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起義

1927年11月1日,在中共江蘇省委、宜興縣委領導下,宜興農民舉行了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武裝起義。宜興起義雖一度占領了縣城,建立了革命政府,但由於敵強我弱,最後遭到失敗。宜興起義震動了江蘇全省,有力地打擊了反動勢力,使農民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提高了革命情緒,為今後的鬥爭積累了經驗,鍛鍊了幹部。

基本介紹

  • 名稱:宜興起義
  • 地點:江蘇省南端、蘇浙皖三省交界處
  • 時間:1927年4月
  • 參戰方:國共雙方
起因,經過,結果,意義,英烈,萬益,史硯芬,陳伯麒,

起因

宜興位於江蘇省南端、蘇浙皖三省交界處。這裡地窄人稠,農民遭受地主殘酷剝削,工人深受資本家壓迫。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以後,中共江浙區委派共宜興起義、無錫起義、江陰起義、崇明起義,歷史上通稱蘇南起義。

經過

1927年4月,產黨員潘梓年李暘谷等從上海回宜興工作,發展史曜賓等5人為黨員。接著又派萬益宗益壽史硯芬等來加強宜興黨組織的力量。9月初,中共江蘇省委批准將中共宜興特別支部改為中共宜興縣委員會,史曜賓任書記,下設5 個黨支部,黨員30人。接著,又著重在教育界發展了一批黨員。10月上旬,中共江蘇省委在上海召開江南農運工作會議,史曜賓及萬益參加了會議。會議討論確定宜興、無錫、常州、江陰、常熟等地在最短期間內發動農民起義,宜興條件比較成熟,應首先發動,並派萬益和段炎華(軍事幹部)以省委特派員身份到宜興參加領導工作。起義前夕,團江蘇省委又特派匡夢蘇(即匡亞明)赴宜興參加領導。宜興縣委很快制定了行動計畫,成立了起義領導機構——“農民暴動行動委員會”,由萬益、史觀芬、宗益壽、段炎華、匡夢蘇等5人組成,萬益任總指揮,並決定11月1日為起義日期。接著進行起義的組織、訓練、宣傳、調查工作。經過短期發動,受訓農軍達500餘人,可隨時召集的農民達3000餘人。當時敵在宜興沒有駐軍,地方反動勢力有槍千餘支,在城水警、商團僅200餘人,其餘散在各鄉集鎮。
1927年10月31日深夜,部分農軍骨幹潛入城中。各路農軍按計畫陸續進城,分散隱蔽在飯店、茶館內等待行動信號。此時,總指揮萬益乘新任縣公安局長張大剛舉行就職典禮之際,在蛟橋北面的中央台(縣署前的高台,可通縣署),向空中連發3槍。2000多人的起義隊伍高舉紅旗,臂纏紅布條,手持刀槍、鋤耙、棍棒等武器,高呼“農民革命勝利萬歲”、“殺盡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共產黨萬歲”等口號,按預定計畫分頭行動。原計畫是萬益等解決商團,段炎華、肖世平(肖直)分別指揮攻縣署前、後面,李鵬指揮攻公安局,由於肖、李臨陣叛變,並攜走手槍1支,遂改變計畫,先攻占縣署、公安局。12時許,起義隊伍沖入縣署、公安局,繳槍10餘支,釋放監犯30名,看守犯38名。看守管獄員兼所長鬍紹德、看守所主任田幼和被拘禁。由於在起義前共青團領導人無意中泄露了秘密,城裡市民都傳言“鄉下人要來打縣署了”,“鄉下人要來搶商團的槍了”等等,致使縣長與公安局長及大劣紳聞風逃跑。攻下縣署後,即攻商團,斃軍官1名,獲槍10餘支。接著,一路農軍搜繳分散在各商店裡的槍枝;另一路農軍在城中搜捕漏網之敵,搜出土豪劣紳30餘名,當即鎮壓其中罪大惡極者10餘名。然後又到東門攻打水警,獲槍20餘支,小山炮2門,子彈、炮彈10餘箱。起義隊伍占領全城後,召開了民眾大會。萬益在民眾大會上宣布宜興工農革命委員會成立,發布了《告全縣人民書》,提出了政綱。接著,又召開了農軍代表會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的民眾會議,並由段炎華、陳伯祺等6人組成工農法庭,對捕獲的土豪劣紳進行審判,當場處決民憤極大者4人,燒毀了借據、田契、租簿等剝削罪證,民眾歡呼雀躍。

結果

宜興起義使國民黨反動政府大為震驚,南京政府急派第13軍2第師4團第1營等部,向宜興開進。2日午後,工農革命委員會召開會議,認為不宜困守孤城,應主動撤離。3日黎明,萬益、段炎華、宗益壽、陳世明等率領斷後的100餘農軍分3路由南門、小東門和水路撤退。萬益率20餘人掩護撤退。5日,段炎華、萬益、蔣三大等轉移到浙江長興隱蔽。由於壞人告密,萬益、蔣三大和從監獄放出來的王龍庭、姚洪、彭鶴年、李金波、蔣振華等7人被反動地主武裝張鳴皋部逮捕。從另一路走的陳伯祺、朱炳生也在合溪鎮被捕。只有段炎華化裝成農民脫險。萬益等被捕後,寧危不懼。11月22日凌晨4時左右,反動當局將萬益等3人押赴宜興體育場槍殺。

意義

宜興起義雖一度占領了縣城,建立了革命政府,但由於敵強我弱,最後遭到失敗。宜興起義震動了江蘇全省,有力地打擊了反動勢力,使農民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提高了革命情緒,為今後的鬥爭積累了經驗,鍛鍊了幹部。

英烈

萬益

(1900-1927),宜興宜城鎮人。他先讀私塾,1914年進宜興縣立第一高等國小就讀。1917年,他在高等國小畢業,考進了常州的省立第五中學。他在校很活躍,辦事有毅力,在同學中頗有威信,被選為學生會會長。他認為:要救中國,雪國恥,只有建立新的軍隊。因此他利用課餘時間學習拳術,為將來從軍作準備。他練成了一手好拳,隨時準備報效祖國。1919年“五四”運動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浪潮,迅速席捲全國。省五中在萬益等進步青年的發動下,全校師生進行罷課,召開“五四”紀念大會,上街遊行示威,聲援北京學生。他們還組織話劇團,揭露日本侵略的行徑和軍閥的賣國嘴臉,號召同胞抵制日貨。在校時他愛好書畫,1921年省五中畢業後在蘇州醫學院擔任人體解剖課。1925年9月初,國民黨江蘇省黨部中共黨團書記侯紹裘組建中共蘇州獨立支部,萬益被吸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忠心耿耿地為著共產主義事業辛勤地工作。同年秋,萬益等到江陰周莊等地組建國民黨區分部,開展革命活動。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北伐,為迎接革命軍,萬益受黨組織委派,到宜興開展革命活動。他以宜興中學的圖畫、體育教師為公開職業,並以創辦圖書館的名義,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1月中旬,萬益赴上海,中共上海區委派他到川沙、奉賢等縣和法南區進行革命活動。萬益活躍在工人、農民間,不避艱險,即使馬路對面敵人在抓人,他仍在這邊散發傳單。
1927年初,北伐軍進抵江浙。在國共合作的條件下,各地紛紛籌建國民黨黨部。萬益受侯紹裘的委派,以特派員的身份到常熟成立國民黨縣黨部,其成員大部分系中共黨團員,縣黨部的實際權力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當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一時白色恐怖籠罩蘇南各大城市。此時,中共武進黨團書記、國民黨縣黨部青年部長徐水亭等一批黨團員撤到宜興,萬益和史硯芬接待了他們,並安排他們到橫山、芙蓉寺、竹簀橋一帶繼續從事革命活動。當年暑假,萬益以南門外顯親寺為活動中心,以知識界為中堅力量,在教育界做了許多工作。在方公祠和北門外遊民習藝所辦短期黨訓班,培養了一批黨員骨幹。他還在橫山(現歸徑公社的橫山大隊)訓練了30餘人的農協武裝骨幹,並利用關係,由我黨縣委書記史曜賓安排主要黨員打入國民黨清黨委員會及縣政府擔任重要職務。萬益在進步青年中秘密組織閱讀進步刊物,宣傳馬列主義,培養積極分子。他們深入農村,發動民眾,提出“打倒土豪劣紳”、“打倒貪官污吏”、“實行耕者有其田”和“減租減息”等口號。他們還在農村建立了一些農民協會和農民別動隊。這些工作都為宜興暴動作了準備。

史硯芬

(1904-1928),男,又名余晨華、余仁華、嚴文、史文馨,1904年3月29日生於宜興義莊。史硯芬早年喪父,家境貧寒,日常生活全靠祖母、母親以紡織維持。他從小在張渚外祖父家讀書,資質聰慧,勤奮好學。國小畢業後,師從本邑名士史仲道攻讀古典文學4年之久。後考入江蘇常州省立第五中學。在校期間,他發憤苦讀,經常通宵達旦,或油燈點盡才休息。有時看書看得入迷,走在路上也是手不釋卷。一次,他一邊走路一邊讀書,被地上石塊絆了一跤,撞掉一個門牙。1923年畢業後,他原想普及鄉村教育,以祠產之一部分辦一國小校,但因同族豪紳橫加阻撓,未能如願。不久他奔赴南昌,在其舅父余其貞,又名餘干丞任職(擔任南昌高等審判廳廳長)的南昌高等審判廳做了文書。在此期間,他有機會聽到江西、湖南等地民眾運動的情況,看了許多進步刊物,思想覺悟不斷提高。1926年祖母病故,奔喪返鄉。他聞訊堂兄史漢清在天津工大讀書,因參加國民黨,被軍閥逮捕入獄,遂隻身趕赴天津營救獲釋。回家後,史硯芬發動和組織家鄉民眾,回響革命,並加入了國民黨,被推為宜興縣國民黨黨部宣傳部長。
1927年春,北伐軍進抵滬寧線。宜興為蘇、浙、皖三省軍事要衝,軍運頻繁。史硯芬以高度革命熱情和忘我的精神,擔任接應任務。他辦事幹練,待人誠懇,謙虛謹慎,受到國民革命軍賴世璜部的政治代表季偉佩賞識。季認為史硯芬是個革命的好苗子,與其多日長談,給看大量馬列書籍,並發展史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旋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史硯芬被迫離開宜興,秘密去上海向上級請示。7月,團江蘇省委正式批准宜興共青團建立縣委會,史硯芬為書記。
團縣委成立後,史硯芬等將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學校。在陸平等鄉農協,史硯芬給農民講“二五減租”,號召農民團結起來打倒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實行耕者有其田。農民聽了這些革命道理,很高興,很受鼓舞,階級覺悟有了一定提高,青年農民也更緊密地團結在團組織的周圍。1927年8月全縣有農民團員39人,到9月發展到63人,有農村支部6個。這在全省來說是首屈一指的,因為當時江蘇全省只有農民團員122人,宜興就占了其中的一半多。在學校,團組織以宜興中學為中心,聯合彭城中學、女子中學等學校,積極開展工作。史硯芬等親自負責學生會工作,通過學生會組織,團結更多的學生,向他們宣傳革命道理,發展了一批進步學生入團。宜興中學一個學校的團員就達到20餘人。他們在黨組織的指導下,帶領廣大學生開展各種活動,使得宜興的學生運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活動也逐步由秘密轉為公開,從校內發展到校外。在後來的宜興暴動中,他們發揮了生力軍的作用。團組織也注意從陶工、石工、窯工和店員中發展團員,為宜興暴動準備了力量。

陳伯麒

(1897-1927),又名世民。宜興丁蜀鎮人,陳家是丁山的一家大窯戶。陳伯麒在丁山讀完國小後,到常州考入省立第五中學就讀。這時正值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開始傳播。活潑好動的陳伯麒逐漸接觸到革命思想。他覺得當時的中國,內戰連年不斷,外敵入侵日甚,要想拯救苦難的中國,只有徹底地推翻舊的封建制度。1919年,“五四”運動的狂飆席捲全國。陳伯麒帶領同學上街遊行,向民眾宣傳“五四”愛國思想,並積極參加抵制日貨運動。
1927年7月,陳伯麒回到宜興,在宜興黨組織的領導下,專心致力於革命事業。他經常在川埠、湖滏等地,向貧苦農民宣傳“打倒土豪劣紳”、“減租減息”、“實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思想。宜興農民協會成立,他被選為農協會委員,併兼任東南八鄉農民協會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