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筆製作技藝

宣筆製作技藝

宣筆製作技藝,安徽省宣城市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宣筆製作歷史悠久。源於秦代,盛於唐宋,宋末元初,戰亂頻繁,宣筆技藝逐漸式微。明清時期,再度興盛。

2008年6月7日,宣筆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3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宣筆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遺產編號:Ⅷ-130
  • 申報地區:安徽省宣城市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特點,種類,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宣筆的淵源最早起自秦代,唐代韓愈在《毛穎傳》中記載,蒙恬將軍“南伐楚,次中山”,並用中山兔毛制毛筆,其中所提到的中山,便是當代宣州地區。
宣筆製作傳至漢代,製作技藝得到進一步改進,筆身裝飾十分考究。魏晉時期,宣筆製作基本傳承了漢制風格。唐代是宣筆發展的鼎盛時期,宣州也成為全國的制筆中心,並於唐天寶年間將宣筆作為貢品獻奉朝廷。朝廷做了“歲貢青毫六兩,紫毫二兩”的規定。因這種筆主要在宣城集散,故得名為“宣筆”。
宋代,宣筆製作技藝日臻完善,名工輩出,聲譽日隆。特別是宣州制筆世家諸葛氏所創製的“無心散卓筆”,被書法家梅聖俞稱為“筆工諸葛高,海內稱第一”,“軟硬適人手,百管不差一”,成為中國宣筆史上的一支勁秀。宋末元初,由於朝廷偏安,戰亂頻繁,迫使宣筆技工們為謀求生計而不得不四處流散,改謀他業,導致宣筆技藝失去根基。
清嘉慶、道光年間有鳳振堂筆莊、陳廣良筆墨坊、吳志福筆店等制筆作坊。相傳包世臣著《安吳四種》,就是使用吳志福製作的紫毫小楷毛筆。清末,揚州人朱丙生從銅陵學得宣筆製作技藝,回鄉後開毛筆店,傳張宗銘,再下傳張加元張祥芝、張蘇,均名揚一時。

工藝特徵

特點

宣筆柔韌相宜,筆勻基固,書寫流暢,收發自如,既能蓄墨又不肥滯。長鋒軟毫質軟豐腴而不肥厚,轉鋒靈活,能收能放,剛柔相濟;紫毫則鋒利挺勁且不失柔轉,既易著力又便掌握;狼毫筆發墨均勻流暢,硬中破軟,筆道挺勁;兼毫筆更是宜書宜畫,軟硬兼宜。
“尖、齊、圓、健”也被稱為毛筆“四德”,尖是指筆鋒要尖如錐狀,功用為利於書寫鉤、捺等筆畫;齊是指筆毛鋪開後,鋒毛平齊,功用為利於吐墨均勻;圓是指筆根為圓柱體,圓潤飽滿,覆蓋之毛均勻,功用為書寫時流利而不開叉;健是指筆鋒在書寫繪畫時有彈性,能顯現筆力。

種類

軟毫即選用彈性弱、硬度低的柔性毛,如羊毫、雞毫、胎毛等製成。其筆質柔軟,攝墨量大,使用時婉轉、圓潤、靈活、鋒毫便於鋪開,筆畫豐滿。根據用途有楂筆、斗筆、提筆、聯筆、屏筆,大楷、中楷、小楷、精工等品種。
硬毫即選用硬度和彈性較強的剛性毛製成的筆。其鋒毫剛硬,彈性較足,下按不易癱彎,起提又易復挺,落紙鋒芒顯露,枯濕燥潤變化分明,點畫瘦勁、銳利、峻峭,結體之勢格外精神跳躍。一般適宜於小楷和草書,牽絲線條粗細勻稱。硬毫因用材不同,有“紫毫”、“狼毫”和“鼠須”等品種。
兼毫是相對純毫而言(軟毫、硬毫)。兼毫是用羊毛和兔毛或羊毛與狼毫兩種毛配置而成,又稱“二毫筆”,是介於軟、硬兩毫之間的中性筆,其軟硬適中,剛柔相濟。有偏硬、偏軟幾個類別。偏硬有“九紫一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偏軟有“三紫七羊”、“二紫八羊”等。

工藝流程

宣筆製作需經過選料、水盆、制桿、裝套、修筆、鑲嵌、刻字、檢驗包裝等八大工序一百多個環節,技藝極為複雜。
宣筆製作材料主要分兩個部分:一為筆桿,普通的有木桿和竹管,較高級的有玉管、瓷管、雕漆管等,另有奢華者在筆管上雕鏤象徵吉祥的圖案;另一材料為筆頭,主要有紫毫、狼毫、羊毫、鼠須、雞毛、鵝毛等獸毛禽羽,其中又以紫毫為精。但各種毫性能不同,紫毫偏硬,狼毫次之,羊毫較軟,適合於不同的字型和畫風。
選料:筆料工要熟知毛料及各種毛的不同品質,並能鑑別其毛質、性能和用途。根據收購來的山羊毛、山兔毛、黃狼尾毛、石獾毛以及筆桿、牛角等主要材料進行分類,按長短、粗細、色澤、有鋒無鋒等區別整理歸類,防止混雜,以備取捨選用。
水盆:又叫水作工。因為這道工序是在水中完成而得名,是宣筆製作過程中最為複雜而關鍵的步驟。水作工一手捏著角梳,一手攥著脫脂過的毛反覆梳洗整理排列、組合、分類,將各種制筆毛料做成刀片狀的刀頭毛,再根據需求不同將其進行配置。然後縷析分毫,把斷頭的、無鋒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圓的毛剔除出來,再進行圓筆、蓋筆、曬筆頭等。最後要將千毛萬毫的筆頭綑紮黏合在一起,謂之扎筆。這道工序對筆的使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須做到筆的頭底平整,線箍深淺適當。
制桿:主要是挑選合格的筆桿原料,按規格分清顏色,粗細一致,外表圓直,其直徑、桿長、橢圓度.彎曲度均要達到一定的技術指標。剔除有乾裂、蟲蛀、皮色蒼老、粗細不勻的劣質筆桿,以確保筆桿配備的質地要求。主要工序有下料、車管、接管、接掛頭等。
裝套:制好的筆頭和筆桿需要裝套,裝套工按照一定的規格、型號將紮好的筆頭和精選的筆桿仔細裝套起來。
修筆:又稱擇筆,也是宣筆製作過程中的一道關鍵工序,要求十分精細複雜,一般要經過焊毛整理、蘸膠水、修整成型及日光曬毛等工序,擇筆工在操作時必須屏氣凝神、心平氣和,方能擇好。
鑲嵌:為了使筆桿造型具有美觀典雅、富麗華貴的氣勢,還可以進行鑲嵌,即將以湘妃竹、風眼竹、羅漢竹、象牙、紅木、檀木等貴重材料製成的筆桿,用牛角等進行鑲嵌裝飾,主要分為銼、鋸鑲、刨等工序。
刻字:是宣筆生產中功夫極深的一道工序,需要極好的文學修養和刀工技藝,還要熟練掌握不同書體。刻字工依照不同產品規格造型的需要,在圓筆桿上刻上各種書體的筆名及廠牌號,要做到字型排列均勻、大小一致、字間有序,達到不拼刀、不偏刀、不脫體、劃頭平整等多種要求。
檢驗包裝:就是將成型的宣筆,按照一定的質量指標進行出廠前的逐一檢查驗收,以確保每支宣筆均能達到“尖、齊、圓、健”的標準。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文房四寶之一的宣筆,筆毫軟硬適宜,書寫流利,不僅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製作考究,具有一定的工藝價值。
歷史價值
宣筆生產最早出現在秦代,確立了“以竹為管,以毫為料”的傳統製作技藝。後經唐宋諸葛氏、陳氏家族世代相傳,舉族為業,使宣筆技藝得到進一步改進和創新。作為一種歷史文化載承主體,在其發明傳世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長河之中,為中華文明的傳播和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眾多的歷史珍貴資料和歷代書畫藝術佳作得益於書寫工具而傳承於世,其功永載史冊。
文化藝術
宣筆作為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價值。一支高檔宣筆能集實用性、藝術性、觀賞性和收藏性於一體。價貴如金、世人難求。雖然現代書寫工具很多,但毛筆的書寫功能效果是永遠無法用現代書寫手段所替代的。
工藝製作
宣筆生產工藝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無數次筆工制匠們的不斷創造實踐而形成了一套較為完體的制筆操作規程,分為九大工序一百多道操作過程,且每道工序均有詳細的技術標準和製作要求。這是宣筆傳承的寶貴財富,是幾千年來宣筆工匠們的智慧結晶和勞動成果,具有一定的科學技術價值和豐富高超的傳統手工創作價值。
經濟實用
宣筆作為傳統工藝美術產品,在地方經濟建設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農民致富、弘揚文化、傳承技藝、豐富市場的重要支柱產業。

傳承人物

張文年,男,漢族,1968年2月生,安徽省宣城市人。2012年12月,張文年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宣城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將宣筆製作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2013年10月8日,中國宣筆文化園在涇縣黃村鎮舉行開工奠基儀式。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5年10月09日,涇縣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展,宣筆製作技藝得到展示。
2015年9月23日至29日,由省文化廳主辦,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協辦的“巧手慧心——安徽省傳統手工技藝展”在台灣宜蘭縣舉辦,宣筆製作技藝得到展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