設宿遷市“碳中和”監測指揮平台,全面覆蓋7種人為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採用大數據、物聯網、碳排放計算模型等技術手段,構建覆蓋人口組成、能源生產消費、規模及以上企業碳排放、用戶碳足跡、碳交易和碳匯等綜合維度的智慧型監測指揮平台。
3. 建設完善噪聲及輻射監測網路
實現噪聲監測網路全覆蓋。基於現有噪聲監測網路,加強城市敏感區噪聲自動監測站建設,在工業園區、部分交通幹道建設噪聲自動監測站點,逐步加密現有重點區域、重點點位噪聲自動監測站網。貫徹執行《宿遷市市區聲環境功能區劃分調整方案》(宿政辦發〔2021〕46號),加強聲環境功能區管理,調整完善全市聲環境功能區噪聲監測網路。
推動自動化輻射環境監測。積極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通過“現行法律規定+企業實踐經驗”有機融合,構建行業輻射安全評估指標體系。探索實施高風險移動放射源線上監控,進一步推進核與輻射科學監管、智慧監管。
4. 構建一體化生態監測系統
加強生態空間保護區域監管,以洪澤湖、駱馬湖、古黃河、大運河、三台山等重要生態空間保護區域為重點,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資源調查,建立相關物種的名錄和編目資料庫。配合省級部門(單位)開展重點區域生態地面觀測站點建設,協助進行泗洪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地面觀測站建設的站點選址、實地勘察等,提升重點生態空間生物多樣性綜合觀測能力。
5. 建設完善污染源監控網路
完善固定源監控網路建設。按照《全省排污單位自動監測監控全覆蓋(全聯全控)工作方案》(蘇環辦〔2021〕146號)、《江蘇省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辦法(試行)》等要求,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持續完善集末端監控、用電監控、工況監控、視頻監控為一體的污染源全過程監控體系。“十四五”末,實現全市排污許可重點管理單位排污、用能聯網監控全覆蓋。
推進移動源監控系統建設。配合省級推進省-市-車企三級機動車遠程線上監控平台建設,擴大車載遠程監控終端的安裝覆蓋面,推進柴油車遠程監控點位建設,提升全市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能力。完成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摸底調查和編碼登記,推進禁用區內非道路移動機械申報登記、安裝定位系統,並與省機動車排氣監管系統實現聯網。
健全城鄉面源自動監控。落實《宿遷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在全市禁燃區範圍內以及洋河新區建成區內的所有建築工地、市政工地安裝顆粒物監測監控設備。加快推進大中型餐飲企業安裝線上監控設備,城市綜合體、餐飲集中區的餐飲經營單位完成線上監控安裝並與行業主管部門聯網。針對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畜禽規模養殖場排污口、水產養殖集中區養殖尾水等,推進污水流量計和用電工況監控設備安裝,實現對入河污染物源頭的常態化監控。
(七)推進生態環境應急防控能力建設
1. 強化應急監測能力
實現應急監測標準化。按照國家《生態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指南》對應標準,結合全市重點環境風險行業和企業特徵,充分利用現有監測儀器設備和監測隊伍,市-縣兩級生態環境機構協同推進市域生態環境應急監測標準化,配齊配足現場應急監測、實驗分析等工作所需的基礎裝備和隊伍力量。針對突發環境事件現場處置需要,加快套用便攜、高效、高科技的現代化處置設施裝備。
健全“平戰結合”機制。配合省級推進環境應急調度系統和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執行“平戰結合”的應急監測管理制度,加強應急監測演練和培訓,儘快形成區域主要特徵污染物快速應急監測能力。在輻射安全監管方面,健全核與輻射事故應急體系,確保輻射事故安全處置率達100%;在重金屬應急監測方面,逐步建立重金屬環境應急監測體系,構建全市涉重排污單位監測數據傳輸網路和預警系統,加強重金屬應急物資儲備。
2. 探索預測預警系統
完善環境應急預警能力。以“人工智慧+雲計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信息技術套用為核心,基於我市高精度衛星遙感影像地圖,實現對全市生態環境風險信息的集中展示與預警。在秸稈焚燒預警方面,提升對衛星遙感影像、無人機拍攝照片的“零星火點”智慧型識別能力,實現秸稈焚燒行為自動預警;在城市空氣污染預警預報方面,加強對大氣超細顆粒物“灰霾、霧霾”監控數據和氣象數據的聯動分析,評估其對“藍天指數”的影響。
加強應急指揮調度能力。建設我市生態環境指揮調度平台,充分對接省級生態環境指揮調度平台,覆蓋預警回響、指揮調度、研判決策、融合通信等主要業務管理需求,實現市-縣-鄉鎮三級指揮調度和視頻會商的互聯互通,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應急回響、指揮調度、部門聯動會商等綜合能力,為環境應急處置提供高效協同、精準快速的信息化支撐。
四、重點項目
為保證規劃主要目標指標、工作任務按時完成,本規劃計畫實施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新(改、擴)建工程、城鎮雨污水管網新建及修復工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工業污水處理廠新(改、擴)建及管網工程、一般工業固廢收集處理工程、生活垃圾及城鎮污泥處理工程、危險廢物收集處理工程、醫療廢棄物收集處理工程、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及設施建設等九大類,總計86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135.13億元。
(一)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新(改、擴)建工程
規劃建設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新(改、擴)建工程總計12個,總投資26.04億元。項目建成後,可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能力20萬噸/日。
(二)城鎮雨污水管網新建及修復工程
規劃建設城鎮雨污水管網新建及修復工程14個,總投資16.27億元。項目建成後,可新增城鎮污水收集管網185公里,建成雨污分流改造區塊超60個。
(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
規劃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7個,總投資6.99億元。項目建成後,可新增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能力1.5萬噸/天,新增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網超200公里。
(四)工業污水處理廠新(改、擴)建及管網工程
規劃建設工業污水處理廠新(改、擴)建及管網工程項目11個,總投資18.07億元。項目建成後,可新增工業廢水處理能力27萬噸/日,新建工業污水收集管網100公里。
(五)一般工業固廢收集處理工程
規劃建設一般工業固廢收集處理工程6個,總投資35.48億元。項目建成後,可新增工業固廢處理處置能力50萬噸/日。
(六)生活垃圾及城鎮污泥處理工程
規劃建設生活垃圾及城鎮污泥處理工程5個,總投資7.1億元。項目建成後,可新增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500噸/日、城鎮污泥處置能力1100噸/日。
(七)危險廢物收集處理工程
規劃建設危險廢物收集處理工程15個,總投資23.02億元。項目建成後,可新增小微危廢收集暫存能力2.5萬噸/年、鹽類危廢處置能力2萬噸/年、稀貴金屬廢物處置能力31.7萬噸/年。
(八)醫療廢棄物收集處理工程
規劃建設醫療廢棄物收集處理工程2個,總投資0.22億元。項目建成後,可新增醫療廢物處理能力超0.9萬噸/年。
(九)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及設施建設
規劃建設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及設施建設項目14個,總投資1.94億元。項目建成後,可新增水質自動站14個,新設大氣重點區域監測點位185個。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協調
健全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管理能力組織機構,完善政府負責、各有關部門協調配合的綜合管理體系。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負責統籌監督本規劃的實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管理局等相關部門通力合作、精心指導、協調推進各條線工作。圍繞規劃目標任務,強化各級政府負總責的主體責任,逐級簽訂環保與建設工作目標責任狀,分解落實規劃提出的各項治理與保護工作任務。健全統籌協調工作機制,形成市、縣(區)上下聯動,各部門協同推進,政府主導、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推進機制和人大、政協、紀委監委跟蹤檢查的監督機制,推動規劃目標任務的落實。
(二)嚴格考核監督
為積極實施規劃,細化各縣(區)、部門年度考核指標和工程項目,明確考核責任,嚴格執行獎懲措施。加強對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的檢查考核,考核結果作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體系的重要內容。通過開展現場督查、檢查、督辦等方法,定期發布通報,加快推進重大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工程項目的實施。加大紀檢監察力度,對不認真履行職責的行為,依法追究黨政紀律責任。推進規劃實施的信息公開,進一步完善規劃實施的公眾參與和民主監督機制,健全政府與企業、社會的信息溝通和交流機制,發揮新聞媒體、民眾社團的橋樑和監督作用。
(三)加大資金投入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依法依規拓寬融資渠道。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鼓勵不同經濟成分和各類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領域。加大公共財政資金投入,重點投向重大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污染減排等項目。加大在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領域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特許經營等模式力度,促進民間資本、非政府組織資金不斷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領域匯集,充分發揮市場最佳化資源配置的作用。
(四)加強技術支持
加快建設生態環境基礎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增強環境科技創新能力,切實提高科技創新對生態建設和污染防治的支撐保障作用。以城鄉污水處理、工業廢水治理、固廢收集處理、危廢處理處置、監測監控體系等為重點,大力開展綜合性環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技術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深化產學研合作體系,多層次全方位推進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領域科研的開放融合。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壯大生態環境基礎設施行業,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扶持企業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技術裝備。
(五)深化公眾參與
大力開展全民宣傳教育,通過各種途徑、各種形式普及生態環境基礎知識,積極倡導先進環保理念,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信息公開,建立健全環境新聞發布制度,使環境信息透明化,環境決策民主化,保障公眾的環境權益。對涉及公共環境權益的建設項目,通過聽證會、論證會、專家諮詢或社會公示等形式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網路等媒體,加強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宣傳報導,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政策解讀
一、起草背景
2022年1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十四五”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蘇政辦發〔2022〕7號),要求堅持前瞻思考、全局謀劃、源頭治理、系統推進,補齊能力短板,提高治污效能,保障安全運行,積極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體系,推動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明確要求各市人民政府負責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二、主要內容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對江蘇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建設生態文明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舉措,以城鄉污水收集處理、工業廢水集中收集處理、一般固廢收集處理、危廢處理處置及監測監控能力建設為重點,樹立治污系統思維,加快補齊短板,提高運行效率,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強富美高”新宿遷奠定堅實基礎。
(二)建設目標
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布局完整、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體系。
城鄉生活污水處理。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能力20萬噸/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0%,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55%。
工業廢水處理。新增園區配套污水處理廠廢水處理能力27萬噸/日,實現工業園區配套專業工業污水處理廠全覆蓋。
固廢收集處理。新增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500噸/日,城鎮污泥無害化處置率保持100%。
危廢處理處置。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布局更加合理,基本建立完善的危險廢物處置體系。
監測監控能力建設。基本建成集生態環境組織管理、網路管理、質量管理、信息管理、技術管理於一體的監測監控體系。
(三)主要任務
《規劃》共設定七大任務,主要內容如下:
1.提升城鄉污水收集處理質效。統籌最佳化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布局,適度超前建設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及提標改造。加強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收集效能,基本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2.增強工業廢水集中收集處理能力。加快推進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開展園區水平衡核算,通過考核園區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倒逼園區提高污水收集能力。以化工、電鍍、造紙、印染、食品、釀酒等主要涉水行業為重點,加強特種污水特徵污染物管控。推進工業污水處理廠信息系統建設。
3.完善一般工業固廢收集處理體系。合理布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堆存、中轉、處置設施,完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收運體系,提高回收效率。加強對企事業單位固體廢物分類工作的指導,從源頭做好固廢屬性鑑定。強化工業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分區貯存、規範管理。建立完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全過程監控體系。
4.推進生活垃圾和城鎮污泥處理能力建設。按照“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要求,構建以四分類為主的分層分級收運體系。按照全量焚燒的目標,適度超前建設與之相匹配的焚燒處理設施。按照“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要求,加快建設工業污泥和城鎮污泥處理處置設施。
5.提高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能力。新(改、擴)建危險廢物焚燒設施優先採用迴轉窯焚燒爐或其他技術更成熟、自動化程度高、運行更穩定的設施。加強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強化危險廢物分類收集和規範貯存,在全市範圍內形成比較完善的小量危險廢物收集體系。
6.健全監測監控體系。完善自動監測站網建設,實現主要河流斷面和市、縣行政區域交界斷面自動監測全覆蓋。針對高值或重點區域加密布設大氣監測微站和視頻監控系統。加強城市敏感區噪聲自動監測站建設。配合省級推進省-市-車企三級機動車遠程線上監控平台建設,提升全市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能力。
7.推進生態環境應急防控能力建設。按照國家《生態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指南》對應標準,結合全市重點環境風險行業和企業特徵,充分利用現有監測儀器設備和監測隊伍,市-縣兩級生態環境機構協同推進市域生態環境應急監測標準化,配齊配足現場應急監測、實驗分析等工作所需的基礎裝備和隊伍力量。
(四)重點項目
規劃計畫實施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新(改、擴)建工程、城鎮雨污水管網新建及修復工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工業污水處理廠新(改、擴)建及管網工程、一般工業固廢收集處理工程、生活垃圾及城鎮污泥處理工程、危險廢物收集處理工程、醫療廢棄物收集處理工程、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及設施建設等九大類,總計86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135.13億元。
(五)保障措施
一是強化組織協調,完善政府負責、各有關部門協調配合的綜合管理體系;二是嚴格考核監督,明確考核責任,嚴格執行獎懲措施;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四是加強技術支持,加快建設生態環境基礎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五是深化公眾參與,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