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楊守敬書法。
楊守敬,湖北宜都人。清末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大書法家。所著《水經註疏》備受世人推崇;其書法獨拔藝林,自成一格,享譽海內外。
(袁山松 [東晉](?-401) 梁武帝評書作袁崧,字橋孫。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博學有文章,為吳郡(今江蘇蘇州)太守。能書,梁武帝評云:“如深山道士,見人便欲退縮。”《梁武帝評書、晉書本傳》)
宜都記,原文,譯文,注釋,句解,賞析,
宜都記
擅長音樂,曾改作舊歌《行路難》,酒酣高歌,聽者無不下淚,時人號為一絕。著有《後漢書》百篇,今遺失。
袁山松,又名為袁崧,西晉吳郡太守。他性情秀遠,擅長音樂,其歌《行路難》,聽者無不落淚,與羊曇之唱樂、桓伊之輓歌,並稱"三絕"。 他不但博學能文,所著《後漢書》百篇曾被公認為不朽之作,而又精擅音樂,與當時善唱樂的羊曇,能輓歌的桓伊,被同譽為"三絕";袁廓之,則是一位著名的孝子,其父死於非命,他立誓終身不聽音樂,布衣蔬食足不出戶,曾被讚嘆為:"有子如袁廓之足矣";袁淑,則以文章冠組當時而知名,曾被當時的大詩人謝莊惺惺相惜為"江東無我卿當獨步,我若無卿亦一時之傑。 此後,袁氏一連的出了好幾位功在傳統文化的了不起學者,他們是宋代的袁樞,明代的袁宏道,和清代的袁枚。
原文
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一也。山松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譯文
江水從黃牛灘向東流入西陵界到峽口有一百多里,山勢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紆迴。兩岸高山重重地遮擋著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陽和月亮的;岸上的絕壁有的高達千丈,壁上的石頭的顏色和狀態,有很多類似某種東西的形狀。林木高而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鳴叫的聲音非常清厲淒婉,在山谷間迴響著,清越不絕。(人們)所稱的“三峽”,這就是其中之一。
袁山松說:“常常聽說峽中的水流很快,書本記載以及口頭傳說都用登臨此境令人恐懼相勸告,還沒有人稱讚山水美麗。到我來實地登臨這地方,一到那裡,感到特別欣喜,才相信耳聞不如親眼所見。 那層疊的山崖、秀麗的山峰,奇特的結構,異常的形狀,確實很難用言辭來敘說。山林里樹木聳立,繁榮茂盛,竟在雲氣的外面。抬頭欣賞高山遠樹,俯身觀看江中倒影,愈熟悉這風光愈感到美好。流連了兩晚,還沒察覺忘了返回。(我)親眼看見親身經歷的,(還)沒有過。已從中高興地欣賞到了這種奇特的景觀,是山水有靈氣,也該驚喜千古以來終於遇到知己了!”
注釋
(1)泠泠不【絕】 ( 停止 )
(2)常聞峽中水【疾】( 快 )
(3)【悉】以臨懼相戒( 都 )
(4)其石彩色【形容】(狀態;樣子)
(5)【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書本記載)
(6)及余來踐【躋】此境(臨)
(7)【略】盡冬春(略微)
(8) 山水【紆曲】(即曲折)
(9)其【疊崿】秀峰(即層疊的山崖)
句解
(1) 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
我到達那裡後,非常高興,才相信耳朵聽到的比不上眼睛看的
(2)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
壁上的石頭的顏色和形態,有很多類似某種什麼東西的形狀
3、上文直接抒發了作者親臨“此境”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可用文中的哪兩個字來概括?
“欣然”
4、文中說西陵峽“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三峽》中也有類似描述,請寫出相應的句子。
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5、根據“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寫出一個你所聯想到的古詩名句。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三峽》中也有類似描述,請寫出相應的句子。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賞析
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矣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這樣美麗的山水景色,千古以來無人欣賞,今天作者來到這裡,喜愛之極,流連忘返。如果山水像人一樣有感情有知覺的話,自己的美這樣被人喜愛、被人肯定,一定會象遇到知己一樣高興。上文直接抒發了作者親臨“此境”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可用文中的哪兩個字來概括?“欣”“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