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梧

宜梧

宜梧,中藥名。為胡頹子科植物福建胡頹子Elaeagnus oldhami Maxim.的根。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等地。具有祛風活血,健脾益腎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跌打瘀腫,慢性肝炎,胃痛腹瀉,消化不良,腎虧腰痛,勞倦乏力,盜汗,遺精,白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宜梧
  • 別稱:白葉刺根、鍋底刺、椬梧、柿模、鹹匏柴、胡頹子、白葉刺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桃金孃目
  • :胡頹子科
  • :胡頹子屬
  • :福建胡頹子
  • 分布區域:福建、台灣、廣東等地
  • 採收時間:全年均可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酸,性微溫。

歸經

歸肺、腎經。

功效

祛風活血,健脾益腎。

主治

風濕痹痛,跌打瘀腫,慢性肝炎,胃痛腹瀉,消化不良,腎虧腰痛,勞倦乏力,盜汗,遺精,白帶。

相關配伍

1、治風濕性關節炎:福建胡頹子鮮根30-90g,酒適量,豬瘦肉120g。加水燉服。(廈門《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
2、治消化不良:胡頹子根、柚樹葉各9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

使用注意

《福建藥物志》:“孕婦禁服。”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根,洗淨,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常綠直立灌木,高1-2米,具刺,刺粗壯,長10-40毫米或更長,基部著生花和葉;當年生枝密被褐色或銹色鱗片,一年生枝灰色或灰黃色,多年生枝鱗片脫落,黑色。葉近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3-4.5厘米,寬1.5-2.5厘米,頂端圓形,稀鈍圓形,向基部漸窄狹,急尖或楔形,全緣,上面幼時密被銀白色鱗片,成熟後脫落或部分脫落,微具光澤,乾燥後褐黃色,下面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深褐色鱗片,側脈4-5對,兩面略明顯;葉柄褐色,長4-7毫米。花淡白色,被鱗片,數花簇生於葉腋極短小枝上成短總狀花序;花梗長3-4毫米;萼筒短,杯狀,長約2毫米,在裂片下面略收縮,子房上先膨大後收縮,裂片三角形,與萼筒等長或更長,達3毫米,頂端鈍形,內面無毛或疏生白色星狀柔毛,包圍子房的萼管卵形,長約1毫米;雄蕊的花絲極短,花葯矩圓形,長1.5毫米,達裂片的1/2以上;花柱直立,無毛。果實卵圓形,長5-8毫米,幼時密被銀白色鱗片,成熟時紅色,萼筒常宿存;果梗在花後不伸長。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2-3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m以下的空曠地區和山坡灌木叢中。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等地。

性狀鑑別

根圓柱形,直徑1-2cm。表面暗棕色,具縱溝紋,栓皮易剝落。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麵皮部紅棕色,木部淺黃色。氣微,味微酸澀。

藥理作用

1、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2、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理濕,固腎。主治風濕性關節炎,腎虛腰痛。”
2、《台灣藥用植物志》:“祛風除濕,散瘀血,消腫。主治風濕神經痛,久年風傷,月內風,慢脾風,跌打,肺癰。”

附註

本省民間所用胡頹子除本種外,尚有用蔓胡頹子和胡頹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