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平小吃

宣平小吃

處州(府治在今麗水市)十縣,除了現在麗水市的九縣市外,還有一個宣平縣,宣平縣於1958年撤縣,其屬地分別劃歸毗鄰的蓮都、松陽、武義、金華四縣(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宣平
  • 別名武義縣柳城鎮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蓮都、松陽、武義三縣(區)
  • 下轄地區:16個鄉鎮
  • 著名景點:牛頭山
  • 現況:於1958年撤消
宣平簡介,小吃介紹,宣平餛飩,宣平千層糕,宣平豆腐圓,共和餅,地圖信息,

宣平簡介

宣平縣位於浙江省武義縣,全縣以荷花蓮子著稱,盛產宣蓮(清嘉慶六年(1802年)列為朝廷貢品。)
宣平小吃
宣蓮

小吃介紹

宣平小吃繁複多樣

宣平餛飩

宣平餛飩是在柳城畲族鎮一帶特有的美味餛飩,柳城畲族鎮原為宣平縣所在地,後與武義縣合併,宣平餛飩製作上是非常講究,餛飩薄薄的皮都是是手工打制。餛飩皮打的很薄,餛飩的肉餡採用新鮮宣平當地的飼餵豬草的優質瘦肉,完全用手工剁制的土豬肉漿,而不是用機械絞肉機加工的,然後拌入一點芝麻粉。宣平餛飩的肉餡很飽滿,白里透著紅。樣子好,味道更好。
煮宣平餛飩的方法很獨特,在把水煮開以後,馬上放入包好的餛飩,過幾秒鐘就馬上撈起裝進碗裡,你不用擔心餛飩可能會沒有熟透。也因為餛飩皮很薄餡也嫩,燙一下就熟了,還保持著獨特的口味。到武義牛頭山,經過宣平的時候,不妨去嘗一下地道的宣平餛飩,不管牙好牙不好都可以吃,而且還特別適合嬰兒寶寶吃。
對於餛飩的來歷,古時候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另有一種說法則來自道教,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宣平千層糕

千層糕製作精細,糕體鬆軟,層次豐富清晰,色彩繽紛,味道香甜可口,宜熱食。
以精粉,面肥、白糖、果脯豬板油鹼面、紹酒等為原料

宣平豆腐圓

豆腐是我國傳統菜餚的"國粹",它白玉無瑕,嫩軟潔淨,營養豐富,品種多樣,老少皆宜。因而受到不同地區,不同膚色的廣大消費者青睞。
古有"杜康造酒,懷南做豆腐"的傳說。杜康和懷南是同胞兄妹,懷南心地善良,很孝順母親。傳說老人愛吃黃豆,但一天天老了,牙齒落了,嚼不動黃豆了。懷南就把黃豆磨碎煮熟,老人很喜歡吃。孰料有一天,盛豆漿的碗沾有鹽滷,豆漿即時結成塊狀物。懷南先嘗看是否能吃,結果感到其味鮮美、柔軟滑嫩,於是便拿去孝敬母親,老人吃後讚不絕口。從此,制豆腐的方法在民間傳開,如今一些地區的豆腐業還敬祭懷南為祖師。
其實,傳說的"懷南"可能是"淮南"之誤。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劉安乃劉邦的孫子,他繼承淮南王位後(治所在今安徽壽縣),不理朝政,偏愛怪異之術,與其門客蘇非、李尚等合撰含道、儒、法、陰、陽五行之《淮南子》。他更醉心於道家煉丹,以求長生不老。一天,煉丹爐里黃豆與熟石膏作用,從爐里流出白白嫩嫩的塊狀物,他以為是煉就了"瓊漿玉液",嘗之,細嫩滑軟,味道鮮美,異常可口。從此他每日都煉製"瓊漿",此法從王府傳出民間終定型為今天的豆腐。
據營養專家研究:豆腐里含有極易被人體吸收的蛋白質,營養豐富,並且還有降血脂、軟化血管、保護心臟、美容、減肥的功能。傳說楊貴妃為了保持身體白白嫩嫩,在華清池裡除了浴溫泉外,每天都用加了珍珠粉末的豆腐抹面搓身,保持丁全身潔白凝脂。
豆腐的製品,吃法多種多樣,各地風味各有千秋。宜州較有名氣的是豆腐乾和水豆腐,而更為有名的是用水豆腐製作成的豆腐圓。五香豆腐乾是壓乾水豆腐的水分.得出2厘米厚6厘米長寬的小方塊,表皮塗上生抽、茶乾油及香料,放人鍋里蒸即成。隨後可煎炒也可以直接切成小片配以麻油、醬油、蔥、蒜、花生、芝麻涼拌吃。水豆腐吃法中宜州人最愛吃"雞扒豆腐"。其製法是將水豆腐黃悶攏爛加少許肉花煮熟,灑上佐料即可,此吃法豆腐細嫩滑柔,適合老年人吃。宜州自古流傳一個笑話:有位外地姑娘來宜州,家婆煮菜時叫她在旁學習,她都是驕傲的不屑一顧。一天,來了位老輩親戚,家婆母陪客人坐談,吩咐她去煮"雞扒豆腐",招待客人。吃飯時長輩們感到味道不對,很難吃,家婆母責問她怎么煮出這種難咽的"雞扒豆腐"。誰知,兒媳擺開雙手叫苦道:"怪誰呢?家裡沒有雞,我只好用鴨子來扒。"原來她用雙手抱鴨子,用鴨掌扒鍋里的水豆腐,鴨子的一雙掌也燙爛,自己的手也燙傷。這雖是笑話,但也從中說明了"雞扒豆腐"是宜州的傳統家庭佳肴。
宜州有名的豆腐圓,是過年過節絕不可少的佳肴,再窮苦的人家寧可少買魚肉,豆腐圓絕不可無,因為它有團圓的寓意。
宜州的豆腐圓又分"水豆腐圓"和"油炸豆腐圓"兩類。水豆腐圓的製作過程宜州人稱"釀"。先把豆腐劃碎,讓其濾乾大部分含水。用豬肉、豬油碴、木耳、香菇、酥花生米粉末、蔥花、雞蛋、澱粉、味素、糯飯拌合剁碎為餡心,然後抓少許豆腐在左掌心,攤平,放入餡心,再抓豆腐封頂,約雞蛋大小,雙掌搓成圓球後上下來回滾搓、翻動,至豆腐溶爛均勻包裹結實,置於吸水性強的白紙上。這是宜州家庭婦女的絕活,有的僅十多秒鐘便可"釀"成一個。吃法分油煎和清蒸兩種。油煎的表皮金黃,香酥爽口,便於攜帶;清蒸的如同饅頭的蒸法一樣,原汁原味,口感好,不膩喉。
油炸豆腐圓較為簡單,沒有"釀"的過程,從市場上買回現成的雞蛋大的油炸豆腐果,撕開一個小孔,把餡心灌滿塞緊,籠蒸也行,直接放鍋里煮也行,關鍵的是餡心不用糯飯而用糯米,因為煮熟後糯米膨脹使之結實、易夾。此豆腐圓的特點皮韌心甜,口感好,易保存。另一種是油炸酥皮豆腐圓,如同"釀"水豆腐圓一樣,只是在豆腐里加米粉面,最好是百合粉,"釀"好後放人油鍋里炸至外表金黃,餡心熟透即可。此製品的特點是表皮酥脆,鬆軟爽口,三天后依然酥脆,嗜酒者最為喜愛。
"你家有十畝田,不比我小菜園;不怕早上無米煮.夜飯我可以打酒釀豆腐圓。"這是宜州城東四排一帶流傳的古民謠。他們世代菜農,種植四季品種的蔬菜供應城裡市場。早上摘菜進城賣,吹糠見米,解決一家人生活所
需。小菜園是他們的"金庫"、"糧倉",飯桌上能夠有酒、有豆腐圓,就其樂無窮了。由此可見,小小的豆腐圓自古以來在宜州人心中的位置

共和餅

石浦村辛亥革命詹蒙烈士祠祭祖懷烈的特色清明粿“共和餅”,賦予了人們對共和民主幸福生活的追求。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武陽東路1號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