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祠堂

客家祠堂

贛南鄉村,有村莊就有祠堂。祠堂,是贛南古建築的標誌物,也是耀眼於贛南大地的一道亮麗風景。在鄉村,一般是一個姓一個屋場,一個屋場至少有一棟祠堂。子孫多了分“房”,“房”離開原居住地另擇地建房,形成新的屋場,如此延續拓展,便有了一個個結構相似的屋場和祠堂。也有幾姓同建一個村莊的。祠堂的建造緣於村人聚會、議事,完全是一個公共場所,功能類似於現如今的會議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祠堂
  • 地區贛南鄉村
  • 意義:贛南古建築的標誌物
  • 類型:公共場所
祠堂的建設,祠堂的作用,歷史沿革,

祠堂的建設

建祠堂很講究,事先要請人擇地,選好位置、定好朝向,動土時,全村的人都聚在一起,祠堂做好後,大擺酒席慶賀。祠堂的造型和結構非常講究,多為二進或三進,兩扇大門,祠堂內用木柱或石柱頂住橫樑,頂端雕樑畫棟,飛禽走獸栩栩如生;祠堂前小後大,層次分明;祠堂外形飛檐峭壁,氣勢雄偉壯觀;祠堂門口大多蹲著一公一母兩隻獅子,像兩個威武嚴肅的衛兵,令人心生敬畏。祠堂的寬大、堂皇是富裕顯赫的標誌。
贛南一客家古祠堂贛南一客家古祠堂

祠堂的作用

在文明程度比較落 後的年代,人們崇尚的是家族精神。村里發生了什麼重大事情,家庭或幾個人解決不了,族長便召集村民大會,大家商議,最後由族長定奪。村里人娶妻嫁女在祠堂里大擺酒席,老人去世了,棺材停在祠堂的後廳,晚上親人和村民繞著棺材燒香磕頭,舉行拜路燈儀式。俗話說:落葉歸根。村民最怕在村外死去,在村外死的人,棺材不能停放在祠堂里,只能停放在村外搭建的棚子裡,這樣死人就成了孤魂野鬼。
祠堂里最熱鬧的時候要數大年初一,不管是晴天雨天,不管是上午下午,祠堂里的人都是滿滿的。早飯後,各家各戶的大人帶上米酒和腊味來到祠堂里,男人在後廳,女人在前廳,八個人圍坐一張八仙桌,邊喝酒邊議事,晚輩敬長輩,小的敬大的,祝福聲不斷,敬過酒後便開始划拳。划拳聲此起彼伏,猶如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整個廳堂里熱鬧非凡,激情高漲。酒和腊味不夠了,女人負責回家拿。這一天,沒有人會心痛酒和腊味。如果平時鬧了矛盾、慪著氣的兩個男人,在你來我往的碰杯聲中,會把怨氣拋到九霄雲外,並且此後和好如初。這一習俗,現在不少村莊仍沿襲著,不過喝酒的文明程度比以前好了許多。
除此以外,有的祠堂是為了紀念某一個人而建的,出自一種報恩行為。龍南縣渡江鎮象塘村的 “荷恩堂”便是一個最好的例證。相傳,500多年前,象塘村的鐘萬祿一生行善積德,做了許多好事,資助了不少貧困人。一天,鐘萬祿見一外地小販拖兒帶女十分艱辛,幾乎到了難以生存的地步。已有10個孩子的他心生惻隱之心,便收養了小販的幼子,並取名康進。鐘康進乖巧聰明,好學上進,鐘萬祿十分喜愛他,對他呵護有加,不惜家財供其讀書。鐘康進不負養父期望考取了功名,被朝廷委任為地方官,還在贛州做過官。鐘萬祿死後,鐘康進為報答養父的養育之恩,傾其一生積蓄,於明正德辛末年開始興建占地2000多平方米、結構為四進的 “荷恩堂”。“荷恩”,承受恩惠也,此舉乃是我中華民族知恩圖報千古美德的充分體現。這個感人的故事至今在龍南城鄉廣為傳頌,是一個活生生的德育教材。

歷史沿革

今天,鄉村祠堂多被修繕一新,被人們賦予了新的意義:把家族中的一些有積極教育意義的故事書寫懸掛在牆上,讓子孫閱讀,而且村裡的紅白理事會、修路築橋理事會、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等都在祠堂里開會,共商建設和諧美麗家園的大計,把古祠演繹得更加魅力四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