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通信電纜接入線路工程設計

電纜線路網由主幹電纜、配線電纜和用戶引入線以及電纜線路的管道、桿路和分線設備、交接設備構成。電纜線路網的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由於電纜線路網的特點,對於電纜線路工程的擴建,如果原有設備容量較少,新增容量比較多,這時線路的擴建可能要對幾乎全部線路進行調整改造,如果原有設備容量比較大,而新建設備容量相對不多,這時散布在各處的新增用戶相對於原有線路容量顯得很少,再加上一個發展期實際出現的用戶與最初預測的不一樣,各條電纜的芯線使用率也不等。基於最大限度地發揮原有電纜的作用,延緩工程投資,各個不同路由的電纜,只有當其芯線使用率達到最大限度時,才應進行擴充。因此一般交換設備增容時,並不需交換區內每一處電纜線路都要改、擴建。電纜線路的擴建應以芯線使用率為尺度,按路由走向,各自分期進行。交換設備與線路設備的滿足年限不應強求一致,而應根據各自的發展規律,針對各自的特點進行,從而使設備充分發揮經濟效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室內通信電纜接入線路工程設計
  • 外文名:Indoor communicationcableaccess lineengineering design
電纜線路網設計,電纜線路網設計的基本原則,用戶主幹電纜設計原則,電纜線路網的配線方式,電纜容量和線徑的選擇,分線設備容量選擇和交接區的劃分,對原有線路設備的利用原則,電纜線路路由選擇的要求,電纜線路安裝工程設計,電纜線路安裝工程設計的基本原則,架空電纜線路設計,交接配線,小區配線,過河電纜線路,進局電纜,電纜接續,用戶電纜線路防護,電纜線路傳輸設計,設計原則,用戶電纜線路的傳輸損耗指標,用戶電纜電路環路電阻限值,用戶線路雜音,用戶電纜線路的串音衰減,用戶電纜線徑,

電纜線路網設計

電纜線路建設基於以上特點,加之線路工程施工涉及的因素比較多,特別是城市建設、市容環境綠化的要求、城市其他公用事業設備的影響、施工賠償等因素,因此一次工程滿足年限不宜短。個別地區,由於設計時還未定型等原因,滿足年限可適當縮短。電纜線路設備滿足年限,從理論上講,各種設備按其新舊之間的依存關係、工程費用、自然折舊、拆換損耗等因素,各自有其最經濟的滿足年限。
結合我國國情,根據工程費用、折舊、拆換損耗,一般認為主幹電纜滿足年限3~5年為宜,配線電纜以飽和配線為宜,對於待建、規劃的配線區域可採用預留線對、緩建的配線方式。

電纜線路網設計的基本原則

①電纜線路網應在不斷適應局內交換設備容量的情況下,根據對用戶可以滿足的程度和範圍,按電纜出局方向、電纜路由或配線區,分期分批地逐步建設形成。
②電纜線路網的設計,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應考慮相應滿足年限的需要,與下期工程相結合,根據今後相關地區的用戶需要量和發展特點,確定本工程的電纜容量和路由,使本期及以後的擴建工程技術經濟合理。
③電纜線路網設計應考慮線路網的整體性,具有一定的通融性,安全靈活,投資節省,適套用戶的發展和變動,並注意環境美化,逐步實現用戶線路的隱蔽和埋入地下。
④對於原有電纜線路,只有在業務上確有需要而又無法在現有網路的關聯部分進行調劑,並在建設方案上合理時,才可將原有的電纜拆移。
⑤在同一路由上,電纜對數應綜合考慮,不宜分散設定多條小對數電纜,也不宜在原有不合理的基礎上再增加新的小對數電纜。
⑥電纜線路建設應保持相對穩定,積極採用新技術、新設備、降低成本,滿足各種新業務的要求。

用戶主幹電纜設計原則

①在電纜網路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對用戶發展需要的數量、地點和時間進行分析,通過各種技術措施(配線方式、路由、對數、芯線遞減點、建築方式等)使主幹電纜構成一個可以調度靈活,芯線使用率高、投資節省、便於發展、利於運營維護的網路。
②管道主幹電纜應儘量採用大對數電纜,以提高管道管孔的含線率。但是應注意:隨著大容量少局所網路扁平化、光進銅退和業務接入點下移等措施的實施,電信業務經營者已根據不同的經濟區域或地區,對最大的出局電纜線對數已做了限制。
③對於用戶出現地點不具體和暫時尚不需要新設電纜的個別地區,可不納入本期工程範圍。對於確有需要但不具備施工條件的新建區和已計畫的待建區,可將其所需線對預留在適當地點,待將來條件成熟時再進行延伸。

電纜線路網的配線方式

電纜配線方式的選用,應是經濟性好、通融性高、適應性強,一般有交接配線、直接配線。隨著全塑電纜、全色譜電纜的採用,還可採用自由配線的方式。
交接配線是從電話交換端局引出的主幹電纜經交接設備後再接到分線設備進行配線的一種配線方式。
直接配線是從電話交換端局引出的主幹電纜不經過交接設備,線對間不復接,直接接到分線設備進行配線的一種配線方式。
自由配線是電纜線對可以根據用戶需要隨時隨地配出配線方式,它適用於全塑全色譜市內通信電纜。自由配線的電纜芯線不復接,線序可以不連續,分線設備可以沿線隨地安裝。
復接配線是將電纜中的部分或全部線對間互相復接,即一對電纜芯線分配到幾個配線點或饋線點,使它可供幾個地點靈活接出的一種配線方式。
交接配線時主幹電纜與配線電纜具有不同的滿足年限,所以工程維護中的改建不致“牽一髮而動全身”,特別是對新發展區或發展不平衡地區,應變比較有利,從而可提高電纜的通融性和靈活性,提高主幹電纜的芯線使用率,降低主幹電纜的建設成本(主幹電纜在工程中所占投資比例甚大)。在電纜線路設計中,應採用交接配線為主,輔以直接配線和自由配線的配線方式。
不少國家的線路網建設中,以交接配線區為用戶線路網的不變基礎。從網路發展的角度,交接配線區亦是局所規劃的基礎。
交接區是採用交換配線的市內電話線路網中各交接箱所服務區域的通稱。
交接區劃定後,在以後的發展中應儘量少改變,以減少調整線路的工程量。交接區的配線電纜由於距離較短、對數小,復接後經濟效益不明顯,同時配線電纜在工程中所占投資比例不大,但調整時勞動力消耗大等,因此一般應適當延長其滿足年限,不復接或少復接。對於一些配線點用戶出現不穩定的地區,復接後明顯有利時,可適當採用復接配線的方式。電纜線路網配線方式的選用原則如下:
①電纜線路網的配線方式應以交接配線為主,輔以直通配線和自由配線,不宜採用復接配線。
②交接配線宜採用一級交接配線,固定交接區。
③在局所周圍的0.5km範圍內的直接服務區(用戶線路不經過交接箱直接接入電話交換機房的總配線架的區域稱為直接服務區),可採用直接配線或自由配線。自由配線方式用於全色譜全塑電纜的配線線路。
④對於原有線路如不需要做很多調整改造時,可保留其原有的配線方式。
⑤主幹電纜不宜進行復接,採用交接配線方式的配線電纜也不宜進行復接。

電纜容量和線徑的選擇

①電纜的容量應根據用戶的分布及需要,結合電纜系列,在充分提高電纜芯線使用率的基礎上,選用適當容量的電纜。
②電纜線徑應向統一環路設計發展,基本線徑應採用0.4mm,特殊情況下採用0.6mm的線徑。統一環路設計,簡化電纜品種,採用細線徑電纜,不僅可提高工程經濟效益,降低耗銅量,而且由於線徑品種單一,工程中可以比較容易地組成較大對數的電纜,結果不但降低了電纜成本,提高管孔的利用率,同時還簡化了外線設備工程,減少器材供應品種和倉儲周轉的費用。
③電纜不宜遞減過頻。對於下列情況不宜遞減:
a.擴建困難的地區。
b.對於有發展可能,要求線路設備具有靈活性的地區。
c.管道管孔緊張的地段。
④電纜線序的排列,分線設備的編排應由遠而近,由小到大編排。

分線設備容量選擇和交接區的劃分

分線設備分室外和室內兩類。室外分線設備有分線箱和分線盒兩種。分線箱內部裝設帶有避雷器和熔絲管的接線柱,分線盒內裝設無保全裝置的接線端子,外形有方形、圓筒形、防爆式、壁龕式等。分線箱的容量一般為10對、20對、30對、50對;分線盒為5對、10對、15對、20對、30對及50對。
①分線設備容量,可按滿足年限內所收容的用戶數的1.20~1.50倍,結合分線設備的標稱系列選用。
②交接區的劃分應以自然地理條件為主結合所收容的用戶數,按照技術經濟合理的原則,結合城市規劃的居住小區的劃分,也可結合原有交接區或配線區、配線電纜的分布和電纜走向,根據用戶的發展劃分、合理分割或合併。
③交接區劃定後,應保持穩定。交接區範圍不宜過大,以縮短配線電纜的長度。

對原有線路設備的利用原則

管道式電纜不宜抽換。只有在管孔擁塞無法增設電纜,擴充管道又不可能,或在技術經濟上不合理時,可將原有小對數電纜抽換為大對數電纜或光纜。
架空配線電纜及其他線路設備應少拆換,充分利舊。如果擬移用或必須拆換時,應結合線路和設備的質量狀況及本工程情況,從技術經濟上綜合考慮。

電纜線路路由選擇的要求

①考慮網路系統的整體性。
②電纜路由短捷、安全,並考慮施工及維護方便。
③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原有設施。
④電纜路由應避開有化學和電氣腐蝕的地區。不可避免時,應做化學分析和電蝕測量,並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不宜採用金屬外護套電纜。
⑤電纜路由不應與高壓輸電線路、電氣化鐵道長距離平行接近,不可避免時,應進行測量和計算,強電對通信電纜線路的危險影響和干擾影響不得超過相關標準的規定。計算公式及計算案例詳見第8章“通信線路工程設計的相關技術”的8.3節。
⑥擴建電纜時,應優先考慮在不同街道上擴增新的路由,使網路系統逐漸完備,以提高線路的靈活性與安全性。

電纜線路安裝工程設計

電纜線路安裝工程設計的基本原則

①設計選用的電纜,應符合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
②用戶電纜設計應首選全塑電纜,全塑電纜具有絕緣好、重量輕、防腐蝕、施工方便、維護工作量少等優點。
③工程設計中採用的電纜品種型號不宜過多。
④結合原有電纜網的條件及本地區實際情況,新設電纜線路應全部選用全塑電纜,地下管道電纜宜選用充氣型,埋式和配線管道電纜可選用填充型。
⑤架空電纜不宜超過400對。容量在400對及以上的大對數電纜和性質特別重要或有特殊要求的電纜應採用地下敷設方式。自承式電纜是一種新型結構的塑膠電纜,具有敷設方便、吊線耐蝕、建設費用及維護費用較低等優點。在市話線路上逐漸採用,尤其在電纜不遞減或遞減緩慢、桿路較直的地區或在有害氣體的地區,選用自承式架空電纜可以防止吊線腐蝕,提高施工效率,減少維護量,能充分發揮自承式電纜的優點,所以應優先選用,在電纜遞減快、桿路轉彎多並且角深大的地區採用自承式電纜應慎重,不要因為變換電纜程式或線路轉彎而使吊線接續、終結增加過多。
⑥地下敷設方式可採用管道式。管道式電纜應採用塑膠外護套電纜,當在較長時期僅需一條容量在400對及以下的電纜,在不具備建築管道條件時,可採用埋式。但在高級路面下,不宜採用埋式,有些地段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採用暗渠或加管保護的敷設方式。
⑦管道式電纜建設,在一個管孔中宜穿放一條電纜。一個管孔內穿幾條電纜或光纜時,宜在選用的管孔內先穿幾根小孔徑的塑膠子管,然後再在塑膠子管內穿放電纜或光纜。
⑧配線電纜可視工程具體情況採用街坊配線、沿街配線或室內配線方式。有條件的地方應納入城市的小區建設和城市建設規劃。配線電纜宜採用管道敷設方式,使城市通信線路建設逐步埋入地下或隱蔽。
⑨埋式電纜的埋深應≥0.8m。埋式電纜上方應加覆蓋物保護,並設標誌。埋式電纜穿越鐵路軌道、溝渠、公路時,應設於保護管內。交越處的埋式電纜穿放在保護管內時,應執行GB50373-2006《管道與通道工程設計規範》。

架空電纜線路設計

①架空電纜線路桿路的桿間距離,應根據用戶下線需要、地形情況、線路負荷、氣象條件以及發展改建要求等因素確定。一般情況下,市區桿距可為35~40m,郊區桿距可為45~50m。
②架空電纜線路負荷區劃分應以平均10年出現一次纜線上最大冰凌厚度、風速和最低氣溫等氣象條件為根據。
③計算鋼絞線及電桿強度時,採用的安全係數(對應於材料的強度極限值)應符合下列規定。
a.當鋼絞線用作普通吊線及雙吊線中的正吊線時,安全係數不得小於3,當鋼絞線用作雙吊線中的輔助吊線時,安全係數不得小於2。
b.架空電纜線路,各種程式的拉線安全係數不得小於3。
c.鋼筋混凝土電桿的安全係數不得小於2。
d.經過注油防腐的木桿,當用於普通桿距時,其安全係數不得小於2.2,在長桿檔中使用的安全係數不得小於2.5。
④新設桿路應採用鋼筋混凝土電桿,桿路應設在較為定型的道路一側,以減少立桿後的變動遷移。
⑤架空電纜桿間距離在輕負荷區超過60m,中負荷區超過55m,重負荷區超過50m時,應採用長桿檔的建築方式,即桿檔的兩電桿應設頂頭拉線或加固桿頭。
⑥桿路上架掛的電纜吊線不宜超過兩條,在保證安全係數前提下,可適當增加,一條吊線上宜掛設一條電纜,如距離很短,電纜對數小,可允許一條吊線上掛設兩條電纜。
普通桿距架空電纜吊線規格。
⑦自承式全塑電纜鋼絞線的終端和接續緊固鐵件,其破壞強度應不低於鋼絞線強度的110%。
⑧架空電纜線路的拉線,應按下列規定選用:
a.線路偏轉角小於30°時,拉線與電纜吊線的規格相同。
b.線路偏轉角在30°~60°時,拉線採用比電纜吊線規格大一級的鋼絞線。
c.線路偏轉角大於60°時,應設頂頭拉線。
d.架空電纜長桿檔應設頂頭拉線。
e.頂頭拉線採用比電纜吊線的規格大一級的鋼絞線。
f.城市道路上的拉線應裝設醒目的拉線保護管。
⑨凡裝設30對及以上的分線箱或架空交接箱的電桿,應裝設桿上工作站台。
⑩架空電纜線路不宜與電力線路合桿架設,在不可避免時,允許和10kV以下的電力線路合桿架設,但必須採取相應的技術防護措施,並與有關方面簽訂協定。通信電纜與電力線同桿架設時,為了消除電力線的靜電感應電位而引起的危險和干擾影響,採用每隔200m左右,電纜及吊線做一次接地,接地電阻按不大於10W考慮。另外,為了防止電力線搭到電纜上危及人身和設備安全,電纜入局端應採用帶保全器的配線架,在用戶端用保全器的分線箱或加裝話機保全器。為了縮小遭受電力線危害影響的範圍,除了每隔一定距離裝設地線外,還應採取每1000m左右,將吊線做一次絕緣處理,即將吊線用拉線絕緣子絕緣。與10kV電力線合桿時,電力線與通信電纜間淨距不應小於2.5m,且電信電纜應架設在電力線路的下部。
架空線路設備應根據有關的技術規定進行可靠的保護,以免遭受雷擊、高電壓和強電流的電氣危害以及機械損傷。
架空線路與其他設施接近或交越時,其間隔距離應符合下述規定。
a.桿路與其他設施的最小水平淨距,應符合規定。
b.架空電纜在各種情況下架設的高度,應不低於規定。
c.架空電纜交越其他電氣設施的最小垂直淨距,應不小於規定。
城市內架空線路的位置應有統一的走向(電信桿的位置在街道的哪一側,原郵電部編制的“市內電話線路維護手冊”中提出:一般市區在習慣上規定為電信桿路設在街道的西側和南側,而電力線路則設在東側和北側),以減少和電力架空線路的交越。新線路網的建設應按照城市規劃統一規定的管線走向位置或與城市建設部門和電業部門洽定的走向設定。改建原有線路網時,可結合具體情況合理調整,使走向逐步統一。

交接配線

交接區是用戶電纜線路網的基礎。交接區形成後,相應形成一個小的線路網中心,在以後的發展中應採取措施維持交接區的穩定,避免交接箱位置變動或區域變動引起線路網中心改變,增加大量布纜改線的工程量,增加工程投資。劃定的交接區要保持相對穩定,交接區的劃分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應按照自然地理條件,結合用戶密度與最佳容量,原有線路設備的合理利用等因素綜合考慮,將就近的用戶劃在一個交接區里。交接區的最佳容量要根據用戶密度、交接區至電話交換端局的距離、主幹電纜、配線電纜和交接箱的建設費用等因素確定。
②交接區的邊界應以河流、湖泊、鐵道、幹線公路、城區主要街道、公園、高壓走廊及其他妨礙線路穿行的大型障礙物為界,交接區的地理界線力求整齊。
③城市統建住宅小區的交接區,應結合區間道路、綠地、小區邊界劃分,視用戶密度可以一個小區劃一個交接區,也可幾個小區合成一個交接區,或一個小區劃為多個交接區。
④舊市區的交接區應根據用戶的發展,結合原有配線區和配線電纜的分布和路由走向劃分。
⑤對於已建成的街區,交接區應以滿足遠期需要劃分,對於未建成的街區或待發展地區的交接區的劃分應遠近期結合。
進入交接箱內的主幹電纜、配線電纜的用戶預測階段和滿足年限,均應以電纜開始運營時作為計算起點,近期為5年,中期為10年,遠期為15~20年。交接區容量的確定應符合以下要求:
①交接區的容量應按最終進入交接箱(間)的主幹電纜所服務的範圍確定,一般主幹電纜對數分為400對、600對、800對、1000對、1200對等幾檔。
②根據近期預測,引入主幹電纜在100對以上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可單獨設立交接區。
③交接區容量的確定要因地制宜,不得拼湊用戶數,以保持交接區的相對穩定。
交接箱的容量應結合中、遠期進入交接箱的電纜總對數(包括主幹電纜、配線電纜、箱間聯絡電纜等),參照交接箱容量系列確定。
在新建小區或用戶密度大的高層建築或建築群應設定交接間。交接間的容量可根據交接區終期所需要的電纜總對數,結合房屋、管道等條件確定。
交接設備的安裝方式應根據線路狀況和環境條件選定。
①具備下列條件時可設落地式交接箱:
a.進入交接箱主幹電纜在600對,交接箱容量在1200對以上;
b.地理條件安全平整、環境相對穩定;
c.有建手孔和交接箱基座的條件並能與人孔溝通;
d.接入交接箱的主幹電纜和配線電纜為管道式或埋式。
②具備下列條件時可設架空式交接箱:
a.接入交接箱的配線電纜為架空方式;
b.郊區、工礦區等建築物稀少的地區;
c.不具備安裝落地式交接箱的條件。
③交接設備可安裝在建築物內。
隨著交接配線的推廣使用,城市中落地式交接箱數量增加,若不處理好落地式交接箱防潮問題,帶來的後果是嚴重的。有的地方交接箱底座與人(手)孔間建成通道式,交接箱與人(手)孔無法隔開,大量潮氣進入交接箱內,造成芯線絕緣不良,影響通信質量。因此,室外落地式交接箱應採用混凝土底座,底座與人(手)孔間應採用管道連通,不得砌成通道式。底座與管道、箱體間應有密封防潮措施,工程中應要求凡未占用的管孔及底座,箱底的所有縫隙均應封堵,使潮氣不得進入交接箱。
600對及600對以上的交接箱,架空安裝時應安裝在H桿上或建築物的外牆上。
交接箱(間)必須設定地線,交接箱(間)地線的接地電阻應不得大於10W。
交接箱的最佳位置,是指在交接區內,交接箱設定在總的電纜芯線對千米耗銅最少,基本建設費用最少的地點。交接箱的設定往往還受城市規劃、環境、地勢、地形等條件的制約,交接箱位置的選定應符合以下要求:
①交接箱的最佳位置宜設在交接區內線路網中心略偏通信局的一側。
②符合城市規劃,不妨礙交通並不影響市容觀瞻的地方。
③靠近人(手)孔便於出入線的地方或利舊電纜的匯集點上。
④安全、通風、隱蔽、便於施工維護、不易受到外界損傷及自然災害的地方。
⑤下列場所不得設定交接箱:
a.高壓走廊和電磁干擾嚴重的地方;
b.高溫、腐蝕嚴重、易燃易爆工廠、倉庫附近及其他嚴重影響交接箱安全的地方。
c.易於淹沒的窪地及其他不適宜安裝交接箱的地方。
交接箱位置設定在公共用地的範圍內時,應有主管部門的批准檔案,交接箱設定在用戶院內或建築物內時應得到該單位的同意。
落地式交接箱直接上列的電纜應加做氣塞。架空交接箱直接上列的電纜中,凡採用充氣維護方式的應做氣塞。
交接箱內的主幹電纜與配線電纜應先使用相同的線序,配線電纜的編號應按交接箱的列號,配線方向統一編排。
交接箱編號應與出局主幹電纜編號相對應或與本地線路資源管理系統統一。

小區配線

小區與住宅小區配線電纜指地下電纜在小區內出土後,沿小區內建築物牆壁裝設配線電纜及分線設備,而不採用沿街立桿的方法,或者由沿街的架空電纜引入小區,然後再沿小區內建築物牆壁裝設配線電纜及分線設備,採用小區配線後,能使小區布置整齊美觀。
採用小區配線的主要對象:一是原有街道建築物比較整齊的小區;二是多層建築的住宅區;三是新建住宅小區。小區配線的要求如下:
①小區配線應根據小區或小區的範圍、用戶分布密度,設立一個或多個交接區。配線電纜宜按用戶需求及發展考慮,進入住宅樓內的配線電纜可按單元戶數或需要配線。
②小區配線電纜的建築方式宜採用配線管道敷設方式,局部也可採用沿牆架設、立桿架設和埋式敷設等方式。沿牆架設建築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用電纜卡鉤將電纜釘在牆上;另一種是用鋼絞線及掛鈎掛設。一般路由平直的應採用鋼絞線的建築方式,如路由曲折或路由雖然平直但距離較短的,可採用電纜卡鉤的建築方式。
③採用牆壁敷設方式時,其路由選擇應滿足下列要求。
a.沿建築物敷設應橫平豎直不影響房屋建築美觀。路由選擇不應妨礙建築物的門窗啟閉,電纜接頭的位置不應選在門窗部位。
b.安裝電纜位置的高度應儘量一致,住宅樓與辦公樓以2.5~3.5m為宜,廠房、車間外牆以3.5~5.5m為宜。
c.應避開高壓、高溫、潮濕、易腐蝕和有強烈振動的地區,如無法避免,應採取保護措施。
d.應避免選擇在影響住戶日常生活或生產使用的地方。
e.應避免選擇在陳舊的、非永久性的、需經常修理的牆壁。
f.牆壁電纜應儘量避免與電力線、避雷線、暖氣管、鍋爐及油機的排氣管等容易使電纜受損害的管線設備交叉與接近。
④配線電纜採用架空方式敷設可參照本章第3節中的架空電纜線路設計的相關內容。

過河電纜線路

①電纜線路在通過河流時,宜採用橋上敷設方式,如橋樑振動較大,電纜應採取防振措施,較小的河流可採用架空跨越或微控定向鑽孔方式敷設。
②當在橋上敷設電纜有困難,線路需迂迴繞道時,可在技術經濟合理條件下採用水底電纜。對於下述情況均應採用鋼絲鎧裝電纜:
a.通航的主要航運河流;
b.河床寬大於150m的平原河流,流速很小無沖刷現象;
c.河床寬小於150m,流速較大(3m/s以上)。
③選擇水底電纜的過河位置,應符合下述規定:
a.應選擇在河道順直、流速不大、河面較窄、河床穩定平緩、兩岸坡度較小的地方;
b.敷設水底電纜的位置與錨區、港口、碼頭、渡口、船閘、避風處、水上作業區和重要橋樑的距離不宜小於300m。
④不宜在下列地點敷設水底電纜:
a.河道的彎曲或兩條河流的匯合處;
b.河岸陡峭,常遭猛烈沖刷易塌方的地方;
c.險工地段;
d.冰凌易堵塞為害的地方;
e.有腐蝕性污水排泄的水域;
f.險灘、沙洲附近;
g.水道經常變動的地方;
h.有拓寬或疏浚計畫的地方;
i.石質卵石河床施工困難的地段。
⑤水底電纜的埋深,應根據河流的水深、通航、河床土質等具體情況分別確定。關於水底電纜的埋深,主要考慮到電纜的安全做了一般規定。當航道主管部門對埋深有要求,如限於現行施工法達到要求深度有困難時,應與航道主管部門協商。
河床有水部分的埋深應符合下列要求:
a.水深大於8m(指枯水季節的深度)的區域,可將電纜直接放在河底不加掩埋;
b.水深小於8m(指枯水季節的深度)的區域掩埋,電纜埋入河底的深度不應小於0.5~1.0m(視河床土質);
c.有疏浚計畫的區域敷設水底電纜時,應將電纜埋設在計畫深度以下,如有困難時,可暫按一般埋深,但需將電纜作適當預留。
岸灘部分的埋深應符合下列要求:
a.地質較好且穩定的地段,電纜埋深應不小於1.0m;
b.岸灘易受沖刷或土質鬆散不穩定的地段,應適當增加埋設深度。
⑥靠近水域的岸灘部分,如易受沖刷、塌方、拋石擴坡等危害時,可選用下列保護措施:
a.增加埋設深度。
b.覆蓋水泥板。
c.採用關節形套管。
⑦電纜通過河堤時,應保證電纜和河堤的安全。
電纜在穿越土堤時,宜採用爬堤埋式敷設,電纜在堤坡和堤頂的埋深,河堤的復原和加固等措施應與河堤主管單位協商確定。
⑧水底電纜的終端固定方式,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採用下列措施:
a.對於一般河流,水陸電纜的連線點,應選擇在地勢較高和地質穩定的地點,在水底電纜的終端處,應設定1~2個“S”彎,作為錨固和預留措施。
b.對於較大河流、岸灘易受沖刷、土質不穩定的地段,在水底電纜的終端處,除設定“S”彎外,還應將水底電纜錨固在固定樁上。
⑨水底電纜的充氣維護方式,當電纜在水中所受的壓力大於充氣維護氣壓時,充氣維護失去作用。當水深為10m時相當於一個大氣壓,由此需提高電纜的充氣氣壓,就需單獨設定水底電纜充氣段,並要採用耐高壓的深水電纜。當河流的常年水深小於5m時,水底電纜可不單獨設定充氣段,水底電纜的氣壓維護標準與陸地電纜相同。
當河流的常年水深大於5m小於10m時,水底電纜的氣壓維護標準應根據水深情況和使用的水底電纜規格程式確定,可單獨設定充氣維護段。
⑩凡敷設有水底電纜的通航河流,應劃定禁止拋錨區域,並在河岸上設定標誌牌。禁止拋錨區域範圍的劃定和標誌牌的設定方式應與航務主管單位協商確定。標誌牌的設定宜符合下列規定:
a.水面寬度小於50m的河流,在禁止拋錨區域的河道一側的上下游堤岸上,各設定一塊標誌牌。
b.水面較寬的河流,在禁止拋錨區域的河道兩岸的上下游堤岸上均應設定標誌牌。
c.岸灘較長或主航道偏向河岸一側時,需在近航道側增設標誌牌。
d.有夜航的河流,在標誌牌上應安裝燈光設備。
禁止拋錨標誌牌,應在電纜敷設之間先期設定完善。在以往工程中,曾多次發生於電纜敷設後,因禁止拋錨標誌牌未能及時設定,致使發生船隻拋錨錨勾電纜,危及電纜的事故。
有夜航的河道,標誌牌上的燈光設備,在有市電電源的地方可用白熾燈,要求燈光顯示醒目,便於認識。
對主要河流,如長江、河面較寬並晝夜船隻航運頻繁的河道,為保證電纜安全,加強監視維護,可設定水線巡房。

進局電纜

①電纜進局應從不同的方向引入,對於大型局(萬門局以上)應至少有兩個進局方向,進局電纜應採用大容量電纜。
②新建大型通信局(站)總配線架應採用大容量的總配線架,其每直列容量800~1200回線。
③成端電纜必須採用非延燃型電纜。
④每直列成端電纜不宜超過兩條。

電纜接續

電纜芯線接續應保證在電纜使用年限內和正常工作條件下,保持接頭電阻穩定接續牢固,接線子的型號和技術指標參照YD334-1987《市內通信電纜接線子》的規定,其接續方式的選擇應符合以下要求;
①應根據電纜結構、電纜容量、敷設方式、接續質量和效率、接續器材、價格等綜合考慮,擇優選用。
②電纜芯線接續採用接線模組或接線子卡接方式,接線子的規格應能滿足芯線接續形式的要求。
③全色譜電纜的線序由小而大是由內向外依次順編,即電纜的內層為小線序,外層為大線序。配線線序採取由大到小,由遠而近依次配出。如果還有使用鉛包紙隔電纜的,應注重:鉛包紙隔電纜線序由小而大,由外而內依次順編。配線線序由小到大,由近而遠依次配出。兩種電纜線序編排和配線線序分配不同,當前兩種電纜在用戶線路網中並存,線序編排和分配方法,允許同時並存,但是在一個配線區內應採用一種線序分配規律,全塑電纜與鉛包紙隔電纜相接時,應服從全塑全色譜電纜的線序分配規律。
④填充型全塑電纜的接續應採用有填充物的接續器材。

用戶電纜線路防護

儘管全塑電纜的耐腐蝕性較好,但市內通信電纜線路的路由應儘量避免選擇在可能引起腐蝕電纜的地段(如污水溝、化糞池等)。
強電線路與市內通信線路接近時,對於強電線路在瞬時故障狀態下,主要考慮與通信線路所連線的設備產生危險影響;強電線路在正常運行狀態下,主要考慮與通信線路的干擾影響和對通信線路維護人員產生的安全影響。市內通信線路遭受強電線路(含電氣化鐵道供電網)電磁耦合影響的規定如下:
①危險影響指標(指雜音計縱向電動勢):
a.當強電線路在正常運行時,市內通信線路遭受電磁耦合影響值不得大於人身安全電壓60V的規定。
b.當強電線路發生單相對地短路時,市內通信線路遭受的電磁感性耦合及阻性耦合(地電位升)的疊加值(平方根值)不應大於300V(考慮到用戶端耐壓為300V)。
②干擾影響指標(指雜音計縱向電動勢):當強電線路在正常運行時,市內通信線路遭受電磁耦合影響值不大於1mV(在話機端上測量)。
市內通信電纜金屬禁止層線上路兩端必須接地,架空線路的電纜金屬禁止層及吊線均做接地措施,接地點可在引上桿、終端桿或其附近。市內通信電纜進入交接箱時,與交接箱共用一條地線,接地電阻應滿足交接箱接地電阻的要求。
用戶電纜線路傳輸設計應滿足本地電話傳輸線路網的建設費用最少,調度靈活,擴建方便,技術先進。
傳輸設計應符合YDN088-1998《自動交換電話(數字)網技術體制》中有關電話傳輸質量標準及信號電阻限值的要求。用戶電纜線路傳輸設計,要考慮兩個基本問題。
①用戶電纜環路電阻不得超過交換機信號系統所要求的限值,這個數值決定於設計採用的交換機程式。
②用戶電纜線路傳輸損耗不得超過某個確定的數值,它取決於用戶電路的參考當量限值。用戶電話包括話機、用戶線路及交換機的饋電橋路。
傳輸設計應包括下列內容:
①應在滿足傳輸質量標準、信號限值的基礎上,按照最佳技術經濟的原則,確定傳輸設備(包括電纜和終端)的形式和種類。
②在用戶電纜線路上,採取有效的技術措施,以符合傳輸質量標準及信號電阻限值的要求。
①用戶電纜線路由傳送端和接收端兩部分組成,分別指從用戶話機的送話器經用戶線至所連交換局(端局)的交換點(包括饋電橋)和從受話用戶所在交換局的交換點(包括饋電橋)經用戶線至用戶話機的受話器為止。
交換局至用戶之間的傳輸損耗應符合要求:
②用戶電纜線路的傳輸損耗大於7.0dB時,則應採取其他技術措施予以解決。
③對於少數邊遠地區的用戶電纜線路,當採用其他技術措施將引起投資過大時,其傳輸損耗可允許超出限值,但其超過值不得大於2.0dB,且在一個用戶電纜線路網中,此類用戶數不得超過用戶總數的10%。
用戶電纜線路環路電阻一般不大於1800W(包括話機電阻),特別情況下允許到3000W,饋電電流應不小於18mA。
由於熱雜音和線對間串音在用戶線上引起的雜音,在話機端測量應不超過100pw(≈70dBmp)。
同一配線點的兩對用戶線之間,對於800Hz的串音衰減應不小於70dB。
用戶電纜的線徑必須同時滿足傳輸損耗分配和交換設備的用戶環路電阻限值兩個因素。用戶電纜的線徑品種應簡化和統一,基本線徑為0.4mm,特殊情況下可使用0.6mm線徑。
①對於超過傳輸標準的用戶,可採用光纜傳輸技術。
②不同距離下使用0.4mm線徑電纜以及0.4mm和0.6mm線徑的電纜組合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