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初夏

客中初夏

《客中初夏》是宋代詩人司馬光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通過對於初夏時節的景色,尤其是對於柳絮和葵花的之間的對比,暗含了對於詩人自己政治抱負的描寫即決不在政治上投機取巧,隨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樣對於皇帝忠心不二。詩人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達詩人自己對君王的一片忠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客中初夏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司馬文正公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司馬光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客中:旅居他鄉作客。
⑵清和:天氣清明而和暖。
⑶南山當戶:正對門的南山。
⑷惟有:僅有,只有。

白話譯文

初夏四月,天氣清明和暖,下過一場雨天剛放晴,雨後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對門的南山變得更加明淨了。眼前沒有隨風飄揚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著太陽開放。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實行變法,司馬光竭力反對,因而被迫離開汴京,這裡須了解的是,作者司馬光其時與王安石不合,暗含了對王安石變法不滿,不久退居洛陽,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職,這首詩是在退居洛陽時創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描述了四月初夏天和暖的天氣,恰又是雨過天晴的時候。通過描淺白的語言,在春盡夏初之際,一幅雨後乍晴清明和暖的秀麗畫面躍入讀者的視野。
頷聯,描述了下過雨後,正對門的南山變得更加明淨,青翠怡人了。詩人調動讀者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個清明和暖的氣氛,使整首詩充滿了雨和夏的味道。
頸聯,通過描述眼前沒有隨風飄蕩的柳絮這一情景。這句是有寄託的,寄託出詩人不是因風起舞的柳絮,意即決不在政治上投機取巧,隨便附和。
尾聯,指出了向日葵向著太陽開放這一景象,也是有寄託的。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隨風轉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陽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
整首詩描述了變化的畫面,詩人不喜雨絲蒙蒙的南山,也不贊隨風飛舞的柳絮,而把獨鐘給了葵花,不難發現詩人非獨愛葵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詩人久在官場,自是看夠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願詩人本人"摧眉折腰"隨風飄擺,終而選擇了葵花,且懂得珍惜陽光,這也許才是葵花的可愛之處。詩人托物言志,意即對皇帝忠貞不貳,會永遠像葵一樣忠心於國家。

名家點評

《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規 千家詩》:這是一首夏日即景之作,詩人抓住初夏特有的天氣特徵和景物,遠景近景相結合,虛景實景相襯托,形象鮮明,境界恬靜,描繪出一幅清新明快的夏日小景。
《語文新課標必讀經典》:詩人借詠嘆四月雨過天晴的天氣,抒發自己因新法廢除後的得意心情。用“柳絮”暗喻擁護新法的人,又以“葵花”比喻恢復舊政的人,寫出了一場政治風雨過後,雲開日出的“可喜”形式。
《中華大字經典 千家詩》:詩人以葵花作喻,抒發對皇帝忠貞不渝的感情。
《傳世經典鑑賞叢書》:全詩是以物明志。葵花這個物象上凝聚了作者的意念、情緒、觀念和修養,它是作者人格的物化,誠於中而形於物,言之有物,自然能打動人心。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漢族。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但宋人袁說友著《成都文類》記,司馬光是在他父親司馬池當四川省郫縣縣尉時,生於官廨的,不少學者也贊同該觀點),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
司馬光像司馬光像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年方20,中進士甲科。宋英宗繼位前任諫議大夫,宋神宗熙寧初拜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鑑》的編撰。哲宗即位,還朝任職。元豐八年(1085年),任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黨,廢止新法。數月後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著作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