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湖中

《宿湖中》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描繪作者黃昏時節初入太湖所見,頷聯描繪進入湖心,銀光撒滿湖面,碧波粼粼,頸聯寫詩人面對此美景良宵,趁案頭的官府文書不存在,何不開懷暢飲,吟詠賦詩,何其瀟灑暢快;尾聯寫詩人竟留連不返,夜宿湖邊。全詩境界壯闊,色彩明麗,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太湖夜色的優美,令人賞心悅目。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宿湖中
  • 作者:白居易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白居易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注釋譯文,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宿湖中
水天向晚碧沉沉,樹影霞光重疊深。
浸月冷波千頃練,苞霜新橘萬株金。
幸無案牘何妨醉,縱有笙歌不廢吟。
十隻畫船何處宿,洞庭山腳太湖心。

注釋譯文

注釋譯文

1.湖:指太湖。在今江蘇省南部,面積2213平方公里,湖中有島嶼數十個,以洞庭西山和馬跡山最大。
2.向晚:將晚未晚。沉沉:水天漸漸轉暗的樣子。
3.漫月:瀰漫的月色。千頃:形容太湖水面寬廣遼闊。一頃為十五畝。練:白色的絲絹。
4.苞:同“包”,裹之意。
5.幸無案牘:幸好沒有公事文書需要處理。案牘,指官署公文。
6.縱:即使。笙歌:吹笙唱歌,泛指奏樂唱歌。廢:停止,放棄。
7.洞庭山:指太湖中的洞庭西山。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日暮時分,湖光天色漸漸轉成深碧色,夕陽映照之下,秋樹上的紅葉與天上的霞光重疊交映,如火如茶。
夜幕降臨,朗月升起,皎潔的月光侵入水中,輝映著深秋清冷的湖面,千頃波光如練;及至天色漸明,秋霜落下,湖畔萬樹新橘披著晶瑩的霜花,化出一片金色。
幸運的是公務不多,何妨到太湖上盡情一醉呢。雖可欣賞動聽的音樂,但也代替不了吟詩抒懷的雅興。
詩人與同游者乘著十隻畫船在太湖中心的洞庭山腳度過一夜。

創作背景

作者於唐敬宗寶曆元年(825年)任蘇州刺史,詩是他在刺史任上泛舟太湖時寫作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首聯頷聯都是寫景之詞,但首聯寫向晚之景,頜聯寫月出之景,從中所透露出的是時間的推移,是歡樂時光的疾速飛馳。向晚時分,水天一色,幽靜沉碧,樹影交替疊映著霞光,深淺斑駁。不知不覺再抬頭望向窗外時,“浮光躍金, 靜影沉璧”,月華流素,躍動在千頃冷波上,映照得水面如同飄揚的白練。岸邊橘樹千萬株,橘樹上的橘子在霜降之後個個圓潤飽滿,色澤金黃,仿佛鍍上了一層金粉。這兩句中都寫到了樹,然而情態卻是大不相同,前者是黃昏時分的樹,影疊霞光是光影交替的朦朧之美。而後者是月光下的橘樹,黑暗中擎起一隻只橘子,仿佛掛著無數隻散發著暖黃燈火的燈籠,飽和的色彩透露出的是熱鬧繁華之美。“萬株金”的橘樹,昭示著宴樂已經進展到歡騰的高潮了。
頸聯詩人並沒有直接描寫宴會的場景,而是表達了自己的心志:幸好沒有公文案牘勞我形體,何妨一醉而歸?即便處處笙歌,我仍要放聲吟詩明志。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寫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詩人卻反其意而行,無案牘之勞形,但需吟詩與絲竹相伴相映,可見詩人沉醉在歡樂之中,春風得意之感已躍然紙上。
“十隻畫船何處宿,洞庭山腳太湖心”以“十隻畫船”寫出宴樂場面之宏大,以“何處宿”“太湖心” 寫出宴樂之盡興忘歸。詩人以“宿湖中”為題,卻只在最後一聯中點題,給人以恍然之感,原來這“宿湖中”非是蘇東坡泛赤壁之上,也非杜甫駕船漂流於瀟湘之中,而是歡宴未盡,暫宿湖上之意,頗有“夜未央”的狂歡意味。

名家點評

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王玲《白居易詩詞》:“這首詩頗具特色,緊扣太湖景色,逐一寫來,雖景多而不亂。寫景清新自然,毫無雕琢痕跡。全詩融寫景、敘事為一體,處處有詩人的活動、性靈存在,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胸懷。”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785年~805年)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806年~820年)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825年~827年)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