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家族性白色皺襞黏膜增生(white sponge nevus)又稱白皺褶病(white folded disease)、口白角化病(leukokeratosis oris)、白色皺襞性齦口炎(white folded gingivostomatitis)、口厚皮病(pachydermia oris)、軟性白斑(soft leukoplakia)、口腔黏膜痣樣肥厚角化(naevus-like isolated hypertrophic keratosis of oral mucosa)、白色海綿狀斑痣(familial white folded hyperplasia of mucous membrane)等。1935年Cannon首先描述,是一種遺傳性或家族性疾患,在一個家庭的3個成員均表現為口腔、陰道及直腸黏膜呈特殊海綿狀的白色或珠光色特徵,稱為黏膜白色海綿痣。
家族性白色皺襞黏膜增生尚可侵及鼻腔、肛門及外陰等處黏膜。家族性白色皺襞黏膜增生一般不是癌前狀態,也不發生惡性變。所以,又稱白色皺襞性黏膜發育不良(white folded dysplasia of the mucous membrane)。
疾病名稱
家族性白色皺襞黏膜增生
英文名稱
white sponge nevus
別名
白皺褶病;口白角化病;白色皺襞性齦口炎;口厚皮病;軟性白斑;口腔黏膜痣樣肥厚角化;白色海綿狀斑痣;white folded disease;leukokeratosis oris;white folded gingivostomatitis;pachydermia oris;soft leukoplakia;naevus-like isolated hypertrophic keratosis of oral mucosa;familial white folded hyperplasis of mucous membrane
分類
口腔科 > 口腔黏膜病 > 口腔黏膜斑紋類疾病
ICD號
K13.7
病因
家族性白色皺襞黏膜增生是少見的先天性遺傳性疾病,以常染色體顯性方式傳遞。同胞姐妹兄弟中可同時發病。
家族性白色皺襞黏膜增生的臨床表現
家族性白色皺襞黏膜增生的病變區表現為灰白色的皺褶或溝紋。捫之柔軟,呈海綿狀。在嬰兒或兒童期往往不被注意,到青春期表現明顯,可包括整個口腔黏膜或部分黏膜,青春期過後則變化不大。口腔黏膜以外的部位,如鼻腔、外陰、肛門等處黏膜亦可發生同樣病變。病損在成年後逐漸趨於靜止狀態,故年輕病人的病損常比老年人嚴重、廣泛。病損不發生於無黏膜下層的角化上皮,如牙齦、硬齶。病損處有特殊的珠光色或灰白色,呈水波樣皺襞,有的表面散布針尖大小的濾泡,狀似海綿,但病損處具有正常口腔黏膜的柔軟與彈性。較小的鱗片可以颳去或揭去,揭去時無痛,不出血,並露出粉紅色類似上皮的光滑面。覆蓋黏膜的皺襞狀鱗屑可在一天內全部消失,2~3天后又可重新出現。
出生後不久的嬰兒即可發現病損,最早的可在1個月的嬰兒發現口腔損害,終身存在,到青春期發展更為顯著,以後不再繼續進行。
家族性白色皺襞黏膜增生常見於頰、唇、舌緣硬齶及軟齶等部位的黏膜上,很少發生於牙齦及口底黏膜。損害具有特殊的珠光色或灰白色,呈水波樣的皺襞或鱗片狀,有的表面散布著針尖大小的濾泡,狀似海綿,但病損處具有正常的口腔黏膜的柔性與彈性。一般在頰黏膜咬合線處及口角黏膜上的白色增寬區尤為顯著。嚴重時,整個口腔黏膜均成為白色皺襞。
較小的鱗片可以刮除或被揭去,揭去時無痛,不出血,並露出粉紅色類似上皮的光滑組織。患者一般無自覺症狀,有時偶感粗糙或不適。
實驗室檢查
過度角化,不全形化,鱗狀上皮極度肥厚,甚至達40~50層以上。棘細胞與基底細胞表現為海綿樣變性。結締組織內有少量炎細胞浸潤。電鏡下觀察細胞內發現大量Odland小體,這種小體1960年由Odland發現。正常情況下,角化細胞中的Odland小體進入細胞間隙,促進角化細胞脫落。而家族性白色皺襞黏膜增生區細胞間Odland小體不足,病損區橋粒增多,是造成上皮表層細胞堆積,呈現海綿狀外觀的原因。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再根據家族史,予以確診。
根據症狀及病理變化建立診斷。本病若伴隨指、趾甲肥厚與指、趾甲挺起時,則稱為先天性指、趾甲肥厚。病理變化特點為上皮細胞內明顯水腫,胞核固縮或消失,形成許多小泡。上皮釘突增寬且有時相互融合,膠原纖維水腫、斷裂,少量炎症細胞浸潤。應與白斑和白色水腫相區別。
鑑別診斷
白斑
口腔黏膜白斑局部為白色斑塊、粗糙、較硬。刮時不能揭下。煙、酒、不良修復體等刺激因素去除後,局部病變可減輕。白斑無家族史。病理變化有上皮異常增生。有癌變傾向。家族性白色皺襞黏膜增生沒有惡變傾向。
扁平苔蘚
家族性白色皺襞黏膜增生髮病年齡較早,損害表面散布針尖大小濾泡,狀似海綿,但無Wickham線。病理變化顯示基底細胞層液化變性,固有層內有淋巴細胞浸潤帶。
黏膜白斑病
口腔黏膜白斑局部為白色斑塊,粗糙、較硬,其損害部位由口角向頰側後方發展,不能被擦掉。組織病理表現為無海綿樣改變。少數具有惡變的可能性。
毛囊角化症
毛囊角化症亦為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可以侵犯口腔黏膜,其特點為白色臍狀凹陷的小丘疹,並能融合成片狀,並有皮膚症狀,皮膚表現為角化疹,或結痂性丘疹,疣樣硬變區呈凹凸不平的損害。病理具有特殊的組織像,如角化不良、圓體細胞、穀粒細胞及陷窩形成等。這些特點可與家族性白色皺襞黏膜增生鑑別。
家族性白色皺襞黏膜增生的治療
家族性白色皺襞黏膜增生如局限而無症狀,可不需處理或手術切除。如病損瀰漫,用0.1%依沙吖啶(利凡諾)溶液或0.05%氯己定溶液含漱,可使白色損害減輕或消退。亦有人採用維A酸口服治療,取得一定的效果。治療前後均應定期複查。
相關藥品
膠原、依沙吖啶、氯己定、維A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