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竹板歌

客家竹板歌

竹板歌是流行在賀州市客家人民間的一種歌唱藝術形式,屬於客家藝術。由於歌手在演唱時雙手使用四片竹板自行伴奏而得名。竹板以楠竹或毛竹、水竹片製作,長約六寸,寬約一寸半,為使其音清脆,多以桐油煮浸。歌者在手執的兩片兩邊緣削成鋸齒狀,謂鋸板;右手執的兩片叫平板,無齒,也有為握得穩不易滑落而在邊緣上半截加制少量鋸齒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竹板歌
  • 類別:歌唱藝術形式
  • 流傳地區:賀州市客家人
  • 竹板製作材料:竹或毛竹、水竹片
介紹,竹板歌曲,竹板歌形式,民間廣泛傳唱,評價,

介紹

客家竹板歌客家竹板歌
演奏竹板時,鋸板用手掌挾持,以虎口為支力點,拇指根骨卡板內緣,食指和中指第一、二節卜板外緣,握中段,用手勁伸震,使兩板緊密碰擊而發出樂音,為歌唱伴奏。伴奏分前奏、間奏、尾奏、奏時長短不拘,由歌者即興發揮。
竹板歌本是過去衣著襤褸的流浪藝人走街串巷賣唱,藉此乞討點錢米苦度歲月的演唱形式,故又名叫化歌。在舊社會,唱竹板歌的乞討藝人地位低下,別人只知其姓,不知其名,民間習慣在其姓氏後加一“滿”字以便稱呼,如朱滿、李滿、廖滿等。藝人唱歌,伴以“沙沙樂、沙沙樂、沙樂沙樂沙沙樂”的竹板樂,所唱歌詞隨編隨唱,靈機應變,可謂“見人說話,見鬼打卦”,總能博得聽者歡心。

竹板歌曲

歌手入市場豬肉行行乞,即隨口唱道:
竹板打來鬧洋洋,
一腳踏進豬肉行,
今日老闆系大方,
奔理(給了)豬尾奔(給)豬腸。
在市場行乞的藝人,若得到主人打發一些的錢米,便會以歌致謝:
竹板打來鬧吱吱,
今日來到某某市,
謝儀(你)奔(給)錢又奔米,
今年定系好生意。
歌手除在乞討中隨編隨唱外,也有在夜裡固定一處為勞累一天的民眾唱《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趙玉林》、《胡中慶》、《高文舉》等長篇唱本的。圍聽者多為苦力工人和貧窮市民,他們贈給歌手三五文錢或者捐點米和青菜,以求得較長時間的精神享受,這就是竹板歌之所以成為客家人喜愛的民間文學演唱形式的原因。
解放後,民間藝人地位大變,他們不再走街串巷行乞,能專心致志地向人民提供精神食糧,在黨的“百花齊放,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竹板歌得到了新生和發展,那些文字記載的唱本也得到了挖掘、整理、修改、補充,在群從中健康地流傳,同時,民間藝人還不斷創作出內容健康的唱本,竹板歌因此登上舞台,成為民間文藝演出的一各形式。

竹板歌形式

大致可分四種。
(1)四句落板
每句多由七字組成,共四句,一、二、四句韻腳押韻。唱詞的表現手法靈活多樣。如比較流傳的《鯉魚歌》的唱段:
唱歌愛(要)唱鯉魚頭,
新做大屋白門樓,
上廳做起金獅子,
下廳做起鳳凰樓。
唱歌愛(要)唱鯉魚牙牙,
公婆打架莫去投外家,
投到外家殺雞開老酒,
育知自害累自家。
唱歌愛唱鯉魚眼睛睛,
後生唔好罵老人,
莫罵老人會吃唔會做,
看屋背孫也愛(要)人。
(2)五句落板
每一唱段五句,每句多以七字,一、二、四、五句押韻。如解放初期流行的《談婚歌》中的唱段:
三十談婚盲(不)為遲,
沒錢做屋住茅籬,
還早來共產黨,
唔(我不)到今正(才)娶妻,
阿爸也會做懶哩。
四十談婚也相當,
翻子沒水下慢秧,
若還有水早早插,
秧苗好來禾快黃,
割到穀子堆滿倉。
(3)和尾加襯詞
此為解放後歌手們在四句、五句落板的基礎上創新的形式,適合對唱和多人合唱,常用的襯詞有“系囉、沒錯、愛得”等,如《歌唱工農兵學商》的開頭唱段:
領:工字寫來兩劃長,合:兩劃長。
領:又有一直在中央,合:沒錯,在中央。
領:工人階級作了主,合:作了主。
領:翻身解放把家當,合:愛得!翻身解放把家當。
(4)夾白對唱
以四句落板,五句落板為基調,中間適當加道白。
竹板歌歌詞來自民間藝人的創作,演唱時為使聽從“著迷”,其歌詞具有兩方面的突出特點:
<1>形象鮮明。如長達三千多行的唱本《梁山伯與祝英台》在以歌詞塑造藝術形象上就頗下了功夫,使人聽之動情。如英台與山伯同窗求學將別時的唱詞:
英台辭別就迴轉,
依依不捨淚汪汪,
我別山伯針刺肝,
山伯別我刀割腸。
在相別路上,英台不斷暗示自己是女性,百般打比流露自己對山伯強烈的愛情,憨實的山伯卻老是不醒,英台不禁埋怨嘆息:
心中羞醜顏容變,
世間沒有柬(這樣)蠢郎,
莫非神鬼來阻隔,
就來拆散兩鴛鴦。
<2>語言通俗生動,風趣幽默,極具民族特色。
如《鬧財禮》中唱段:
母:讓邊(怎樣)嫁女想發財?
亞(阿媽)幾難熬過來,
十月懷胎幾辛苦,
頭腳腫步難開,
黃皮瘦弱氣魄衰,
辛苦涯也知,
儀計(你的)功勞不瞞儀,
爺娘系(是)想子女好,
婚後幸福正可以,
唔系(不是)望個高時禮。
母:養儀涯沒命食湯,
沒命就會見閻王,
今日帶儀二十幾,
結婚豬肉沒得嘗,
石壁插禾枉了秧。

民間廣泛傳唱

竹板歌歌詞往往達數百行或上千行,多根據民間流傳的故事或戲曲劇目改編而成。演唱時,歌者手持四塊長約七寸,寬兩寸,板邊刻成鋸齒形狀的竹板,歌者左手握三塊,右手操一塊,配合演唱或敲或擊或鋸,以造成不同節奏渲染氣氛。竹板歌有四句板和五句板兩種,都是七言句子。歌者在開唱時常加“介就話個”(現在就說),中間也常加進“介支”(這時)、“啊”、“嘟”、“喔”等虛詞襯字;節與節之間,往往用頂真修辭方法,即下節首句承接上節末句,並配以必要的過門。如“開書唱個古賢人,賢人名叫高文舉”(頂真格);“唔唱牢中秀才苦,轉唱本州王姓人。王家員外家豪富,單生一女叫玉珍”(過門)。聽起來自然、貼切,效果也更好。
竹板歌押韻較為嚴格。四句板的押一、二、四句腳韻,五句板的押一、二、四、五句。這類長歌在客家地區流傳不少。趙玉林、高文舉、梁山伯、孟姜女幾個傳奇人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很長時間,在客家地區民間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主要得力於“竹板歌”中幾篇敘事長歌的廣泛傳唱。

評價

近些年來,各地政府和文化部門重視採風,蒐集民歌民謠及民間故事。盛世修志,經過文人蒐集整理,如《永定歌謠集成》就收入《高文舉》《趙玉林和梁四珍》等唱詞,較原歌詞更簡潔、精煉,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更方便於口耳相授或書面閱讀,受到各界人士廣泛好評和讚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