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清導濁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溫病條辨》卷三。具有宣洩濕濁,通利二便之功效。主治濕溫久羈,三焦瀰漫,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臨床常用於治療鼓脹、水腫、B型肝炎、尿毒症辨證屬於濕熱穢濁鬱閉大腸,瀰漫三焦者。
基本介紹
- 名稱:宣清導濁湯
-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 組成:豬苓、茯苓、寒水石、晚蠶沙、皂莢子
- 功用:宣洩濕濁,通利二便
- 主治:濕溫久羈,三焦瀰漫,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
- 趣味記憶:宣清導濁皂子良,二苓寒水蠶矢匡;濕濁瀰漫機竅阻,二便閉塞此堪嘗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宣清導濁皂子良,二苓寒水蠶矢匡;濕濁瀰漫機竅阻,二便閉塞此堪嘗。
組成
豬苓五錢,茯苓五錢,寒水石六錢,晚蠶沙四錢,皂莢子(去皮)三錢。
用法用量
水五杯,煮成兩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為度。
功用
宣洩濕濁,通利二便。
主治
濕溫久羈,三焦瀰漫,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
方義
濕溫病邪氣瀰漫三焦,鬱結於下,腸腑閉塞,以致少腹堅硬脹滿,大便不通;濁氣上蒸,蒙閉清竅,故見神志少清。此時治療,當宣導濁邪,通泄腑氣為主。方中豬苓、茯苓滲利濕濁,使濕邪從下分利;寒水石色白性寒,性能沉降,可以祛濕清熱;更用晚蠶沙化濁邪而升清氣;皂莢子既能宣開上竅以清神志,又能通利下竅,以通便秘。配合成方,共奏祛濕泄濁之功效。
配伍特點
全方既逐有形之濕,又化無形之氣,迨濁化氣暢則大便自通,吳鞠通有“合之前藥,俾鬱結之濕邪,由大便而一齊解散矣,二苓、寒石,化無形之氣;蠶沙、皂子,逐有形之濕也”。
運用
臨床常用於治療鼓脹、水腫、B型肝炎、尿毒症辨證屬於濕熱穢濁鬱閉大腸,瀰漫三焦者。
加減化裁
少腹脹滿拘急、不矢氣,系腸腑濕郁較甚,加杏仁、瓜蔞、檳榔;神識昏蒙較甚,合用蘇合香丸。如上焦見症明顯者可加黃芩、連翹、瓜蔞皮等;若濕熱蘊肺者,治宜清透肺經氣分之濕,酌加杏仁宣利肺氣,氣行則濕化;若濕熱困阻脾胃,可加白蔻仁、厚朴等行氣寬中;若寒熱往來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濕;下焦見症明顯,加薏苡仁、茯苓、車前子等。
使用注意
本方不宜久服或過量服用,尤其是氣虛陰虧和血虛病人。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生冷、油膩食物且不可同時服用滋補性藥物,以免滋膩留邪礙胃。
附方
名稱:宣清導濁湯
組成:豬苓、茯苓、寒水石、晚蠶砂、皂夾子
用法:水煎服
主治:濕滯大腸、大小便不通,小腹結滿、心煩口渴等
出處:《臨床辨證施治備要》
功用:導濁行滯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溫病條辨》:“濕溫久羈,三焦瀰漫,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宣清導濁湯主之。宣清導濁湯苦辛淡法,豬苓五錢,茯苓五錢,寒水石六錢,晚蠶沙四錢,皂莢子(去皮)三錢。去皮水五杯,煮成兩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