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拔龍是一項集祭祖、娛樂、體育競技等於一身的綜合性客家民俗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客家拔龍
- 地理標誌:長校鎮
內容簡介
長校鎮位於福建省清流縣南部,地處閩西北交通要道,東鄰本縣鄧家、靈地,西與龍巖長汀接壤,南接古雕版印刷之鄉連城四堡,北毗本縣裡田。
游龍燈稱客家“拔龍燈”、“游龍燈”、“出龍燈”;長校客家拔龍一般是在正月和二月舉行。讓稱奇的是,長校的龍燈是白天出燈,游龍活動在山上舉行。
我們一行9人,有來自北京、浙江和福州等地的攝影家。這天是2月5日(農曆正月14日)的下午2時左右;當我驅車進入客家祖山腳下時,只見這裡的客家人三三兩兩抬著一板一板的橋燈,都往一個方向涌去。那就是客家祖山山巒北側的一個高山,位於長校鎮區東面,名稱東嶂,海拔952.3米。
客家拔龍它是以各村莊以各姓氏牽頭舉行。族姓中每家每戶出一橋燈,橋燈上有兩個紙糊的小燈籠,燈籠有各種各樣,有跨魚燈、鯉魚燈、六角燈、八角燈等,有的寫著“五穀豐登”“風調雨順”“政通人和”等字;燈籠固定在木板上,形似農家的板凳,木板的兩頭還鑿了孔,便於板凳與板凳之間相嵌,前後相接連成一體。其它地方的游龍燈是在村莊裡進行,而且大都是晚上進行。這裡的游龍燈是在白天進行,而且不稱游龍而稱拔龍;家家戶戶所有的龍燈必須抬到東嶂山頂上銜接好,方能起步下山。
一同觀看拔龍的縣發改局原局長李子東告訴我:“今年該村的龍長200多節,每節2.5米,每兩節需3個人抬,原來定正月十三日上山拔龍,問過宗祠的祖先後,又改為今天舉行,這是客家先祖的旨意。”“你看:那龍頭嘴大,寓意放眼看世界;龍燈掛在龍嘴的正中,若將龍燈送給當年結婚的男女,寓意來年要添丁、早生貴子;龍鬚長長的,表示該村要發展生產,特別是養殖業像龍一樣成活生長;頭上還有龍角,表示老人健康長壽、民眾豐衣足食,學子步步高升,村子人才輩出。”
約3時30分,拔龍開始。儀式開始是祭龍頭,一俟祭畢,即前後接攏為長龍,三聲神銃響後,便緩慢有序地沿曲折山路下行。中途還要殺大豬祭祀一番。我想,此刻如果有滑翔機在空中俯看,這是何等的壯觀!
龍燈繞過山崗,串過森林,躍過溝坎,順著山嵴,一路拔來,龍燈游下來了。前面是紙紮的引路牌“雲從龍燈”四個大字,後面是龍頭,多個壯漢護送著。接著是一橋一橋的龍燈,前後呼應,有的觀看助威,有的呵護龍燈,有的拍照留念。“龍”游過公路,進入小鎮後又在大街小巷游舞,最後到達預定的廣場圈龍走燈,眾人齊心協力地把龍燈引入宗祠。然後,由執事人焚香點燭向祖宗靈位禱告,完後放三聲銃響,寓意客家薪火相傳,連綿不斷。有趣的是,這時天上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龍燈到宗祠後,又雨過天晴。
夜幕降臨,點亮蠟燭的龍燈在鑼鼓聲中,又從李氏祖祠出來,到每家每戶門前點頭祝福。頓時,整個長校開始沸騰了,鞭炮聲聲,震耳欲聾;各家各戶門前堆燃起松明火,燒香膜拜,整個客家長校,濃煙瀰漫。各家各戶人的龍燈連線成一條長龍,人們紛紛過來觀看,上萬人的圍觀把街道擠得水泄不通。隨著三聲銃響,緊張而又刺激的拔龍便開始了。龍燈才開始在村莊裡遊走,就開始互相角力,有用力向前的,有用力向後拔的,也有力量不支被擠進牆邊的,後生哥使著力氣把龍燈拔開。按慣例龍頭只準向前而不準後退,但允許龍身稍後位置的抬龍者忽而前擠忽而後拉;這就是客家拔龍。拔龍形成驚險激烈場面,直鬧得龍燈左右搖擺,吱吱喳喳,燈光搖曳,熱鬧非常。是的這裡的客家拔龍不像別處客家地區的游龍、舞龍悠然而去,一晃即逝,而是時進時退,時跑時停,前拖後拉,拔個通宵,花樣百出。客家人說:龍燈越拔越發,越鬧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