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胥口,古黃河決口處。在今河南滑縣西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宿胥口
- 地址:河南滑縣西南
- 歷史意義:中國堤防歷史的源頭
- 地獄簡介:古黃河決口處
《國策·燕策》蘇代曰:“決宿胥之口,魏天虛、頓丘”。《水經·河水注》河水又東,“又有宿胥口,舊河水北入處也”;《淇水注》:“魏武開白溝,因宿胥故瀆而加其功也。”《書·禹貢》導河“至於大伾,北過降水”,當即經由此處北流,其後決而東行,而北流故讀猶存,故稱其地為宿胥口,附近故瀆為宿胥故瀆。
宿胥口,古黃河決口處。在今河南滑縣西南。
《九月三日宿胥口始聞雁》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五言詩。 作品原文 九月三日宿胥口始聞雁 故人久不見,乍見雜悲喜。新雁如故人,一聲驚我起。把酒不能觴,送目問行李。曾雲行路難,空濛千萬里。塞北多關山,江南渺雲水。風高吹汝...
白溝,是黃河南徙、從宿胥口(大致在今濬縣新鎮之南)改向東流後,在它故道上因排水和灌溉上的需要而產生的一條河流。建立 白溝又名宿胥瀆,它是黃河南徙、從宿胥口(大致在今濬縣新鎮之南)改向東流後,在它故道上因排水和灌溉上的...
“洛汭”為洛水入河處,“大伾”在今河南濬縣,說明古河水東過洛汭後,自今河南滎陽廣武山北麓東北流,至今濬縣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後沿著太行山東麓北行。“降水”即漳水,“大陸”指大陸澤。說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縣南,接納自西...
唐·杜甫 《春水》詩:“三月桃花浪,江流復舊痕。朝來沒沙尾,碧色動柴門。” 唐 李端 《荊門歌送從兄赴夔州》:“沙尾長檣發漸稀,竹竿草屩涉流歸。” 宋 范成大 《九月三日宿胥口始聞雁》詩:“扁舟費年華,短纜系沙尾。
”向人敬酒或自己飲酒也稱之為觴,《呂氏春秋·達郁》:“管子觴桓公”,范成大《宿胥口始聞雁》詩:“把酒不能觴”。都是勸酒、敬酒的意思。羽觴一般都是漆器,也有陶器,是古代飲酒時用的耳杯。古人禮儀,以雙手執耳杯飲酒,不似...
清河是黃河的一段,先秦見於《禹貢》的河水(黃河),自宿胥口(今河南濬縣西南)改道東行見於《漢書-地理志》的河水後,宿胥口以北河水故道內黃以南一段,受黎陽諸山泉流匯注,由原來的濁流變成清流,因而被稱為清河。歷史沿革 戰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