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菊潭

《宿菊潭》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該詩通過一次出外對民情視察時的所見所聞以及與“田父”的問答,表達了對豪強橫恣的憎惡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全詩寫來明白如話而又情意真切,有較強的感染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宿菊潭
  • 創作年代:金末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元好問
  • 作品出處:《遺山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宿菊潭
田父立馬前,來赴長官期
父老且勿往,問汝我所疑:
民事古所難,令才又非宜
到官已三月,惠利無毫釐。
汝鄉之單貧,寧為豪右欺
聚訟幾何人?健斗復是誰
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
東州長官清,白晝下村稀
我雖禁吏出,將無夜叩扉
教汝子若孫,努力逃寒飢
軍租星火急,期會切莫違
期會不可違,鞭朴傷汝肌
傷肌尚雲可,夭閼令人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菊潭:又名菊水,在今河南內鄉西北六十里處。
⑵田父:年長的農人。
⑶長官:宋元時俗語稱縣令為長官。期:約會,約集。
⑷父老:對年高有德者的尊稱。
⑸令:縣令,這裡是作者自稱。
⑹單貧:孤寡貧窮的人。
⑺寧:反詰副詞,等於說“無寧”、“無乃”,意思是“莫不是”、“豈不是”。豪右:豪強貴族。古時以右為上位,貴族居住在閭閻的右邊,因而稱為右族。
⑻聚訟:眾人在一起爭論不休。
⑼健斗:喜歡打架,這裡指經常打架的人。
⑽百里:指縣境之內。古時一個縣的地盤約百里方圓,因此以百里為縣的代稱。
⑾東州:這裡指內鄉東邊的州縣,當是指的南陽。
⑿白直:原是泛指官府中定員之外的差役,這裡是指當班的差役。
⒀將無:豈無,難道沒有。
⒁若: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或”“和”。
⒂逃:避開;擺脫。
⒃星火:流星,比喻急迫。期會:期限。
⒄鞭朴(pū):皮鞭和荊條,兩種打人的刑具。這裡用為動詞,意為用皮鞭和荊條抽打。
⒅夭(yāo)閼(è):在這裡意為摧殘,折磨。

白話譯文

老農夫站立在我的馬前,都是來趕赴縣令的約集;
請父老暫且不要散去,問你們一些我的難疑:
理政事本是古來的難題,我的才能又與這不太適宜;
自上任到如今已有三月,恩與惠卻沒施一毫一厘。
你們鄉那些孤寡貧民,是否被豪強踐踏凌欺?
聚眾爭吵的是哪幾個?喜歡鬥毆的又知是誰?
當官的只有一對耳目,百里內事情哪能盡知?
東邊的州縣長官清廉,衙門的差役少擾鄉里;
我雖曾禁止小吏們隨意外出,豈沒有差役乘夜去叩打你們的門扉?
請認真地教導你們的子孫,努力地勞動擺脫寒飢。
軍租像流星那樣急迫,納稅的日子切莫誤期。
納稅的期限不可違誤,鞭抽棒打的刑罰,恐怕會傷害你們的膚肌。
傷害了膚肌還不算什麼,折磨農人才讓我傷悲。

創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元好問任內鄉縣令,常出外視察民情,親眼看到了農民迫於租稅,難以為生的悲慘處境,心裡充滿了替朝廷催租和為百姓解困的矛盾。就在這種縣令職責和做人良心的矛盾折磨之中,詩人寫下了這首詩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詩前四句交代了詩人留宿菊潭、察問民情的起因。文字淺近,語意卻頗費推敲。“田父立馬前”是指站立在詩人的馬前,其原因是來赴他們預定的期會的。緊接著詩人又用祈使的語氣說父老暫且不要走了,是因為詩人這次來菊潭與父老期會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察詢民情,詩中所言的詢問之事,是在期會中需辦的事完畢之後,趁此機會順便問及的。結合詩題可知,他們談話的時間很長,以至於天色漸晚,不得不在這偏僻的小鄉留宿。
詩人首先懷著十分歉疚的心情自責。為官一地,造福一方。然而國事艱危,鄉民貧困,新官上任,百事待舉,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給鄉民帶來豐厚的惠利,很不容易。然詩人不如此想,而是在“三月”前著一“已”字,又在“毫釐”前著一“無”字作對比,十分痛切地自責其對不起鄉民父老,表現了一位賢良官吏急於為民造福的責任心。其實詩人也並不是沒有採取一些措施給縣民帶來惠利,“我雖禁吏出”就是約束下官不得魚肉鄉民的證據。
“汝鄉”以下十句,承“我所疑”而來。遺山在內鄉任職時,也確以前賢為楷模,採取了約束下吏、抨擊豪強、招撫流亡等利民措施。詩中言及所疑諸事,正是因為菊潭地處偏僻山區,先生唯恐這些措施落實不下,故而一一詢問之。先問豪右欺凌。你們鄉中的孤苦貧窮的人,有沒有被豪族欺負,互相爭執的是什麼人,經常毆鬥的又是哪一個,連用三個問句,足見出詩人對民情關心之細微,壓抑豪強,整治民風的意願的急切。再詢吏胥騷擾。“一耳目”與“百里”相對,寫出詩人的自知之明;“東州”與“我”並列,見出詩人見賢思齊、責己之嚴和禁止吏胥騷擾百姓的決心之大。
作為親民之官,詩人深知人民的疾苦,莫甚於豪右欺凌、吏胥騷擾和繁重的“軍租”的了。於是他在對前兩事一一詢問之後,在詩末八句,就轉向對軍租之事的勸勉。先鼓勵田父努力耕織,避免寒飢;接著勸勉按期繳納,不可誤期。先以“星火急”來形容軍租催逼的急迫;又以“切莫違”強調要如期完納,切切不可拖延;再以復迭式頂真句把“不可違”推向了不容推延的極度;最後以鞭朴傷肌、鞭朴天閼預示了違期的悲慘後果。而“鞭朴傷汝肌”“夭閼令人悲”則清楚地表明了詩人反覆叮嚀“切莫違”“不可違”的原因正在於他不願田父受鞭朴、被折磨。其情殷殷,其言切切,反覆致意,語重心長。催納軍租,事關國家安危,這是地方官的首要任務。詩人雖體恤民力,但也不得不勉力為之。觀其諄諄告誡之語,味其愛撫悲憫之意,想其平和酸楚之容,體其憂國憂民之心,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該詩古樸流宕,自然傳神,明白如話而又情蘊真切,具有感染力。

名家點評

忻州師範學院教授張靜《元好問詩歌接受史》:“此詩活畫出一個體察民情謙遜溫和可敬可親的循吏形象。”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啟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