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閎回憶錄》是容閎1901年用英文寫成的回憶錄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的中文版本,由惲鐵樵,徐鳳石譯成中文,名為《我在中國與美國的生活》。作者講述了自己初蒙教育,學成歸國後,從事經商,走實業救國的道路受阻;寄妄於太平天國能夠重建一個“新政”失敗;入曾國藩幕,派往美國購買機器,建成江南製造局;主持選派幼童赴美留學事宜;出任留美學生監督時任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副公使;參與“戊戌變法”的經歷。
基本介紹
- 書名:容閎回憶錄: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頁數:126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 作者:容閎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051507, 750605150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容閎回憶錄》編輯推薦:中國走向近代的過程,是跟中國人的留學西方分不開的。他曾任清政府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副公使。1898年他參與“戊戌變法”,失敗後逃往上海租界。1900年在上海參加唐才常主持的張園會議(稱“中國國會”),被推為會長,遭清政府通緝,出逃香港,再度赴美,1910年他曾邀孫中山赴美商談,表示支持革命。一個自始至終熱愛祖國的人,卻不得不“遠托異國”,埋骨海角天涯,這是他個人的不幸,也是他所在的時代的不幸。《容閎回憶錄》總結作者六十多年的經歷,在“西學東漸”史,尤其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公認的重要地位,是中國留學生的人生必讀書,是一部值得永恆推薦與永久珍藏的好書。《容閎回憶錄》譯者的文筆典雅簡潔,字裡行間能看出一個從溫和的改良主義派,如何徹底轉變為支持和參與推翻君主專制的民主革命者的思想轉變歷程。《容閎回憶錄》堪為近代中國西學東漸和中美交流歷史的經典文本。
作者簡介
容閎(1828-1912)字達萌,號純甫,廣東香山縣(今珠海市)南屏鎮人,中國近代著名改良主義者。容閎是中國最早的留美大學畢業生。1847年赴美,1854年畢業於耶魯大學,1855年回國。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1860年他至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會晤乾王洪仁玕,提出組織新軍、辦軍校、改學制等七項“新政”建議,未被採納。1863年入曾國藩幕,被派往美國購買機器,籌建江南製造局。1867年提出派幼童赴美留學之建議,被採納。1872年—1875年初任留美學生監督,支持選派幼童赴美留學事宜。1898年他參與“戊戌變法”,失敗後逃往上海租界。1900年在上海參加唐才常主持的張園會議(稱“中國國會”),被推為會長。遭清政府通緝,出逃香港,再度赴美。1910年他曾邀孫中山赴美商談,表示支持革命。 1912年,逝世於美國。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幼稚時代
第二章國小時代
第三章初游美國
第四章中學時代
第五章大學時代
第六章學成歸國
第七章入世謀生
第八章經商之閱歷
第九章產茶區域之初次調查
第十章太平軍中之訪察
第十一章對於太平軍戰爭之觀感
第十二章太平縣產茶地之旅行
第十三章與曾文正之談話
第十四章購辦機器
第十五章第二次歸國
第十六章予之教育計畫
第十七章經理留學事務所
第十八章秘魯華工之調查
第十九章留學事務所之終局
第二十章北京之行與悼亡
第二十一章末次之歸國
第二十二章戊戌政變
代跋
容閎年表
第一章幼稚時代
第二章國小時代
第三章初游美國
第四章中學時代
第五章大學時代
第六章學成歸國
第七章入世謀生
第八章經商之閱歷
第九章產茶區域之初次調查
第十章太平軍中之訪察
第十一章對於太平軍戰爭之觀感
第十二章太平縣產茶地之旅行
第十三章與曾文正之談話
第十四章購辦機器
第十五章第二次歸國
第十六章予之教育計畫
第十七章經理留學事務所
第十八章秘魯華工之調查
第十九章留學事務所之終局
第二十章北京之行與悼亡
第二十一章末次之歸國
第二十二章戊戌政變
代跋
容閎年表
序言
本書前五章縷述我赴美國前的早期教育,以及到美國後的繼續學習,先是在麻薩諸塞州芒森城的芒森學校,後來在耶魯大學。
第六章從我出國八年後重返中國開始。一向被當做西方文明表征的西方教育,如果不能使一個東方人變化其內在的氣質,使他在面對感情和舉止截然不同的人時,覺得自己倒像來自另一個世界似的,那不就奇怪了嗎?我的情況正好如此。然而,我的愛國精神和對同胞的熱愛都不曾衰減;正好相反,這些都由於同情心而更加強了。因此,接下去的幾章專門用來闡述我苦心孤詣地完成派遣留學生的計畫:這是我對中國的永恆熱愛的表現,也是我認為改革和復興中國的最為切實可行的辦法。
隨著中國留學事務所的突然撤銷和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先行者的一百二十名留學生的召回,我的教育事業也從而告終了。
一八七二年那批留學生的僅存者中,有幾人由於艱苦努力,勤奮不懈,終能躋身於中國重要的經世之才的前列。而且正是由於他們,原先的留學事務所也復活了,雖然形式上已有變更。因此,如今人們可以看到中國學生翩翩聯袂,從遙遠的海角天涯,來到歐美接受科學教育。
一九○九年十一月於康乃狄克州
哈特福德阿特伍德街十六號
第一章 幼稚時代
一八二八年十一月十七日,予生於彼多羅島(Pedro Island)之南屏鎮。鎮距澳門西南可四英里。澳門、葡萄牙殖民地也。島與澳門間,有海峽寬半英里許。予第三,有一兄一姊一弟。今兄弟和姊俱已謝世,惟予僅存。
一八三四年,倫敦婦女會議在遠東提倡女學。英教士古特拉富之夫人(Mrs.Gutzlaff)遂於是時蒞澳,初設一塾,專授女生。未幾復設附塾,兼收男生。其司事某君,予同里而父執也,常為予父母道古夫人設塾授徒事。其後予得入塾肄業,此君與有力焉。惟是時中國為純粹之舊世界,仕進顯達,賴八股為敲門磚,予兄方在舊塾讀書,而父母獨命余入西塾,此則百思不得其故。意者通商而後,所謂洋務漸趨重要,吾父母欲先著人鞭,冀兒子能出人頭地,得一翻譯或洋務委員之優缺乎。至於予後來所成之事業,似為時世所趨,或非予父母所及料也。
一八三五年,隨父至澳門,入古夫人所設西塾,予見西國婦女始此。時才七齡,當時情形,深印腦中,今雖事隔數十年,猶能記憶。古夫人軀幹修長,體態合度,貌秀而有威,眼碧色,深陷眶中,唇薄頤方,眉濃髮厚,望而知為果毅明決之女丈夫。時方盛夏,衣裳全白,飄飄若仙,兩袖圓博如球,為當年時制。夫人御此服飾,乃益形其修偉。予睹狀,殊驚愕,依吾父肘下,逡巡不前。雖夫人和顏悅色,終惴惴也。我生之初,足跡不出里巷,驟易處境,自非童稚所堪。迨後思家之念稍殺,外界接觸漸習,乃覺古夫人者和藹仁厚,視之若母矣。予於學生中齒最稚,乃益邀夫人憐憫,入塾後即命居女院中,不與男童雜處,蓋特別優待也。
予兒時頗頑劣,第一年入塾時曾逃學,其事至今不忘。古夫人之居予於女院,本為優遇,予不知其用意。男生等皆居樓下層,能作戶外運動。而予與諸女生,則禁錮於三層樓上,惟以露台為遊戲場,以為有所厚薄,心不能甘。常課餘潛至樓下,與男生嬉。又見彼等皆許自由出門,散步街市,而予等猶無此權利,心益不平。乃時時潛出至埠頭,見小舟蟻集,忽發異想,思假此逃出藩籠。以復我自由之舊。同院女生,年事皆長於予。中有數人,因禁閉過嚴,亦久蟄思啟,故於予之計畫,深表同情。既得同志六人,膽益壯。定計予先至埠頭,雇定蓋篷小船,乘間脫逃。翌晨早餐後,古夫人方就膳,予等七人遂於此時潛行出校,匆匆登舟,向對岸進發。對岸為彼多羅島,予家在也。謂同伴六人先至予家小住,然後分別還鄉。在予固自以為計出萬全,不謂渡江未半,追者踵至。來船極速,轉瞬且及。予乃惶急,促舟子努力前進,許渡登彼岸時酬以重金。但予舟只二櫓,來舟則四櫓。舟子知勢力懸殊,見來舟手巾一揮,即戢耳聽命,而予等七人束手就縛矣。放豚入笠,乃施懲戒。古夫人旋命予等排列成行,巡行全校。且於晚課後,課堂中設一長桌,命七人立其上一小時。予立中央,左右各三人,頭戴尖頂紙帽,胸前懸一方牌大書逃徒,不啻越獄罪囚也。予受此懲創,羞愧無地。而古夫人意猶未足,故將果餅橙子等分給他生剝食,使予等饞涎欲流,絕不一顧。苦樂相形,難堪滋甚,古夫人洵惡作劇哉。
古夫人所設塾,本專教女生。其附設男塾,不過為瑪禮孫學校(Morrison School)之預備耳。瑪禮孫學校發起於一八三五年,至一八三九年成立。未成立時,以生徒附屬古夫人塾中,酌撥該校經費,以資補助。是予本瑪禮孫校學生而寄生於此者。憶予初入塾時,塾中男生,合予共二人耳。後此塾逐漸擴張,規劃益宏。夫人乃邀其侄女派克司女士(Miss Parkes)姊妹二人,來華襄助。派女士之兄海雷派克司(Mr.Harry parkes),實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之發動者,因其於此事卓績勞績,遂於一八六四年授勳爵雲。予於此短期內,得親炙於派克司女士二人,亦幸事也。
其後此塾因故停辦,予等遂亦星散。古夫人攜盲女三人赴美,此三女乃經予教以凸字讀書之法,及予輟教時,彼等已自能誦習《聖經》及《天路歷程》二書矣。派克司姊妹則一嫁陸克哈醫士(Dr.William Lockhart),一嫁麥克來傳教士(Rer.MacClatchy),仍受倫敦傳道會之委任,在中國服務甚久雲。
予既還家,從事漢文。迨一八四○年夏秋之交,方鴉片戰爭劇烈時,適予父逝世,身後蕭條,家無擔石。予等兄弟姊妹四人,三人年齒稍長,能博微資。予兄業漁,予姊躬操井臼,予亦來往於本鄉及鄰鎮之間販賣糖果,兢兢業業,不敢視為兒戲。每日清晨三時即起,至晚上六時始歸,日獲銀幣二角五分,悉以奉母。所得無多,僅僅小補。家中搘拄,惟長兄是賴耳。予母得予等臂助,尚能勉強度日。如是者五閱月,而嚴冬忽至,店鋪鹹停製糖果。予乃不得已而改業,於獲者之後而拾其落穗。予姊恆與予偕。相傳古有盧斯(Ruth)者,割禾無所獲,遇波亞士(Boaz,亦人名)時時周給之,予惜無此佳遇。幸予粗通西文,窘迫時竟賴以解厄。予之能讀寫英文,農人本不之知。予姊告之,乃忽動其好奇心,招予至前,曰:“孺子,試作紅毛人之語。”予初忸怩不能出口,後予姊從旁慫恿,謂:“汝試為之。彼農或有以犒汝。”農人欣然曰:“老夫生平從未聞洋話,孺子能言者,吾將以禾一巨捆酬汝勞,重至汝不能負也。”予聞此重賞,膽立壯,乃為之背誦二十六字母。農人聞所未聞,鹹驚奇詫異。予為此第一次演說時,稻田中之泥水深且沒脛。演說既畢,獲獎禾數捆,予與予姊果不能負,乃速返家邀人同往荷歸。予之拉雜英文,早年時即著此奇效,是則始願所不及。時予年十二歲,即古時盧斯之獲六斛,其成績亦不予過矣。
刈禾時期甚短,無他事足述。其後有一比鄰,向在天主教士某處,為印刷書報工人。適由澳門請假歸,偶與予母言教士欲雇用童子摺疊書頁,僅識英字母及號碼無誤即得,程度不必過高。予母告以此事予能為之,乃請其介紹於教士。條約既定,別母赴澳門就新事,月獲工資四元五角,以一元五角付膳宿費,餘三元按月匯寄堂上。然予亦不遽因此致富。可四閱月,忽有夢想不到之人來函招予,而上帝又似命予速往勿失時機者。函蓋來自霍白生醫生(Dr.Hobson),醫生亦傳道者,其所主任之醫院,距予執業之印刷所僅一英里。予在古夫人西塾時數見之,故稔識其人。此次見招,初不解其故,以為霍氏欲予從其學醫也。繼乃知古夫人赴美時,其臨別之末一語,即托予於霍白生,謂必訪得予所在,俟瑪禮孫學校開課時送予入校雲。霍氏負此宿諾,無日或忘。蓋覓予不得,已數月於茲。相見時霍氏謂予:“瑪禮孫學校已開課,汝亟歸家請命,必先得若母允汝入塾,然後捨去汝業,來此伴餘數月,使予得熟知汝之為人,乃可介紹汝於該校教習也。”時予母方深資予助,聞言意頗不樂,然卒亦從予請,命予往澳門辭別天主教教士。該教士雖沉靜緘默,四月之中從未與予交一語,然亦未嘗吹毛求疵,故予去時頗覺戀戀。予辭出後,逕往醫院,從霍醫生,終日杵臼丁丁,製藥膏丸散。霍氏巡行醫院,撫視病人時,則捧盆隨其後。如是者二閱月,霍君乃引予至瑪禮孫學校,謁見校長勃朗先生(Rer.Brown)。
第六章從我出國八年後重返中國開始。一向被當做西方文明表征的西方教育,如果不能使一個東方人變化其內在的氣質,使他在面對感情和舉止截然不同的人時,覺得自己倒像來自另一個世界似的,那不就奇怪了嗎?我的情況正好如此。然而,我的愛國精神和對同胞的熱愛都不曾衰減;正好相反,這些都由於同情心而更加強了。因此,接下去的幾章專門用來闡述我苦心孤詣地完成派遣留學生的計畫:這是我對中國的永恆熱愛的表現,也是我認為改革和復興中國的最為切實可行的辦法。
隨著中國留學事務所的突然撤銷和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先行者的一百二十名留學生的召回,我的教育事業也從而告終了。
一八七二年那批留學生的僅存者中,有幾人由於艱苦努力,勤奮不懈,終能躋身於中國重要的經世之才的前列。而且正是由於他們,原先的留學事務所也復活了,雖然形式上已有變更。因此,如今人們可以看到中國學生翩翩聯袂,從遙遠的海角天涯,來到歐美接受科學教育。
一九○九年十一月於康乃狄克州
哈特福德阿特伍德街十六號
第一章 幼稚時代
一八二八年十一月十七日,予生於彼多羅島(Pedro Island)之南屏鎮。鎮距澳門西南可四英里。澳門、葡萄牙殖民地也。島與澳門間,有海峽寬半英里許。予第三,有一兄一姊一弟。今兄弟和姊俱已謝世,惟予僅存。
一八三四年,倫敦婦女會議在遠東提倡女學。英教士古特拉富之夫人(Mrs.Gutzlaff)遂於是時蒞澳,初設一塾,專授女生。未幾復設附塾,兼收男生。其司事某君,予同里而父執也,常為予父母道古夫人設塾授徒事。其後予得入塾肄業,此君與有力焉。惟是時中國為純粹之舊世界,仕進顯達,賴八股為敲門磚,予兄方在舊塾讀書,而父母獨命余入西塾,此則百思不得其故。意者通商而後,所謂洋務漸趨重要,吾父母欲先著人鞭,冀兒子能出人頭地,得一翻譯或洋務委員之優缺乎。至於予後來所成之事業,似為時世所趨,或非予父母所及料也。
一八三五年,隨父至澳門,入古夫人所設西塾,予見西國婦女始此。時才七齡,當時情形,深印腦中,今雖事隔數十年,猶能記憶。古夫人軀幹修長,體態合度,貌秀而有威,眼碧色,深陷眶中,唇薄頤方,眉濃髮厚,望而知為果毅明決之女丈夫。時方盛夏,衣裳全白,飄飄若仙,兩袖圓博如球,為當年時制。夫人御此服飾,乃益形其修偉。予睹狀,殊驚愕,依吾父肘下,逡巡不前。雖夫人和顏悅色,終惴惴也。我生之初,足跡不出里巷,驟易處境,自非童稚所堪。迨後思家之念稍殺,外界接觸漸習,乃覺古夫人者和藹仁厚,視之若母矣。予於學生中齒最稚,乃益邀夫人憐憫,入塾後即命居女院中,不與男童雜處,蓋特別優待也。
予兒時頗頑劣,第一年入塾時曾逃學,其事至今不忘。古夫人之居予於女院,本為優遇,予不知其用意。男生等皆居樓下層,能作戶外運動。而予與諸女生,則禁錮於三層樓上,惟以露台為遊戲場,以為有所厚薄,心不能甘。常課餘潛至樓下,與男生嬉。又見彼等皆許自由出門,散步街市,而予等猶無此權利,心益不平。乃時時潛出至埠頭,見小舟蟻集,忽發異想,思假此逃出藩籠。以復我自由之舊。同院女生,年事皆長於予。中有數人,因禁閉過嚴,亦久蟄思啟,故於予之計畫,深表同情。既得同志六人,膽益壯。定計予先至埠頭,雇定蓋篷小船,乘間脫逃。翌晨早餐後,古夫人方就膳,予等七人遂於此時潛行出校,匆匆登舟,向對岸進發。對岸為彼多羅島,予家在也。謂同伴六人先至予家小住,然後分別還鄉。在予固自以為計出萬全,不謂渡江未半,追者踵至。來船極速,轉瞬且及。予乃惶急,促舟子努力前進,許渡登彼岸時酬以重金。但予舟只二櫓,來舟則四櫓。舟子知勢力懸殊,見來舟手巾一揮,即戢耳聽命,而予等七人束手就縛矣。放豚入笠,乃施懲戒。古夫人旋命予等排列成行,巡行全校。且於晚課後,課堂中設一長桌,命七人立其上一小時。予立中央,左右各三人,頭戴尖頂紙帽,胸前懸一方牌大書逃徒,不啻越獄罪囚也。予受此懲創,羞愧無地。而古夫人意猶未足,故將果餅橙子等分給他生剝食,使予等饞涎欲流,絕不一顧。苦樂相形,難堪滋甚,古夫人洵惡作劇哉。
古夫人所設塾,本專教女生。其附設男塾,不過為瑪禮孫學校(Morrison School)之預備耳。瑪禮孫學校發起於一八三五年,至一八三九年成立。未成立時,以生徒附屬古夫人塾中,酌撥該校經費,以資補助。是予本瑪禮孫校學生而寄生於此者。憶予初入塾時,塾中男生,合予共二人耳。後此塾逐漸擴張,規劃益宏。夫人乃邀其侄女派克司女士(Miss Parkes)姊妹二人,來華襄助。派女士之兄海雷派克司(Mr.Harry parkes),實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之發動者,因其於此事卓績勞績,遂於一八六四年授勳爵雲。予於此短期內,得親炙於派克司女士二人,亦幸事也。
其後此塾因故停辦,予等遂亦星散。古夫人攜盲女三人赴美,此三女乃經予教以凸字讀書之法,及予輟教時,彼等已自能誦習《聖經》及《天路歷程》二書矣。派克司姊妹則一嫁陸克哈醫士(Dr.William Lockhart),一嫁麥克來傳教士(Rer.MacClatchy),仍受倫敦傳道會之委任,在中國服務甚久雲。
予既還家,從事漢文。迨一八四○年夏秋之交,方鴉片戰爭劇烈時,適予父逝世,身後蕭條,家無擔石。予等兄弟姊妹四人,三人年齒稍長,能博微資。予兄業漁,予姊躬操井臼,予亦來往於本鄉及鄰鎮之間販賣糖果,兢兢業業,不敢視為兒戲。每日清晨三時即起,至晚上六時始歸,日獲銀幣二角五分,悉以奉母。所得無多,僅僅小補。家中搘拄,惟長兄是賴耳。予母得予等臂助,尚能勉強度日。如是者五閱月,而嚴冬忽至,店鋪鹹停製糖果。予乃不得已而改業,於獲者之後而拾其落穗。予姊恆與予偕。相傳古有盧斯(Ruth)者,割禾無所獲,遇波亞士(Boaz,亦人名)時時周給之,予惜無此佳遇。幸予粗通西文,窘迫時竟賴以解厄。予之能讀寫英文,農人本不之知。予姊告之,乃忽動其好奇心,招予至前,曰:“孺子,試作紅毛人之語。”予初忸怩不能出口,後予姊從旁慫恿,謂:“汝試為之。彼農或有以犒汝。”農人欣然曰:“老夫生平從未聞洋話,孺子能言者,吾將以禾一巨捆酬汝勞,重至汝不能負也。”予聞此重賞,膽立壯,乃為之背誦二十六字母。農人聞所未聞,鹹驚奇詫異。予為此第一次演說時,稻田中之泥水深且沒脛。演說既畢,獲獎禾數捆,予與予姊果不能負,乃速返家邀人同往荷歸。予之拉雜英文,早年時即著此奇效,是則始願所不及。時予年十二歲,即古時盧斯之獲六斛,其成績亦不予過矣。
刈禾時期甚短,無他事足述。其後有一比鄰,向在天主教士某處,為印刷書報工人。適由澳門請假歸,偶與予母言教士欲雇用童子摺疊書頁,僅識英字母及號碼無誤即得,程度不必過高。予母告以此事予能為之,乃請其介紹於教士。條約既定,別母赴澳門就新事,月獲工資四元五角,以一元五角付膳宿費,餘三元按月匯寄堂上。然予亦不遽因此致富。可四閱月,忽有夢想不到之人來函招予,而上帝又似命予速往勿失時機者。函蓋來自霍白生醫生(Dr.Hobson),醫生亦傳道者,其所主任之醫院,距予執業之印刷所僅一英里。予在古夫人西塾時數見之,故稔識其人。此次見招,初不解其故,以為霍氏欲予從其學醫也。繼乃知古夫人赴美時,其臨別之末一語,即托予於霍白生,謂必訪得予所在,俟瑪禮孫學校開課時送予入校雲。霍氏負此宿諾,無日或忘。蓋覓予不得,已數月於茲。相見時霍氏謂予:“瑪禮孫學校已開課,汝亟歸家請命,必先得若母允汝入塾,然後捨去汝業,來此伴餘數月,使予得熟知汝之為人,乃可介紹汝於該校教習也。”時予母方深資予助,聞言意頗不樂,然卒亦從予請,命予往澳門辭別天主教教士。該教士雖沉靜緘默,四月之中從未與予交一語,然亦未嘗吹毛求疵,故予去時頗覺戀戀。予辭出後,逕往醫院,從霍醫生,終日杵臼丁丁,製藥膏丸散。霍氏巡行醫院,撫視病人時,則捧盆隨其後。如是者二閱月,霍君乃引予至瑪禮孫學校,謁見校長勃朗先生(Rer.Br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