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財產影響因素研究

家庭財產影響因素研究

《家庭財產影響因素研究》是2018年5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靳永愛。

基本介紹

  • 書名:家庭財產影響因素研究
  • 作者:靳永愛
  • ISBN:9787520125703
  • 頁數:206頁
  • 定價:69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5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字數:240千字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當今社會,財產作為一個家庭關鍵的經濟資源,影響包括社會地位、教育、健康、幸福感、人口過程等在內的眾多社會結果,是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研究的重要維度。但由於數據的缺乏,目前對中國家庭財產的認知(包括水平、分布、結構特別是背後的影響機制)非常有限。《家庭財產影響因素研究/21世紀人口學研究系列》使用實證數據,在描述中國家庭財產水平、分布和結構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理論,進一步探究了家庭財產積累背後的影響因素。通過將財產與收入並列對比分析,深入剖析了財產不同於收入的獨特影響機制,並實證分析了二者存在差異的原因;同時,引入代際視角和時間視角,動態地分析了代際影響的佇列差異和時代差異,進一步加深了對財產影響機制的認知。《家庭財產影響因素研究/21世紀人口學研究系列》是一項探索性的研究。在有限的數據條件下,儘可能描繪家庭財產現狀,並分析其影響因素,拓展了中國現有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領域的研究內容。

圖書目錄

第1章 引言
  1.1 財產的功能、意義和社會影響
  1.2 財產研究的困難與局限
  1.3 中國家庭財產積累的背景
 1.3.1 中國家庭財產積累的歷史
 1.3.2 中國家庭財產積累的特殊性
  1.4 代際視角的引入
  1.5 研究問題
  1.6 研究意義
第2章 研究回顧
  2.1 財產存量、分布和變化趨勢
  2.2 影響因素
 2.2.1 生命周期
 2.2.2 種族
 2.2.3 家庭因素
 2.2.4 教育
 2.2.5 性別
 2.2.6 職業
 2.2.7 宗教信仰
 2.2.8 財產的代際流動——財產贈予與財產繼承
 2.2.9 收入
 2.2.10 區域
  2.3 代際理論與社會經濟地位傳遞
  2.4 經濟不平等影響機制的理論回顧
 2.4.1 財富積累的一般理論
 2.4.2 市場轉型背景下影響機制變化理論
 2.4.3 理論總結
  2.5 文獻總結與啟示
  2.6 分析框架
第3章 中國家庭財產水平、分布和結構
  3.1 概念界定
 3.1.1 財產概念界定
 3.1.2 家庭概念界定
  3.2 數據
 3.2.1 數據說明
 3.2.2 缺失值處理
 3.2.3 數據調整
  3.3 家庭財產水平和分布
  3.4 家庭財產結構
  3.5 財產水平的歷史變動趨勢
  3.6 結論
第4章 中國家庭財產水平差異初探
  4.1 城鄉差異
 4.1.1 水平和分布差異
 4.1.2 結構差異
 4.1.3 城鄉差異對全國差異的貢獻
 4.1.4 城鄉家庭財產的相對流動
  4.2 區域差異
 4.2.1 財產水平差異
 4.2.2 財產結構差異
 4.2.3 區域差異對總差異的貢獻
  4.3 人口學特徵與財產
 4.3.1 年齡
 4.3.2 家庭結構
  4.4 市場性因素
 4.4.1 人力資本
 4.4.2 個體經營/私營企業
  4.5 制度性因素
 4.5.1 工作單位
 4.5.2 管理職務
  4.6 流動狀態
  4.7 收入與財產的關係
  4.8 結論
第5章 中國家庭財產水平的影響因素研究
  5.1 引言
  5.2 制度性因素和市場性因素
  5.3 數據和方法
 5.3.1 數據
 5.3.2 方法
  5.4 描述性結果分析
 5.4.1 制度性因素
 5.4.2 市場性因素
  5.5 均值回歸結果分析
 5.5.1 城市平均值回歸結果
 5.5.2 農村平均值回歸結果
 5.5.3 區域差異
  5.6 分位數回歸結果分析
 5.6.1 城市分位數回歸結果
 5.6.2 農村分位數回歸結果
  5.7 穩健性檢驗
  5.8 對城市家庭回歸結果的解釋
  5.9 結論與討論
第6章 父母社會經濟特徵對子女財產水平的影響
  6.1 研究背景
 6.1.1 社會地位的代際傳遞
 6.1.2 財產代際傳遞的特殊性
 6.1.3 中國的社會背景
  6.2 數據和方法
  6.3 結果分析
 6.3.1 描述性結果
 6.3.2 回歸結果
  6.4 結論與討論
第7章 時代變遷下家庭背景對城市青年住房產權的影響
  7.1 引言
  7.2 市場轉型、家庭背景與住房產權獲得
 7.2.1 市場轉型與住房產權獲得
 7.2.2 家庭背景與住房產權的獲得
 7.2.3 小結
  7.3 數據和方法
 7.3.1 數據
 7.3.2 方法
  7.4 結果分析
 7.4.1 描述結果分析
 7.4.2 回歸分析
  7.5 結論與討論
 7.5.1 結論
 7.5.2 討論
第8章 結論與啟示
  8.1 結論
 8.1.1 中國家庭財產分配差距大
 8.1.2 制度性因素與市場性因素共同影響家庭財產水平
 8.1.3 財產代際傳遞初步顯現
 8.1.4 隨時間推移,代際影響作用在增強
 8.1.5 市場轉型理論並不適合解釋中國家庭的財產積累過程
  8.2 歷史、政策和市場三大因素導致財產分配差距擴大
  8.3 研究啟示
 8.3.1 家庭財產是社會分層的重要維度
 8.3.2 代際流動視角在財產研究中至關重要
 8.3.3 家庭財產的社會後果研究意義重大
  8.4 本研究的創新與不足
 8.4.1 創新
 8.4.2 不足
附 錄
參考文獻
尾 記
圖索引
圖2-1 布勞-鄧肯的地位獲得模型/030
圖2-2 代際社會地位影響/030
圖2-3 理論總結/037
圖2-4 分析框架和理論脈絡/039
圖3-1 美國和歐洲的國家財產與國民收入之比:1870~2010年/047
圖3-2 2012年全國家庭財產構成/049
圖3-3 2010~2012年各項財產增加值及其占總財產增加值的比例/051
圖4-1 2012年分城鄉的洛倫茲(Lorenz)曲線/054
圖4-2 年齡與財產積累的關係/060
圖4-3 分受教育程度的家庭成年人人均財產水平差異/061
圖4-4 分受教育程度的家庭成年人人均財產水平箱線圖/062
圖4-5 分工作單位類型的家庭成年人人均財產水平差異/064
圖4-6 分工作單位類型的家庭成年人人均財產水平箱線圖/064
圖4-7 工作單位與管理職務相結合的家庭成年人人均財產水平箱線圖/065
圖4-8 財產與收入的洛倫茲曲線/067
圖5-1 改革前中國的工作單位類型/072
圖5-2 分工作單位類型的財產分位數曲線(城市)/082
圖5-3 分工作單位類型的Kernel密度曲線(城市)/083
圖5-4 分管理職務的家庭成年人人均財產水平(農村)/084
圖5-5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財產分位數曲線(城市)/084
圖5-6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財產分位數曲線(農村)/086
圖5-7 是否從事個體經營/私營活動的財產分位數曲線(城市)/086
圖5-8 是否從事個體經營/私營活動的財產分位數曲線(農村)/087
圖5-9 加入工資性收入後係數的變化(城市)/088
圖5-10 各個分位數上家中是否有人在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工作的回歸係數(城市)/100
圖5-11 各個分位數上家中是否有個體經營/私營的回歸係數(城市)/101
圖5-12 各分位數上家中是否有個體經營/私營的回歸係數(農村)/107
圖5-13 住房擁有率和其他產權房擁有率的工作單位類型差異/109
圖5-14 同樣收入下不同工作單位類型的家庭金融資產差異/110
圖6-1 分年齡佇列的父母受教育年限與子女家庭財產對數擬合(城市男性)/123
圖6-2 分年齡佇列的父母受教育年限與子女家庭財產對數擬合(城市女性)/124
圖6-3 分年齡佇列的父母受教育年限與子女家庭財產對數擬合(農村男性)/124
圖6-4 分年齡佇列的父母受教育年限與子女家庭財產對數擬合圖(農村女性)/125
表索引
表3-1 2012年全國家庭淨財產/046
表3-2 2000~2012年中國成年人人均家庭淨財產變化/050
表3-3 各個分位數區間的家庭平均淨財產/051
表3-4 2010~2012年家庭相對財產流動/052
表4-1 2012年分城鄉的家庭淨財產及分布/054
表4-2 城鄉家庭財產結構/055
表4-3 2010~2012年分城鄉的家庭相對財產流動/056
表4-4 2012年分省份的財產水平差異/057
表4-5 2012年分省份的財產結構/058
表4-6 家庭結構與家庭成年人人均財產水平/061
表4-7 流動狀況與家庭成年人人均財產水平/066
表4-8 收入分布與財產分布的關係/067
表5-1 因變數和自變數的描述統計結果/080
表5-2 工作單位類型與財產(城市)/083
表5-3 受教育程度與財產的關係(城市)/085
表5-4 受教育程度與收入的關係(城市)/085
表5-5 財產與收入的多元線性回歸結果對比(城市)/089
表5-6 分財產類型的Tobit回歸結果(城市)/090
表5-7 工作單位與管理職務相結合後的回歸結果(城市)/092
表5-8 財產和收入的多元線性回歸結果(農村)/094
表5-9 加入收入變數後的多元線性回歸結果(農村)/096
表5-10 分財產類型的多元線性回歸結果(農村)/097
表5-11 分位數回歸模型(城市)/103
表5-12 分位數回歸模型(農村)/105
表6-1 房產和非房產負值與0值比例/118
表6-2 因變數和自變數的基本情況/120
表6-3 分年齡佇列的3歲時戶口性質與家庭財產對數/125
表6-4 回歸結果(城市男性)/127
表6-5 回歸結果(城市女性)/128
表6-6 回歸結果(農村男性)/129
表6-7 回歸結果(農村女性)/130
表6-8 加入互動項後的回歸結果(城市)/132
表6-9 加入互動項後的回歸結果(農村)/134
表6-10 去年一年是否從家人或親友處獲得經濟支持(城市男性)/136
表6-11 住房資產和非住房資產/137
表7-1 樣本中自變數的基本特徵描述/150
表7-2 不同年齡組住房產權比較/151
表7-3 25~34歲青年組的父母工作單位與住房產權/152
表7-4 分戶口性質的25~34歲青年組住房產權變動情況/153
表7-5 住房產權的回歸結果/153
表9-1 加入工資性收入後各變數的係數變化(城市)/170
表9-2a 各省份回歸結果(城市)/172
表9-2b 各省份回歸結果(農村)/174
表9-3 均值回歸結果穩健性檢驗(城市)/176
表9-4 均值回歸結果穩健性檢驗(農村)/177
表9-5 分位數回歸結果穩健性檢驗(城市)/178
表9-6 分位數回歸結果穩健性檢驗(農村)/18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