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螺旋體病

家禽螺旋體病

家禽螺旋體病由禽螺旋體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以發熱、厭食、排綠色漿性稀糞、肝脾腫大、出血、壞死為特徵。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家禽螺旋體病
  • 主要病因:禽螺旋體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
  • 多發群體:雞、鵝、鴨、火雞和雉
  • 傳染性:有傳染性
概述,病原,流行性,症狀,診斷要點,防治,

概述

家禽螺旋體病
禽螺旋體病是多種禽類可感染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以發熱、精神沉鬱、厭食和下痢為其特徵。歐洲發生較多。我國新疆(1983年)曾有發生過雞螺旋體病的報導。

病原

本病的病原體是鵝包柔氏螺旋體(Borreliaanserine),又稱鵝疏螺旋體,或雞疏螺旋體。形態細長,長約6~30μm×0.3μm,有疏鬆排列的5~8個螺旋,在血液中運動活潑,用暗視野或相差顯微鏡很容易觀察到濕的血液或組織片中的螺旋體,而且易被常用染色液染色。鵝疏螺旋體可以在Barbour-Stoenner-Kelly培養基中生長,在人工培養基中傳代很容易喪失毒力。通過雞胚絨毛尿囊膜、尿囊腔或卵黃囊內接種後,經4~6天引起雞胚死亡。同時在胚體內可檢查到大量螺旋體存在。該病原也可通過家禽或鳥類繼代。雖然目前尚未有統一的血清學分型方法,但不同分離株之間的毒力和抗原性可能存在很大差異。
鵝疏螺旋體在宿主體外的抵抗力不強,對一般消毒藥、砷製劑及青黴素等敏感。

流行性

鵝疏狀螺旋體的傳播需要一種中間宿主。絕大部分由波斯銳緣蜱傳播,其他蜱類和某些蚊蟲(庫蚊)也是傳播者。蟎可能是機械傳播者而不是真正的媒介昆蟲。波斯銳緣蜱在叮咬宿主後6~7天內開始具有感染性,且能保持430天。螺旋體在感染的蜱內發育,並在全年的所有時間內傳播疾病。在禽類吞食感染蜱後感染。感染蜱能產下感染卵,將螺旋體傳給下一代。

症狀

自然條件下,由於蜱的叮咬或攝食了有感染性的血液和蜱卵而發生感染,潛伏期一般為3~12天。
急性病例常突然出現體溫升高、精神不振、厭食、呆立不動,頭下垂等症狀,並排出含有膽汁和尿酸鹽的綠色稀糞。隨後雞冠蒼白,步態不穩,嚴重者腿翅麻痹,最後抽搐死亡。由於螺旋體在病禽體內大量繁殖,血液中紅細胞被大量破壞,細胞碎片阻塞毛細血管,以致出現明顯的貧血和黃疸,這是本病最特徵的症狀。病程一般為4~6天。
慢性病例較少見,症狀與急性者相似而較輕緩,一般經2周左右可以完全康復。

診斷要點

流行特點雞、鵝、鴨、火雞和雉都易感,年齡較大的禽類似乎有較大的抵抗力,容易自然恢復。本病主要發生在能保持其中間宿主——蜱繁息的地區,因此,病的流行季節與蜱的活動有密切關係。
臨床特徵突然發病,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或不食,體溫升高,火雞可達43℃以上。病雞渴欲增加,持續地排淺綠色稀便。冠蒼白鬆弛,呈現貧血症狀。最後可能麻痹。
病理剖檢特點最明顯的變化是脾、肝腫大。脾可腫大5~6倍,色蒼白而帶有斑點狀壞死灶,有的有淤斑性出血。肝腫大脆弱易碎,實質內有小的出血和壞死區。腎腫大而蒼白。常有出血性腸炎。常見貧血、黃疸和胸肌上有條紋狀蒼白色區,血液稀薄。
上述症狀和變化,常難以確診,採取發熱期的血液或各實質臟器塗片,用姬姆薩或瑞氏液染色後鏡檢,發現疏狀螺旋體即可確診。

防治

應避免將有蜱寄生的禽類引進潔淨禽群,平時應注意消滅蜱、蟎等吸血昆蟲。對病禽應隔離治療或淘汰,病死禽和糞便應妥善處理。
在常發地區或禽場,可利用本地區現場分離的病原體製備自家疫苗或多價疫苗進行免疫預防。最簡便的方法是用病禽的肝、脾組織懸液或血液、雞胚培養物等加入適量的福馬林滅活後製成組織疫苗,給禽群免疫接種,可產生良好的保護作用。早期治療有較好效果,首選藥物是土黴素、青黴素,其他藥物如氯黴素、卡那黴素、鏈黴素等也有一定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