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動植物資源,礦藏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社會事業,
建制沿革
1968年設大楊樹宜里農場,1983年由大楊樹鎮析出建宜里鄉,1996年將宜里鄉與龍頭鄉合併建立宜里鎮。
行政區劃
宜里鎮轄馬鞍山、大庫莫、青松溝、小二紅、團結、都柿河、江東漁場、十六棟房、二根河、龍頭、乃木河、臥北、小庫莫、庫維迪、奎勒河、諾敏河、卡日楚等21個村民委員會和宜里、龍頭2個居民委員會。
駐在企業有大楊樹農場局所屬的宜里農場、諾敏河農場;大楊樹林業局所屬的宜里林場、乃木河林場、臥羅河林場、庫莫林場;畢拉河林業局所屬的羊其河管護站。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宜里鎮位於鄂倫春自治旗東南部,大興安嶺南麓,東南與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隔臥羅河相望。東與大楊樹鎮為鄰,西南與諾敏鎮相接,西與托扎敏鄉毗鄰,北與烏魯布鐵鎮相連。轄區面積3290平方公里,鎮區面積3.3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宜里,下轄21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員會。鎮內居住著漢、蒙、回、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民族的人。宜里鎮是典型的農業經濟區,糧食年產量達5萬餘噸,牲畜存欄7萬餘頭(只)。
宜里鎮
地形地貌
宜里鎮為山區地形,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西北高、東南低,周圍有中低山環繞。
氣候特徵
宜里鎮屬寒溫帶氣候,一年四季氣溫變化較大,年平均氣溫-0.8℃—-0.9℃,年平均降水量370—500毫米,無霜期90—115天。鎮內有諾敏河、奎勒河流經轄區。
自然資源
動植物資源
宜里地區資源富集、物產豐富,森林茂密、水草豐美,奎勒河、諾敏河流經宜里,小湖泊(也叫泡子)星羅棋布,出產細鱗、赭鱗、鯰魚、滑子魚等。土質肥沃,適合種植大豆、芸豆、小麥、玉米、馬鈴薯、白菜經濟作物。山間林地盛產榛子、橡子、蕨菜、山韭菜、木耳、蘑菇、猴頭等,山坡草地生長著黃芪、貝母、金蓮花等幾十種中草藥材和黃花菜、柳蒿芽等數十種山野菜,道邊還長著野果、小山楂、臭李子、山丁子、面果、等等。
礦藏資源
宜里鎮礦產資源豐富,現已初步探明的有鉬、矽石、石墨、雲母等金屬和非金屬礦,並且極具開採價值。
人口民族
宜里鎮人口12414人(2017),由漢族、蒙古族、回族、滿族、朝鮮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8個民族構成。
經濟
在旗委、旗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農業富鎮、產業強鎮、旅遊活鎮”發展戰略,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升級。圍繞“豆、麥、肉、果、菜”五個主導產業,重點發展特色產業,鼓勵農民經合組織發展第三產業,實行加工企業+經合組織+基地的模式,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條。現大白菜深加工項目已建成投產,並成為宜里乃至鄂倫春旗一處產業亮點。
宜里鎮廣大幹部民眾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為目標,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思想觀念和經濟成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強化改革創新和科技進步,以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為契機,認真實施鄂倫春旗“環境營造、項目牽動、結構調整、資源轉換”四大戰略,發揮比較優勢,進一步加快工業化、農牧業產業化、城鎮化進程,推動宜里鎮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建旗六十周年歡樂祥和的氛圍中,年輕的宜里鎮正以其意氣風發的姿態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初具規模,有法庭、派出所、交警隊、衛生院、農村信用社、國土資源站、工商所、電管所、文化站、學校等職能機構和部門,有個體工商戶264家。交通以公路為主,2009年,大—宜柏油路、宜里至諾敏鎮油路已全線通車,宜里六連至烏爾旗汗的柏油路正在建設之中,同時以宜里為中心又有輻射各村屯、林場、生產隊的公路,現有16條公路運營線路,通車總里程達400多公里,已形成較為發達的公路網。
宜里鎮是以農業為主的鄉鎮,全鎮有52個私營家庭農場,耕地面積近40萬畝,80%以上的耕地實現了機械化生產。主要農作物是大豆、小麥、油菜。現有1個集體經營奶牛場,養牛羊10007多頭(只)畜牧業以養豬為主,近年來,通過投資、捐資、集資的辦法,建立7個小康示範村,小康戶達283戶,人均收入2437元。投資20萬元新建了415平方米的教室,投資15萬元興建了龍頭“八一國小”。鎮內交通運輸主要靠公路,有14條營運線路,總長300公里,安裝程控電話500門。設有衛生院l所,衛生室21所,以鎮衛生院為中心的醫療衛生保健網路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