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大涌紅木傳統雕刻工藝起源於宋元之間,大涌居民利用大涌當地卓旗山多產野生林木的有利條件,採伐木材用於建房,而用剩的邊角料用於家具和神像的製作。明清時期,大涌居民大興土木建造各鄉村、各氏族的廟宇、宗祠,現存安堂村的明清建筑北極殿與武帝殿、大覺古寺、處善公祠、林氏宗祠等廟宇宗祠內,均有斗拱台梁、飛檐雀梯、翔龍彩鳳、菩提花卉等雕刻工藝的傑作。
到了清代,大涌鎮有大批百姓飄洋過海到東南亞和南美洲等地謀生,回鄉時,他們將當地的木材和雕刻手藝帶回來,與大涌當地的雕刻藝術相結合,形成了大涌紅木雕刻中西合璧的風格。大涌鎮現存的廟宇宗祠台梁斗拱上的花卉雀鳥、人物故事、盤龍飛鳳等,均為精雕細刻的藝術品;百姓家的大床、門窗、台椅、神龕、祭台,文房四寶中的筆架、墨盒、鎮子,屏封或小擺設等木刻製品,也融入了精湛的紅木雕刻工藝。
工藝流程
大涌紅木雕刻工藝用材考究,選取大涌當地的優質木材和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等進口的名貴木材,以大鋸開料,以圓刀、玉婉刀等雕刻,並經選料、拉花、雕刻、裝配、烘乾、刮磨、上漆等工序製作而成。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經歷史積澱,大涌百姓將傳統的手工雕刻技藝用於紅木家具製作當中,形成一大批傳統紅木家具製作工廠,成為大涌鎮的重要經濟支柱。
傳承狀況
經過數百年的傳承,如今,大涌紅木雕刻家具已發展成為產業化生產,由於市場經濟的趨利性,機械加工成為大多數廠家的主要手段,使傳統手工雕刻越來越受到挑戰,技藝傳承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境地,急需保護。
傳承人物
李仲良,男,漢族,1969年10月出生。中山市大涌鎮人。2012年12月被確定為省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9年起,家具製作技藝(大涌紅木家具傳統雕刻技藝)每年均參加中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示。
2012年,家具製作技藝(大涌紅木家具傳統雕刻技藝)參加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展。
2012年,家具製作技藝(大涌紅木家具傳統雕刻技藝)參加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