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安鄉介紹
宿安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就是經濟文化重鎮。據《山東通志》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經過此地暫住一宿,定名宿風堤。後來明燕王掃北住宿風堤一夜,平安無事,就把宿風堤改名為宿安鎮,即今宿安鄉。古有明朝“南董北邢”的“北邢”,即大書法家邢侗及其胞妹詩文家邢慈靜名揚海外。
境內水、電、交通、通訊十分便利,春風河、三分乾等主要河流,其總長度達100餘華里,境內有15000伏變電站,電力資源充足。
林業發展實現新突破,確立了“經濟林黃金梨當家,速生豐產楊為主,大上林果,上大林果”的發展思路,構築起了15000米的植樹平台,植樹30萬餘株,形成“二橫三縱”植樹網路。黃金梨於2003年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在國家商標局成功註冊了“珏昊”品牌,全鄉種植面積達到10000畝,並建立了兩處400噸恆溫庫。
畜牧業發展迅猛,新建養殖小區生豬存欄量1000頭以上的5家,存欄量500頭以上的30家,全鄉生豬存欄量達到30萬頭以上。
三朝君王
臨邑宿安自古為名鎮,因三朝皇帝住宿平安而得名。
一走進宿安,就會感到一股悠遠的古韻踏歌而來。當你自臨邑城沿通往天津的公路北行,不到25華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東著名書法家
魏啟厚先生所書“邢侗故里”四個金光閃閃大字的牌坊,背面是 “唐王大堤”四個字,往東是邢侗十九代孫台灣邢照東教授投資所建的 “照東國小”,往北便是邢侗之父邢如約莊惠先生祠堂,祠堂前邢侗所載的皂角樹,格外引人注目。遍及這個三千口人的大集鎮,幾乎步步都是引人遐想的古蹟,處處都是古色古香的故事。走上 “唐王大堤”最高處,整個宿安盡收眼底,圍繞宿安的黃河故道,在明代稱朱家河,那時朱家河水滾滾波濤自西奔騰而來,繞宿安北去東流入海,水面有千米之寬。此時的宿安,舟船穿於水,商賈歌於市,農夫忙於野,鶯燕爭於樹,童娃戲於蓮。芳甸、花林、妝樓、玉戶無不沐浴在春光月色之中,構成幽雅、皎潔而又迷離的仙境。
《
山東通志》記載: “唐太宗征遼時,在此駐宿”。縣誌記載:“李世民在此築堤露宿,故名 ‘唐王堤’。”民間傳說中,李世民征遼時,來到此地,天色已晚,遇上風沙瀰漫,即命兵甲築堤而宿。正巧,堤築好後,隨即風平浪靜,月明如水,李世民寢室平安。天亮被河流宛轉繞茅甸,灩灩碧波的裊裊韻情和那柔和、清麗、朦朧的人間仙境所迷戀,為留念這個天賜風水寶地,走時留下幾個隨從和妃子,後成婚在此繁衍並依堤建莊,起名 “唐王堤”。宿安從此日漸繁華。
至明初,燕王朱棣掃北,一路刀光劍影,人喊馬叫,晝夜不得安息,百姓聞風四散奔逃。來到宿安,卻是另一番景象,家家敞門開戶,街上行人來來往往,正百思不解,紀綱、穆肅二人突闖軍營,扣住燕王坐騎,請求為燕王效忠。燕王喜歡紀綱、穆肅刀馬嫻熟,膽略過人,當即收為帳下親兵。 (史書記載,燕王登基後,於1403年封紀綱為威懾天下、駕馭朝臣的錦衣衛指揮使,穆肅為僉事。)燕王了解到宿安人為唐王李世民隨從、妃子後裔,知書達理,倍增好感。雖一路斬盡殺絕,但在宿安,下令不動一刀一槍,當夜宿住宿安,一夜雞不叫,狗不咬,幽靜勝似金殿,大感意外。燕王惜惜難別,為留念,將 “唐王堤”易名 “宿安店”。
宿安物寶天華,人傑地靈,自明始,愈加輝煌燦爛。只宿安邢氏一族,計有御史二人、知府三人、知縣十餘人。與董其昌合稱 “南董北邢”的行太僕寺少卿邢侗仕途十餘年,功績威震朝野,書法 “收追二王,一絲不苟”, “以技盡之年,神化縱橫,直與山陰分座”。史書記載, “朱宗出使,從人適攜邢書兩幅,購之黃金同價。”高麗等外邦時派使者求之。著有《來禽館集》29卷,文24卷,詩五卷,不少作品入選 《四庫全書》。 “書畫俱稱絕品”的女詩文書法家邢侗之妹邢慈靜,其 “文筆高古,存鞏惠姬之風”,寫有 《黔途略》一文,刻有 《之室集帖》,蘇州博物館今藏有詩、書代表作 《自書雜詩》一冊,計三十五頁,詩四十首。還有 “書法自成一家,博古能文過於慈靜”的楊氏九嫂等,彰顯了明代宿安經濟文化的昌盛。邢氏兄妹上石的 《唐人雙鉤十七帖》、《澄清堂帖》、 《蘭亭序》、 《非非草》等石刻、木刻等國家重要文物,都來自宿安,邢氏兄妹及楊氏九嫂甚稱一代風流人物,流芳百世。
到清朝的乾隆時代,宿安已是聞名濟南的名鎮,步步是景,處處迷人。有七十二眼井、八十二座廟、上天梯、魔天嶺、無梁大殿、走橋不見橋、一步三眼井、白衣庵、正宮娘娘廟等名勝奇觀。乾隆泰山進香,看到宿安人間仙境,深為感動,決定暫緩前行,微服私訪。在宿安北,遊覽了 “人壓山東,字壓北京”的大清才子孟長戀故里,觀賞了當朝大學士劉墉為長戀題詞 “順天京魁”的牌匾。在獨自私訪肖營村時,因患感冒病倒在肖營廟中,肖營村一老人王景隨背到家中,請醫煮藥,救治康復,賜王景隨黃馬褂,封地十畝,永久不拿皇糧,此俗一直沿續民國初止。為此曾在肖營村前樹石碑記載此事,可惜 “文革”期間被毀,現存已殘缺不全。孟長戀碑誌已收藏至縣邢侗公園。據傳,乾隆曾欲將臨邑縣城移至宿安,後因宿安無殺場而沒實現。
走在古鎮宿安街中,唐明清的遺風徐徐吹來,朱家河的風景脈脈含情,那依稀可見的古蹟,述說著歲月的蒼桑,匆忙的腳步敲打著遠古的幽夢。三朝君王駐宿安,曾為這片神奇的沃土帶來榮耀;邢氏兄妹楊氏九嫂的書法、詩文,正在發揚光大激勵著後人;紀綱、王景隨、孟長戀以及順治皇帝賜封56幅戰功圖並賜跑馬圈地的馬成功,給這座古鎮留下許多遙遠的記憶;上世紀六十年代已乾涸的黃河故道,還在流淌著許多塵封的故事。比四周高出二十多米的唐王大堤,至今還屹立在宿安北十字路上。穆肅、邢侗族人還在宿安繁衍生息,紀氏族人因紀綱殺身之案遠遁他鄉。八十二座廟等古蹟 “大躍進”時期陸續被拆,盡剩一座正宮廟,最終毀於 “文革”。
如今, “邢侗故里”的宿安,開拓創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使 “和諧和美、古風今韻”的宿安迸發出新的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