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五眼泉石雕

宜都五眼泉石雕

五眼泉鄉石材資源豐富,石雕工藝源遠流長,目前擁有8家石雕民營企業、專業石雕藝人110多人,固定資產數百萬元,年創石雕收入300萬元。近年來,仿古文化的興盛給石雕工藝帶來了無限商機。五眼泉鄉充分整合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將全力打造“石雕之鄉”納入全鄉招商引資的重點項目,作為搶救民間文化的大事來抓,成立創建協調小組,外引內聯,力爭建設全省最大的石雕產業,形成獨樹一幟的特色經濟。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都五眼泉石雕
  • 遺產編號:Ⅷ-30
  •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 申報日期:2006
基本介紹,歷史淵源,工藝價值,

基本介紹

文化遺產名稱:宜都五眼泉石雕
宜都五眼泉石雕
所屬地區: 湖北 、宜昌 、 宜都市
申報人/申報單位:宜都市
遺產級別: 市

歷史淵源

五眼泉的石雕工藝究竟源於何時,已經無法準確考證,也沒有任何典籍做明顯的記載。但是這一帶在建築房屋,建造橋樑、閘口、堰凼、堤壩,葬墳以及生產生活用具等諸多方面,均有大量的石雕作品,尚可作歷史的佐證。大約在清同治年間就已工藝精湛。在建房方面,主要是門柱、門頂、石獅等;在葬墳方面,主要是包墳石和墓碑。歷史上,宜都境內的衙門、廟宇、庵舍、祠堂等建築所需石雕,大多取材於五眼泉,絕大部分碑刻也產於這裡。我們做田野調查時,鄰縣長陽的一個十分偏僻的深山老林中,有一個叫銀家溪武家祠堂的地方,發現了一組由五眼泉的石匠刻制的古墓碑,其中一幅七廂碑立於光緒二十三年、一幅四組三牌立於光緒二十一年、一幅竹簡槽立於同治三年。保存並使用著的橋樑有五眼泉彌水橋村的彌水橋,始建於同治年間年,中途曾經三次毀於山洪,最後一次修復時間是1957年。七星台永安閘口修建於民國五年,仍然完好。

工藝價值

五眼泉石雕的工藝價值主要體現在碑刻和浮雕上:刀法精工細膩,氣勢恢宏古樸。最常見的刀法叫“蕎麥棱”,這種刀法簡單適用,是碑刻中的基本刀法;另一種叫“竹簡槽”,因為刻痕極似剖開的竹子而得名,這種刀法極為講究,細膩古樸,工藝精緻,是一筆寶貴的藝術財富,值得現代工藝借鑑與研究。只是現有的傳人極少了,且已高齡,急需搶救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