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家譜的捲軸,家譜軸子的幅面較大,一般寬1.1米左右,高1.7米。家譜軸子展示的內容是程式化的。主體畫面自上而下分為二部分。上部分的頂部,繪廳堂樓閣、松竹等吉祥之物。樓閣有一供桌,其上置一牌位,寫著 “供奉歷代宗祖(祖宗)之位” 八個字。供桌的下面長長的甬路,甬路的兩側,畫有一排排規整的格子,用來記錄已逝的祖先、長輩或同族人的名字。名字排列是有規矩的,男居左女居右,夫妻二人左右對稱呼應;輩分最高的在頂層一格,其他長輩名次按輩分高低依次向下排列。早先的社會,講究男尊女卑,一般說來男人都有名字,女人的地位低賤,除富貴人家的女人外,很多女人都沒有正式的名字,特別是貧苦農家的女人更是如此。但女人去世後,是必定要在家堂上登記的,所以這些沒有名字的女人,就只好冠以“李氏”、“王氏”或“張氏”等等的稱呼了。
簡介,家譜軸子填寫方法,家譜軸子的發展,請家譜(請軸),
簡介
中國有著古老的尊老敬老的傳統文化
,對已經去世的老人更有一份懷念的心理
。“每逢佳節倍思親”隨著社會的進步,
人民民眾物質、精神生活水平越來越高。
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男女老少穿新衣戴
新帽、歡天喜地。但是,我們並沒有忘
記已經逝去的親人。於是,在過年的時
候,為了表示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
在家裡掛起一張由許多牌位組成的家譜
軸子,用來供奉我們已經逝去的親人。
家堂在思想內容上反映了人們對血緣關係的高度重視,顯示出明確的宗法倫理觀念。在家堂的最上方的那兩位端坐的老人,從他們所在的位置就可見其至高無上。在古人的心目中,“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在家堂那一個一個小格子裡的名字,正是由輩份而來的“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的反映。其次,“孝親”情感一直在社會觀念中占據極重要的位置,對逝去先祖的隆重祭祀和頂禮膜拜,正是反映了人們的這種觀念。另外,人們在這種祭祀過程中,除了表達對祖先和先輩的尊敬與懷念之情外,更在於他們相信:敬奉逝去的家人,他們的靈魂就能夠保佑其後人人丁興旺、家族昌盛。
家譜軸子填寫方法
首位為最高輩分,但是由於歷史變革,許多老人的名諱已經無從考究,我們以“供奉歷代祖宗之位”代之。
有些區域一行為一代,按家族排行順序依次填寫;有些區域一行為兩代,同一行中右側比左側輩分高
曾祖妣(尊稱自己去世的太爺爺太奶奶)
高祖妣(尊稱自己去世的父親的太爺爺太奶奶,對高祖之上的歷代遠祖也可稱為高祖。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於宗親的範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考”和“妣”在先秦時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以來,父母死後仍可稱為考妣,但生前不再稱考妣,考妣只用來對死去的父母之稱。而且,考妣不僅用來稱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輩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輩均可用考妣相稱(在先秦時則是對先祖的泛稱)。
家譜軸子的發展
一般沒有具體的規格標準,主要懸掛於正房夾牆,軸子前擺供桌,供品大致分四葷四素四乾果四饅頭,供品前擺放香爐蠟台。
早年間,由畫師設計出草圖,然後經過畫師數日辛苦,手工繪畫而成,其顏料色差較大,且不適合多年保存。
近年來,隨著電腦數碼設備的發展,諸多的設計師利用現代化機器設計原稿,高清機器出圖,軸子大方美觀,色澤亮麗,不退色、不退光,適合長時間保存,且清晰度很高,花鳥魚蟲活靈活現。
請家譜(請軸)
請家譜軸子,又叫請老爺老奶,是我們中原過年祭奠祖先的習俗。從來沒有中斷過,即使在“文革”“破四舊”的時候,也會在年三十中午,在胡同口偷偷地在燒上幾個髁(ke,四聲,紙元寶),把軸子請出來,只不過祭奠完畢就很快送走(收起來)罷了。 把軸子拿出來,工工整整地掛在北屋東面(正面為天地神位、西為佛)的牆上,八仙桌子就擺成了供桌,桌上再擺上菜餚、果品、筷子。菜餚有雞,有肉,簡單的也有四葷四素,上邊都放上一點菠菜擺成十字,果品有蘋果、橘子等;先是在香爐里燒上一炷香(四根,古傳供奉神靈是3根香、鬼是4根,包括磕頭都是神3鬼4),再點上兩支蠟燭。寓意祖宗已請到,
年三十中午一般都包餃子,做好午飯,端兩碗擺供桌,然後燒一張黃裱紙,磕頭,把餃子湯倒供桌前,然後才能開始吃飯。
除夕晚飯時軸子香爐點香和蠟燭,大年初一早上有吃餃子的習俗,同年三十中午一樣供奉過軸子,祖先開始享用我們晚輩供奉的祭品。這個時候,就有街坊鄰居和本家來拜訪。
大年初五、初六、十五、十六、十七同樣進行年三十的供奉,正月十七午飯後,在供桌前焚紙點香,叫送祖宗,即把軸子收起來存放,預備次年請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