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陽故城

宜陽故城

宜陽故城,位於宜陽縣城關鎮。城南為錦屏山,城北為洛河。現僅存挹秀門(即南門)、通賢門(小南門)和凝瑞門(西側偏門)等三座城門和南門西側的一段土城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宜陽故城
簡介:,韓國開國之都,覆滅於強秦之手,兵家必爭之地,

簡介:

宜陽故城是戰國時期韓國的都城,也是當時著名的商業城市和軍事重地。遺址位於宜陽縣城西25公里處的韓城鎮東關村一帶,大家見到的遺址只是宜陽韓國故城的一小部分。該城有宮城和郭城,宮城在郭城西北部,郭城略呈長方形,外有護城河。宜陽故城遺址南北長1510米至2150米,東西寬1630米至1843米,總面積約310萬平方米。
宜陽故城遺址還可見到寬闊的城牆,城垣均系夯土築成,夯層厚約0.23米,夯窩直徑5厘米;東、北兩面城垣保存較好,現存城垣殘高3米至8米,上寬約4米,下寬約8米,西南角被宜水沖毀已無跡可尋。《戰國策·東周》記載:“宜陽城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可見宜陽在當時已是一個十分繁榮的通都大邑,單是強兵勁卒就有十萬,這從側面印證了韓國宜陽故城的巨大規模。宜陽韓國故城於2000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0年被列入“十二五”全國15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名單。

韓國開國之都

韓,戰國時期和秦、楚、齊、燕、趙、魏等諸侯國一起被稱作“戰國七雄”。韓國疆域在今山西東南和河南中部一帶,既處在東周國都洛邑的近畿之地,又處於秦、楚、齊、魏等幾個曾經稱霸過的強大諸侯國的包圍之中。在“七雄”之中,韓國比較弱小,作為一個正式諸侯國,它遲至公元前403年才被周威烈王承認。
史書上記載,韓國的開國君主是韓景侯,韓景侯先建都陽霍(公元前408年,今河南省禹州市),傳位於韓哀侯時(公元前375年),又遷都新鄭。相當長一段時間,人們只說韓國的國都在禹州、新鄭,這是以周天子正式承認韓國為諸侯國為準的。
“事實上,韓國自立應從公元前424年韓武子封地東遷算起。”宜陽縣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喬文博說,周代的國家政體是由分封形成的邦國聯盟制,其內部結構十分鬆散,各分封的地方諸侯僅向周天子交納貢賦,一向各自為政。
東周末年,天子勢微,對諸侯國的控制力越來越弱,於是出現了諸侯割據稱霸的混亂局面,各諸侯國攻城略地,連年戰爭不斷。韓武子,原系晉國大夫,其封地在韓原(一說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一說在今山西芮城),公元前424年,韓武子自封地韓原東遷宜陽建都。《戰國策·秦策二》高誘註:“宜陽,韓邑,韓武子所都也。”由此看來,韓國的真正開國之君應是韓武子,宜陽是韓武子由封地東遷求發展時所建的第一個都城,作都城的時間應為公元前424至公元前408年,歷時16年。因此,宜陽故城才是韓國的開國之都。

覆滅於強秦之手

宜陽地處三川流域的中心(所謂三川,古指靈寶以東、黃河以南的伊、洛河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區),韓武子東遷後,逐漸控制了這一地區。當時,韓武子以宜陽為都城,又在皋(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設立兩個軍事據點,從西、東、南三個方向完成了對東周國都洛邑的包圍。喬文博說,韓武子在宜陽築城建都,西可以拒強秦,東可以窺周室,如果經營得當,還可“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在宜陽建都離洛邑最近,離周天子最近。
但是,韓武子沒有想到,韓國卻從此變成其他強大的諸侯國“問鼎中原以窺周室”的爭奪對象。先是南方強大的楚國看上了韓國優越的地理位置,極力拉攏韓國共同對付強秦,並派當時著名的合縱家蘇秦到韓國遊說。蘇秦奉承韓國國君宣惠王說,韓國擁有這么好的地盤、強大的兵力,不值得去當秦國的附庸,不如和楚國聯合。韓宣惠王採納了蘇秦的建議,在一段時間裡,走了“聯楚抗秦”的路線。
誰知這觸怒了西方強大的秦國。秦國連橫家張儀為秦惠王制定了“先打後拉”的對韓政策,他建議惠王先和楚國、魏國修好,穩住南北兩翼,重點打擊韓國,占領三川,特別是要占領韓國的宜陽、新城兩個門戶,這樣就能達到控制周室、“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
公元前316年到公元前311年,秦國多次起兵伐韓。公元前311年,張儀親自到韓國勸降,威脅韓王說:“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據宜陽,則王之國分矣……為大王計,莫若事秦而攻楚。”張儀儼然是以勝利者的身份對韓王下了命令。結果,韓王懾於秦國的淫威,不得不屈從於強秦。
喬文博說,投降是沒有出路的,韓國企圖在秦、楚兩個強國之間委曲求全,結果沒有從任何一邊討到好處。公元前307年,秦派大將甘茂攻韓,“斬首六萬,遂拔宜陽”,韓國丟掉了西部重鎮宜陽,從此一蹶不振,於公元前230年為秦國所滅。

兵家必爭之地

宜陽故城,交通便利,地勢開闊,且有韓武子建都時形成的城市規模,自戰國韓置宜陽縣,經南北朝、隋到唐初,韓城先後為州、郡、縣治所,累計達900年之久。它作為地區性的政治中心,也作為扼控交通要道的戰略重鎮,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劉秀親帥六軍在宜陽城西迎擊赤眉軍,降赤眉餘眾十萬餘人,從而穩定了當時戰局,中興漢朝;南北朝時期,東西魏對宜陽韓城的爭奪長達16年之久,北齊和北周勞師數載,爭奪宜陽韓城互不相讓;唐高祖武德元年至三年(公元618至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在宜陽韓城一線,大敗軍閥王世充,鞏固了唐朝建國基業。從東漢初年到唐初600年間,圍繞宜陽韓城發生的戰事不計其數。
喬文博說,歷史車輪行至近現代,在辛亥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宜陽韓城仍是軍事鬥爭的熱點地帶。1911年11月,韓城一帶百姓在梁海亭、馮懷珍等人的領導下,揭竿而起,浩浩蕩蕩的農民軍包圍了設在韓城的分縣衙門,趕跑了縣官張耀光。隨後,同盟會員劉粹軒等人來到韓城,策動豫西豪俠王天縱等人起義,投奔張鍅率領的軍隊,於崤函一帶擊敗清軍。
1944年4月,豫湘桂戰役爆發,國民黨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率所部在東起韓城西到水溝廟一線的平原地帶,與日軍鏖戰。解放戰爭中,陳謝大軍挺進豫西,於1947年10月,在韓城包圍了國民黨李鐵軍部,經10餘天的激戰,擊潰了號稱王牌軍的國民黨整編第三師,拉開了“豫西牽牛戰”的序幕。
挹秀門僅存下半部,上部已經後世改建。通賢門保存較完好,由單拱青磚築成,面闊12.9米,拱門寬3.2米,進深10.4米,南有護城河。凝瑞門破壞嚴重,上有同治年間書“凝瑞門”三字,城牆由夯土築成,夯層厚0.12米—0.15米,夯土中夾雜有碎石。
史料記載,韓國本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周威烈王二年(公元前424年)韓武子遷都宜陽,到韓景侯時(公元前408年——公元前407年在位)又遷都陽翟(今河南禹州市),所以宜陽是韓武子時期(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07年)韓國的都城。此後,該城一直使用逾千年,至北朝時期因戰事才遭廢棄。
韓都宜陽故城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商業城市。《東周策》記載:“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可見當時的宜陽城規模宏大,人口稠密,儲物豐富。近年來,該城周圍出土了大量戰國貨幣,也足以證明當時宜陽的商業繁榮、經濟發達。
韓都宜陽故城也是韓國的軍事要塞。據史料記載,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欲車通三川,以窺周室”,派相國甘茂“攻宜陽,五月而不能拔”,“秦死傷者眾”。這說明了宜陽形勢險要、城池堅固、易守難攻。大量史料也證明,該城不僅在戰國時期戰略地位顯著,在之後的兩漢、兩晉及南北朝時期仍舊是軍事重鎮。
此外,韓都宜陽故城還是我國古代重要的交通樞紐。歷史上,曾有3條交通要道在此交匯。
其一為兩京大道:從春秋戰國至唐宋時期,連線洛陽、西安兩京,出函谷關、自陝往東南走崤山南麓,經雁翎關、宮前、河底、韓城,東至洛陽,或者至鄭、宋、齊魯等地,這是一條東西大道。
其二為秦楚孔道:自秦出函谷關,沿崤山南麓東下,在韓城南渡洛河,再渡伊水,可達南國。這條大道西通秦隴,南下吳楚,是一條商旅大道。
其三為晉楚通道:自晉南下,從今三門峽北岸過河,沿陝縣、韓城到達南國。歷史上,河東的池鹽便是經過此路運銷到南方的。
這三條大道都是以韓城為樞紐,直到民國初年隴海、京廣鐵路通車前,韓城的交通樞紐地位都未曾變化過。
宜陽故城-韓城鎮宜陽故城-韓城鎮
宜陽故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