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州

宣威州

宣威州,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雍正五年(1727年)置,治今雲南省宣威縣。轄境相當今雲南省宣威縣。屬曲靖府。1913年降為宣威縣。宣威,是雲南人口最多的縣級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宣威州
  • 外文名:Sherwin state / Xuanwei state
  • 省份雲南省
  • 時間:1913年
  • 國家:中國
宣威簡介,地理位置,城市歷史,轄區範圍,氣候特點,文物勝跡,

宣威簡介

宣威州,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雍正五年(1727年)置,治今雲南省宣威縣。轄境相當今雲南省宣威縣。屬曲靖府。1913年降為宣威縣
宣威,是雲南人口最多的縣級市。 貴昆鐵路和326國道縱貫市境,是出省入滇的重要門戶。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是雲南旱糧、烤菸、商品豬、建材、能源、化工生產基地,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市之一。宣威火腿馳名中外,被譽為“雲腿之鄉”。

地理位置

位置面積 宣威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位於東經103°35′30″至104°40′50″、北緯25°53′30″至26°44′50″之間,東西最大跨距102千米,南北最大縱距91千米。東與貴州省盤縣接壤,南與富源縣、霑益區相連,西與會澤縣隔牛欄江相望,北至東北與貴州省威寧、水城縣山水相依,總面積6069.88平方千米,約占雲南省總面積的15.8%。市區距曲靖市政府駐地102千米,距省會昆明240千米。

城市歷史

建置沿革 宣威歷史悠久,早在新時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辛勤耕耘。秦以前屬古夜郎轄地。秦朝統一後,開通五尺道。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設存阝馬阝縣(今宣威)。東漢,並存阝馬阝縣入漢陽縣(今貴州威寧、水城)。蜀漢時復置存阝馬阝縣,改屬建寧郡(今曲靖)。唐代,大理國置磨彌殿部,其地域含今宣威、霑益、富源之境。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立雲南中書行省,建立路、府、州、縣,霑益州隸曲靖路,領交水(今霑益)、羅山(今富源)、石樑(今宣威東北部)三縣,州治石堡山西(後遷今宣威河東營)。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曲靖路為曲靖府,霑益州隸曲靖府,沿用彝族安姓土司世襲土知州,州治今宣威河東營,同時廢除州領三縣。同年,於土府腹地(今宣威城)設烏撒衛後三所,隸貴州都司。洪武十六年,築後三所土城,增設流官知州,僑居後三所內,開始土、流官合治。同時,設霑益(今宣威城)、倘塘、可渡三站,並交水、羅山、石樑三縣及越州歸霑益州管轄。後所軍屯鋪堡地面由烏撒衛管轄,隸四川布政使司,霑益州仍隸雲南曲靖府。明天啟二年(1622),烏撒土官安效良攻占霑益城,後三所守將棄城投交水。翠年,參將尹啟易報雲南撫按批准暫移州治於交水,土知州仍居河東營。清順治十六年(1659),經略洪承疇至滇,定移霑益州治於交水,本境稱舊州。清雍正四年(1726),雲貴總督鄂爾泰以土官叛服無常為由,參革霑益州土知州安於蕃,將安擒赴省城,請旨定罪。十月派人丈量土司所轄田畝。五年七月,取原宣威關之名設宣威州,裁原土司安於蕃所轄各營火地面自高坡頂以上屬霑益,以下屬宣威。宣威州之名沿至民國元年(1912)。民國2年裁州設縣,改宣威州為宣威縣,隸屬雲南省第二區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為宣威縣,隸曲靖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4年6月30日,經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准,改宣威縣為榕峰縣。1959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恢復宣威縣名。1994年2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威縣,改設宣威市(縣級市)。

轄區範圍

行政區劃 2005年,宣威市轄4個街道、14個鎮、8個鄉、24個社區(居委會)、331個村委會,25個社區,即宛水街道、西寧街道、雙龍街道、虹橋街道、來賓鎮、倘塘鎮、田壩鎮、板橋鎮、羊場鎮、格宜鎮、龍場鎮、海岱鎮、落水鎮、務德鎮、龍潭鎮、寶山鎮、東山鎮、熱水鎮、得綠鄉、普立鄉、西澤鄉、楊柳鄉、雙河鄉、樂豐鄉、文興鄉、阿都鄉。全市總戶數322.2376萬戶,總人口141.12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7.578萬人、非農業人口13.551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9.0165萬人,其中彝族6.4055萬人、回族1.8508萬人、苗族0.3756萬人、壯族1663人、白族612人;男74.5956萬人,女66.533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8.20‰,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24人。
自然概貌 宣威地處雲南高原東北部,為雲南高原向貴州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點為東山主峰滑石板,海拔2 868米,最低點清水河與木冬河交匯處的臘龍岔河,海拔920米,相對高差1 948米。橫亘市境的山脈屬烏蒙山系,分兩支穿境而過。西部和中北部為烏蒙山的中列山系,呈東北—西南走向。嶺脊海拔一般在2 300-2 400米。除黎山少數地段相對高差較大外,多數地段具有較齊的山峰線和較平緩的山頂面,屬地形坡度小(15~25度),相對高差不大(200~300米)的淺切割山地。這一嶺脊構成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地分水嶺。東部為烏蒙山東列山系,海拔一般在2 500米以上,最高峰2 868米,嶺脊高程變化稍大,相對高差500~700米,多屬中切割山地,山體大部分由碳酸鹽岩構成,下部陡峭,坡度30~35度。兩列山嶺之間是一塊略向東南傾斜的高原面,其上形成了較多的小盆地,如榕城、板橋、落水、述迤、迤谷、格宜、寶山等壩子。東山以東為雲南高原向貴州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受北盤江上游支流的切割。西部高原面被牛欄江及支流分割下切,沿岸多高山峽谷,山體坡度大,而山頂較平緩,分布有一些斷陷湖盆和溶蝕湖盆,較大的有關營、窯上、響宗、得海等海子。
境內河流以老官營梁子、分水嶺、公雞山嶺脊為界,分屬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主幹流有西南的小江屬長江水系,北、東北的可渡河及南、東南的革香河屬珠江水系。天然河川徑流量24億立方米。

氣候特點

宣威地處雲南高原東北部,高山深谷縱橫交錯,海拔高差大,夏秋和冬春分別受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團影響,形成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多種氣候帶並存的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其主要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四季不分明;冬春乾旱,夏秋濕潤,降水集中,乾濕分明,年變率大;光照充足,積溫偏低,區域差異大。
多年平均氣溫13.4ºC,最高年平均溫14.6ºC,最低年平均溫12.7ºC,年際相差1.9ºC。多年平均日照2018.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7%。日照最多年為2369.1小時,最少1805.1小時,極差564小時;最多月是3月229.9小時,最少月是9月126.2小時。
宣威降水空間分布差異較大。東南部到東北部年降水1200~1400毫米;冷涼山區在1600毫米以上;西部地區年降水850~1000毫米;西北部1000~1200毫米。以宣威城為中心的壩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975.2毫米,其降水的時間分布不均勻,全年分為明顯的乾、濕兩季。每年11月~次年5月中旬,主要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氣溫低、晴天多、光照足、蒸發大、降水少,其間降水為164.3毫米,占全年總降水量的16.8%,為乾季,故冬春多旱。每年5月下旬~10月,受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影響,濕度大、雲量多、日照少,降水猛增,其間平均降水量815.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3.2%,尤其集中在6~7月,平均降水405毫米,故6~7月多洪澇災害。年降水量最多的為1304.8毫米,最少的657.4毫米。
宣威多偏南風,年均風速3.9米/秒。由於宣威海拔較高,且山脈多呈南北走向,故多大風。宣威平均每年有霜日38.7天,最多年61天,最少年23天。平均初霜期11月4日,終霜期3月30日。平均每年降雪10.6天,最多年降雪27天,最少年1天。
全市氣象災害較多,常見的有乾旱、洪澇、低溫、霜凍、冰雹、風災、雷電等。
2004年,宣威主要氣候特點是年均氣溫較高,年降水量略多,日照正常。熱量條件較好,降水分布均勻。年均氣溫13.7ºC,比上年少0.9ºC,比多年平均值偏高0.3ºC;年降水量1 023.8毫米,屬略多年份,比上年多258.6毫米, 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51.8毫米;年日照時數1925.9小時,屬正常年份。1~2月氣溫偏高,但冷空氣活動頻繁,2月7~8日出現大雪過程; 3~5月氣溫正常偏低,降水量正常,3月3~7日出現強倒春寒,4月13~15日受強冷空氣影響,出現低溫陰雨天氣,日均溫降至10℃~6℃左右,5月12日雨季開始,屬偏早年份;6~8月溫熱條件較好,6月5~12日出現低溫陰雨天氣,7月後溫度高日照多,8月高溫高濕天氣突出;9~11月氣溫偏高,降水略少,日照正常;12月降水多,但溫度高,27日出現暴雪天氣。

文物勝跡

宣威歷史悠久,文物勝跡頗多,有文化遺址10處、古建築15座、墓葬碑刻18處、館藏文物7種、風景名勝7個,既有市(縣)級文物保護,也有省級文物保護。
文化遺址。一、格宜尖角洞新石器時期遺址,經省、曲靖市、宣威市三級考古鑑定確定;二、穎川營遺址,在宣威城東古城村,明徵南大將軍傅友德(穎川侯)築;三、烏撒衛後三所城牆,在宣威城東嶽家巷東口,現存部分殘牆,建於明洪武十六年(1383);四、可渡關關址,位於楊柳鄉可渡村,明洪武初年建;五、可渡古驛道,位於雲貴兩省交界的可渡河兩岸,長約10千米,石板鋪成,始建於秦;六可渡古炮台,位於楊柳鄉可渡村旁,明傅友德築;七、宣威關遺址,在宣威城下堡街、西門街交叉口,明代築,清道光後期毀於大火;八、上營古堡遺址,在宣威城西北上營村,清嘉慶年間由繆御齋倡建;九、諸葛營遺址,在宣威城東河東營村,三國蜀將李恢建;十、紅九軍團駐地舊址,在板橋一中(原板橋國小)校園內,1935年4月26日下午,紅軍長征過宣威,紅九軍團在此設指揮部。
古建築。一、霑益州土知州家廟,在宣威城東河東營村,明洪武十六年建;二、倘可巡檢署,在倘塘鎮倘塘村,清雍正十一年在原倘塘驛丞署的基礎上改建而成;三、松鶴寺,即東山寺,建於明初,系佛、道兩教合一的建築群;四、善慶寺,位於市印刷廠內,建於明代;五、三台洞,在城西35千米的西澤河谷斷岩上,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六、觀音閣,位於城西南25千米多樂國小內,建於民國19年(1930);七來賓石塔,位於城北15千米的來賓村南,1912年建,屬風水塔;八、侯氏宗祠,在城西南灰硐村,建於民國初年;九、魏金階莊園,在城東南50千米的兔場村,民國19年建,是宣威較有特色的私人莊園;十、四里座大橋,在田壩新民革香河上,清同治時建木橋,光緒時改建石橋,民國10年毀於兵災,13年重建;十一、可渡石橋,在楊柳鄉可渡村北的可渡河上,1916年建;十二、文廟大成殿,在宣威一中,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道光十七年(1837)重建;十三、榕城書院,在宣威二中,前身為明倫堂,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建為書院;十四、浦在廷故居,位於城內,建於民國初年;十五、朝陽洞,在落水黃路,寺廟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墓葬、碑刻。主要有螃蟹坡梁堆墓、顧家堆梁堆墓、耿興祖孫合葬墓、繆良玉繆文龍父子墓、李將軍夫婦墓、按於蕃墓、王世雄墓、耿讓墓、清世祖教條生員臥碑、《重修玄武祖師殿序》碑、《耿屯合堡受長發害老少形魂之總墓》碑、免差碑、楊福禎《誥封碑敘》碑、《成章季子紹堯家言》碑、“飛虹佇鶴”石刻、“高山流水”、“水流雲在”石刻、水營山墓闕。
館藏文物主要有南園硯、玉壺春瓷壺、李仰亭《風雨歸舟圖》、康熙銅鐘、徐人龍字幅、照鶴葡萄畫、民國要人題詞冊等。
風景名勝主要有東山公園(省級旅遊景點)、宛水公園、天生橋(雙河)、來賓龍洞、廟山森林公園、大響水、榕峰日出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