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家長》以一個普通家庭為核心,映射了長期以來整個社會面對教育問題時普遍存在的“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女主人公王國慧小時候因家裡貧窮而半路輟學,便把自己的理想與希望全部加諸兒子何新成身上。如同中國大多數望子成龍的家長一樣,她對兒子在學習方面的關心無微不至,嘔心瀝血,而對兒子在心理,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之後生理、情感上的波動卻採取了錯誤的圍追堵截的方法,最終於導致兒子精神的崩潰。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王國慧和石頭 第二章 不許旁落 第三章 從農民轉變成非農民 第四章 新環境裡的新生活 第五章 一切為了兒子 第六章 校園 | 第七章 這個暑假不好玩 第八章 不許接近女生 第九章 精神出了毛病 第十章 用女人給他治病 第十一章 一切都完了 |
創作背景
作者自述創作《家長》的過程:“之前確實沒寫過這個題材,可是教育這個事情一直存在於我的生活里,存在於我的反思中。我的遠親中間發生了一個事,對我的觸動和衝擊是巨大的。一個男孩兒學習成績不錯,可上到高中突然精神失常了,沒法兒接著上學了。退學之後,男孩兒的母親想讓兒子結婚,意思是成家立業早安定,對兒子病情也能起到緩解作用。男孩兒結婚以後好轉了一些,還生了個兒子。兒媳婦在結婚前不知道丈夫的精神問題,後來知道了,跑了。男孩兒的精神狀態再次受到影響,以致最後發生了更加極端的悲劇,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掐死了……我突然感覺到自己像個戰士,之前的反思像是在訓練,像是在厲兵秣馬,這個事情一發生,戰鬥打響了,我不上也得上了。真實事件提供的材料是十分有限的,有時是一個結局,有時是一個人物的性格,最多是一個大概的故事走向,也就是大綱。除此之外,剩下的東西都得作者自己去尋找、收集、挑選後補充進去。這個事兒我聽說的時候,大概只有一通電話的功夫,可是最後寫出來有三十萬字。那么多的內容哪裡來呢?我只能調動自己的人生經驗。我有兒子女兒,我的同事朋友也都是家長,我們在家的時候各自教育孩子,聚到一塊兒也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這么多年下來,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和教訓。這些東西經過反思,都是很好的素材。”
人物介紹
王國慧
丈夫何懷禮在城裡的煤礦工作,作為妻子和母親的王國慧其實是這個家庭真正的“家長”。自身受過的教育、愛面子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使她竭力維持著家庭各方面關係的和諧,但事與願違,這個看似平常的家庭似乎始終被一種無處捉摸的“彆扭”氣氛所圍繞,最終還是走向了既定的悲劇結局。小說一開始就告訴讀者:“王國慧有肝,有膽,膽囊里還有一塊石頭。”這塊膽結石恰如這種“彆扭”生活的象徵,它很難被取出,不疼的時候就安安靜靜地蟄伏在膽囊中,一旦發作卻又威力十足,因而王國慧不得不小心翼翼,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免引發病痛。正如王國慧的家庭,看似和和美美,運轉一切正常,然而背後早已經是“一地雞毛”。丈夫對兒子的教育幾近於撒手不管,還要背著王國慧“偷腥”;兒子何新成在王國慧的控制、父親的不良影響和同學的捉弄之下,從“三好學生”變得瘋瘋癲癲,王國慧的美好理想終究敵不過冰冷蕪雜的現實。可以說,王國慧多年以來苦心經營的,是典型的“暗疾型”家庭,是一種當代並不少見的畸形家庭模式。處於家庭中心,努力讓家庭保持運轉的“家長”王國慧,不得不應付著來自各方的壓力,她無時無刻不處於無處捉摸又無處不在的“焦慮”之中。
作品鑑賞
《家長》揭示了父愛教育的缺失及相關問題。雖然在現代漢語的使用中人們常常習慣性地將“家長”等同於“父母”,但在《家長》中,真正可以稱得上“家長”的僅僅是何新成的母親王國慧。而父親何懷禮在作為兒子的“家長”這件事上是空有其名的,父愛教育的缺失使兒子無法獲得健全的親職教育,甚至在造成兒子何新成的命運悲劇上,何懷禮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該小說描寫了“父愛”事實上的缺失。何新成的父親何懷禮是玉泉礦的一名煤礦工人,在何新成與母親“農轉非”搬去城市之前,何新成與母親一直生活在何趙莊,夫妻兩地生活使何新成的成長完全由母親負責。成長中父愛的缺失使何懷禮與何新成之間很難建立起親密的感情,異地的分居更加重了父子之間的生分。何懷禮常年在煤礦工作,只有探親假時才有機會與家人團聚,而何懷禮的探親往往是喝酒請客,疏於對兒子的關心。況且每次父親回家,母親的注意力會從何新成的身上轉移到丈夫何懷禮身上,這對於長期習慣母子二人狀態的何新成來說,父親的出現無疑是對這種平衡狀態的打破,會增添他內心的失落感。他排斥父親不情願見到父親,認為父親是來和他搶奪母親的,他用哭的力量來對抗父親的“流氓”以求達到解救母親的目的。甚至可以說,在何新成長期缺失父愛的成長環境中,他存在潛伏的“
俄狄浦斯情結”。
其次,該小說表達了對“父愛”可以彌補而父親卻不作為現象的憂思。如果說過往的異地生活,何懷禮也是實屬無奈,那么這種不健全的父子關係,完全可以藉助“農轉非”的機會得到緩和。但是何懷禮仍然像從前一樣將兒子的成長教育完全交付給妻子,認為教育孩子是女性的事,是母親的責任,並沒有在兒子搬去礦上後做出任何彌補父愛缺失的努力,反而在殘暴地處理兒子心愛的小花貓這件事上再一次拉開了父子間的距離,使“四年級的小學生何新成不但學會了自己壓抑自己,還學會了隱瞞事情真相”。情緒的壓抑,是何新成患上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後是父親形象的殘缺。父親的形象對於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而言是一種鏡像,起一定的參照作用。當兒子有意無意向父親學習時,鏡像中何懷禮的高大形象卻是殘缺的,鏡像中的父親反而呈現為一個不堪的面目。他錯誤的“性教育”是導致兒子悲劇的重要原因。何懷禮不僅縱容自己的弟弟何懷信與宋嬌鵝偷情,而且趁妻子王國慧外出學習期間與楊顯有染,尤其是錯誤地讓兒子看了電視裡播放的“生活片”。對於一個小學生而言,那些只會加劇他們腎上腺分泌,刺激人眼球的“生活片”猶如毒液,會扭曲未成年人的性觀念,不利於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這些齷齪的事都被年幼的何新成親耳聽到,或親眼看到,但何懷禮最擔心的不是兒子的身心是否因此受影響,而是自己的醜事是否會被兒子告發。他不僅以兒子偷看“生活片”為由要挾兒子替他保密,還在醜聞曝光後罵兒子是叛徒。人們心中固化的父親偉岸的形象,被何懷禮的自私與不道德肢解得殘破不堪。從何懷禮兄弟五人的姓名上讀者看出,劉慶邦也有意構造一種反諷的效果。“仁義禮智信”,“禮”雖排在中間,但其他幾種美德近乎發端於它。排行老三的何懷禮,雖然名字中寄寓著道德方面的追求,卻在現實中缺乏內心的堅守,做出不道德的行為。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9年12月19日,該小說入選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
2019年12月21日,該小說入選第四屆長篇小說年度金榜(2019)。
2019年12月22日,該小說獲第二屆南丁文學獎。
2020年3月11日,該小說入選3月文藝聯合書單。
2020年3月25日,該小說入選文學好書榜2月榜單。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劉慶邦,1951年12月生於河南沈丘農村。當過農民、礦工和記者。著有長篇小說《斷層》《遠方詩意》《平原上的歌謠》《紅煤》《遍地月光》《黑白男女》《女工繪》等十二部,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走窯漢》《梅妞放羊》《遍地白花》《響器》《黃花繡》等七十餘部,《劉慶邦短篇小說編年》十二卷。多篇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德、義大利、西班牙、韓國、越南等國文字,出版有七部外文作品集。劉慶邦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為中國煤礦作家協會主席,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創作一級,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北京市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屆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