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宜春市政府研究同意,宜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1月10日印發宜春市“十四五”消費升級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春市“十四五”消費升級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月10日
- 發布單位:宜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消費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和動力,妥善處理好消費與發展的關係、增強消費拉動能力,直接影響著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發展方式轉變,關係到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當前,為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加快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助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國家相繼出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檔案,我省也隨之出台《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檔案。特別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擴大內需被提高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在此背景下,促進消費提質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和現實意義。根據《宜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及專項規劃編制要求,特制訂本規劃,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
一、發展基礎與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宜春市在積極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的前提下,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嚴重衝擊,全市居民消費仍呈現市場總體規範有序、市場規模逐步擴大、消費結構不斷最佳化、消費模式日新月異、商品種類豐富多樣的良好態勢,居民消費的潛力進一步激發,消費水平邁上新台階。具體來看呈現以下特徵:
——消費規模不斷擴大,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十三五”以來,全市消費市場總體平穩健康發展,消費品市場體系日趨完善,消費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再創新高,2020年達到909.61億元,總量位居全省第5位。城鄉居民消費支出不斷增加,2020年分別達21030元、14190元,較2015年分別增長了1.32倍、1.57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持續下降,2020年分別為29.57%、34.59%,已達到或接近於聯合國劃分標準的富足水平。農村消費市場潛力充分釋放,2020年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42.5億元,較2015年累計增長約31%,城鄉消費市場差距進一步縮小。
——消費結構持續最佳化,消費升級態勢明顯。“十三五”以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食品、衣物等生存型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比重明顯下降,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享受型消費的比重不斷提高,居民消費逐步從注重量的滿足向追求質的提升、從有形物質消費向服務型消費轉變。實物消費不斷提檔升級,二手車交易、改裝報廢等後市場消費規模增長迅速;家居家裝類消費朝著品質化、時尚化發展,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智慧型終端產品銷量持續走高,綠色環保、高端智慧型產品成為消費主流。服務消費市場持續活躍,特色餐飲、醫療教育、養老托育、家政服務等領域消費規模逐年增長,文化旅遊消費、康體療養消費成為消費市場的重要支撐,溫湯旅遊度假區成為全省首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2020年全市接待遊客和旅遊收入實現“雙突破”,分別達1.07億人次、1016.27億元。
——線上線下加速融合,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湧現。“十三五”以來,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物聯網等新技術的興起,加速推動消費向線上線下融合轉變,智慧型經濟、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發展壯大,網路購物、網上訂餐、線上教育、網際網路健康醫療、網路文娛等新消費需求呈爆發式增長。數字消費生態體系逐步形成,2020年全市網路零售總額達68.29億元,總量居全省第四位。沉浸式、體驗式線下體驗店快速布局,“無接觸配送”“不見面服務”“雲逛街”等新模式蓬勃興起。傳統商貿企業加速轉型,樟樹三佳投資和宜豐紅商城等一批轉型升級示範企業實現零售逆勢增長。
——消費環境日趨改善,市場潛力得到釋放。“十三五”以來,全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消費的政策檔案,打造了一批高品位的特色街區和商圈,成功創建了一批優質消費品牌,信息網路、物流體系加速暢通,全市消費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品牌創建取得新突破,“宜春大米”“樟樹藥都”“奉新獼猴桃”等優質品牌全面打響,“兩品一標”認證數位列全省第一,獲批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全國富硒農業示範基地,奉新入圍國家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範城市。消費載體和平台更加豐富,宜春寺庫跨境電商智慧產業園建設加速推進,特色街區、商業綜合體、農貿市場等消費載體基本實現縣(市、區)全覆蓋。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取得重大成果,基本建成市縣鄉三級快遞物流網路,順利開通宜春至寧波鐵海聯運班列,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城鄉高效配送試點城市。消費領域監管創新成效顯著,“贛溯源”平台推廣使用率排全省首位,全市校園食堂“明廚亮灶”覆蓋率排全省第二。放心消費創建工作穩步推進,累計發展放心消費示範店200餘戶,實體店“七日無理由退貨”承諾單位達50家。
(二)面臨形勢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以平台經濟、體驗經濟、分享經濟等為代表的新興消費業態蓬勃發展,以網路購物、網上辦公、線上教育、遠程醫療等新興消費模式異軍突起,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理念不斷顛覆現有生產生活方式,以數字經濟為引領的新經濟新消費正在深刻重塑消費結構,新型消費正在成為消費的主要表現形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持續挖掘內需潛力,為我市消費升級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全國中等收入群體數量超4億,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占GDP比重達55%以上,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大幅提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需求更加強烈,由傳統消費、實物消費向新型消費、服務消費轉型的趨勢更加凸顯。宜春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的富硒優勢以及全國著名的中醫藥品牌,為我市培育“旅遊 ”“健康 ”等消費新業態新熱點提供了巨大的機遇;依託宜春位於贛湘鄂中心的區位優勢和“四縱四橫”便利的對外交通運輸網路,加速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集聚,為我市打造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消費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制約消費擴容提質的障礙仍然存在。消費外溢效應顯著,本地商業綜合體品牌同質化現象普遍,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消費需求的能力不足,長株潭城市群、大南昌都市圈等豐富的消費業態和優越的消費環境對宜春消費帶來了明顯“虹吸效應”;物價水平高漲,由於住房、醫療、教育等剛性支出較高導致其他方面的消費被迫減少,產生了明顯的“擠出效應”,制約消費需求擴大;商業街區、農貿市場等消費載體和平台功能仍不夠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尚不健全,放心消費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此外,受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居民消費趨于謹慎,居民預防性儲蓄增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消費增長的後勁。
綜合來看,宜春市在促進消費提檔升級方面存在著諸多機遇和優勢,但複雜多變的環境形勢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十四五”時期,全市要緊緊抓住大有可為但充滿挑戰的戰略機遇期,圍繞打造開放創新強市、先進制造業強市、現代農業強市、綠色生態強市、文化旅遊強市、社會治理強市的奮鬥目標,順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突破消費升級瓶頸、補齊消費升級短板、重塑消費升級優勢,促進形成強大消費市場,增強消費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作用。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作示範、勇爭先”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重要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落實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圍繞順應居民消費升級新趨勢,聚焦讓居民“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這一中心,以深化供需兩端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調結構、提質量、優環境、促融合,提質擴容實物消費、最佳化提升服務消費、提檔升級傳統消費、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激發居民消費潛力,全力將宜春打造成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切實增強消費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基礎性作用,為建設“六個強市”提供更持續、更強勁的動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主導、政策牽引。突出市場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消費升級引領供給創新,以供給提升創造消費新增長點,培育形成更加成熟的消費細分市場。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破除制約消費擴大和升級的體制機制障礙擺在突出位置,紮實推進消費體制機制創新,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消費市場環境。
——堅持創新引領、融合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動適應數字經濟引領下的消費變革,推動技術、管理、產品、商業模式等各類創新,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新技術和各類消費業態緊密融合,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消費雙向提速,促進新型消費蓬勃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健康消費。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大力推廣綠色消費產品,營造綠色消費良好社會氛圍。合理引導居民消費預期,鼓勵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現代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培育健康理性消費文化,促進可持續消費。
——堅持品質至上、放心消費。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持續提升傳統消費,大力培育新興消費,努力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切實滿足多元化、品質化消費需求。倡導消費者優先,增強消費者主體意識,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實現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提升消費者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深化改革、審慎監管。深化“放管服”改革,實施包容審慎有效監管。加強消費產品和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強化信用在消費領域的激勵約束作用。推動網際網路與更多傳統消費相互滲透融合,構建企業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管相結合的消費共同治理機制,有力有序有效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三)發展定位
——國際硒養大健康消費高地。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依託優質中醫藥資源和富硒資源,加快推動國家健康城市試點、“生態 大健康”產業改革試點建設,大力發展富硒農產品、富硒中藥材、富硒溫泉等優質健康產品,積極培育“健康 醫藥”“健康 醫療”“健康 養生”“健康 養老”“健康 食品”等“健康 ”消費新業態,滿足居民對健康服務、健康食品、健康醫藥等的強烈需求,將宜春打造為國際硒養大健康消費高地。
——全省商貿流通創新發展高地。依託區域公用品牌、“老字號”企業,以及各類特色商業街區,結合全國首批城鄉高效配送試點城市建設,加快引導生產和流通、線上與線下、城市與農村深度融合發展,促進商貿消費與文化旅遊、健康養老、體育休閒等產業資源互補、協同發展,全力打造現代商貿流通產業生態圈,建設“衣、食、住、行、文、旅、購”等一站式生活配套服務中心,形成區域消費能級提升的強大引擎,打造全省商貿流通創新發展高地。
——贛西消費新業態集聚高地。依託宜春贛西雲數據中心,加快補齊5G網路、物聯網、千兆光網等數位化基礎設施短板,積極搭建消費新平台、新場景,創新消費新業態、新模式,重點發展定製消費、體驗消費、共享消費等新業態及“宅經濟”、直播電商、線上文娛等新模式,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智慧型 ”消費生態體系,打造贛西新型消費業態集聚高地。
(四)主要目標
“十四五”時期全市消費升級的總體目標是: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有效滿足,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的環境基本形成,消費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全面增強,基本建成在全省具有影響力、輻射力的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具體目標是:
——消費規模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總量穩步上升,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滿足,基本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到202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300億元,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穩定在50%以上。
——消費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衣食住行等傳統實物消費提質擴容,文化旅遊、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服務消費占比穩步提高,以大數據、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為支撐的新型消費規模顯著擴大,消費結構基本實現向發展型、享受型和品質型消費升級。到2025年,網路零售總額達175億元,旅遊接待總人數、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達11%和13%左右。
——消費能力進一步增強。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升,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明顯提升。到2025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不高於2.09,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達29500元、19900元。
——消費環境進一步改善。消費領域基礎設施不斷健全,社會信用環境明顯改善,市場監管進一步加強,消費者維權渠道更加暢通,重要消費產品和服務標準體系基本建立,消費者滿意度顯著提高,基本建成便利、放心的消費環境。到2025年,產品質量合格率達85%,消費者投訴舉報處置率達100%。
三、實施四大消費領航行動,激活消費升級引擎
圍繞打造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聚焦實物消費、服務消費、傳統消費和新型消費四大消費領域,堅持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傳統消費與新型消費並重,積極推動消費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促進宜春市消費規模擴大、消費結構最佳化和消費檔次提升。
(一)實施消費品質提升行動,提質擴容實物消費
順應實物消費高品質、智慧型化、個性化等新趨勢,以最佳化實物消費轉型升級為方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不斷擴大吃穿住用行等實物消費供給規模,提升實物消費質量。
推動住宿餐飲消費持續升溫。大力推廣“民宿 ”“ 民宿”等新模式,在全市推出一批有故事、有體驗、有品位、有鄉愁的精品民宿,重點打造明月山溫湯、靖安中源、銅鼓大塅等三大高端精品民宿集聚區。引導各縣(市、區)推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美食或小吃,參與“贛菜美食文化節”評選活動,打造具有宜春特色的名店、名宴、名菜、名點、名小吃等美食名片。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培育或引進一批IP跨界合作、推廣創意菜的個性化時尚餐廳、網紅餐廳,吸引白領、學生等年輕客群消費。加快推進宜春旅遊迎賓宴落地,全面打響宜春旅遊、商務、公務接待“一桌菜”品牌。鼓勵各縣(市、區)因地制宜開展各類美食節、餐飲展、技能賽等促消費活動,持續釋放餐飲消費潛力。支持餐飲企業拓展線上銷售,鼓勵發展“社區團購 集中配送”“中央廚房 線下配送”“無接觸配送”“餐飲 零售”等新經營模式。支持有序放開深夜食堂、酒吧、咖啡店等餐飲店“外擺位”限制,提升消費體驗。持續提升餐飲消費環境,優先在大中型餐飲服務企業普及“陽光廚房”,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倡導綠色健康的餐飲消費習慣,推廣“半份菜”“小份菜”點餐服務,避免“舌尖上的浪費”。
推動汽車租賃消費結構最佳化。激發汽車消費市場活力,大力發展汽車消費金融,不斷最佳化汽車市場消費結構。推廣新能源汽車消費,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樁)網點布局和建設,落實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優惠政策,優先在城市公共運輸領域推廣哪吒、萊特等新能源汽車品牌。大力發展二手車消費市場,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加強二手車交易市場和經營主體服務與經營行為管理,鼓勵具備條件的二手車交易市場、經銷企業設立機動車登記服務站。加快培育汽車後市場,積極發展汽車美容、保養、維修、配件銷售等專業服務,依法有序放開汽車改裝市場。鼓勵企業採取融資租賃、分時租賃、整車租賃等方式開展汽車租賃業務。鼓勵和支持各縣(市、區)汽車行業協會、經銷商等結合實際開展各類汽車展覽展銷和促銷活動。到2025年,力爭建成贛西片區最大的綜合性汽車消費市場,每千人汽車擁有量達180輛。
推動住房租賃消費健康發展。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構建新建商品房、二手房市場與住房租賃市場的聯動體系,加快建立住房租賃信息服務和監管系統平台,逐步實現房源登記、信息發布、租賃交易、網上籤約、登記備案等全過程網上辦理。積極推廣混凝土、鋼結構等裝配式建築,加強新建住宅小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合理滿足居民改善型住房需求,推動住房消費朝綠色化、健康化和智慧型化發展。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組建國有住房租賃發展投資公司,大力培育和引進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企業。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利用已建成住房、新建住房、庫存商品住房等開展租賃業務,支持個人依法合規出租自有住房,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繼續推進多層老舊住宅加裝電梯等適老化改造。
推動智慧型消費產品全面普及。把握5G網路升級的契機,加快推動移動通信用戶向5G遷移,加快華為授權店、小米之家、聯想體驗館等知名廠商實體授權店落地,促進5G手機、平板電腦、超高清顯示、VR/AR、可穿戴設備等消費電子產品升級,豐富高端消費電子產品供給。鼓勵企業加強核心技術研發,推動可穿戴設備、智慧型服務機器人等產品創新和產業化升級,提供更多優質消費類電子產品。支持企業或商家建設“線上 線下”體驗中心,積極運用VR/AR、互動娛樂等技術豐富消費體驗,培養消費者信息消費習慣。加快設備智慧型化、生活智慧化的信息終端設備普及與升級,推廣面向各類人群的智慧型手機、超高清顯示、平板電腦等信息終端設備,鼓勵企業開發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類智慧型可穿戴設備,提升農村新型家電保有量。持續推動網路提速降費,開展5G和IPTV終端產品促銷活動,開發5G及千兆寬頻流量優惠套餐。
推動家居家電消費更新換代。以家居智慧型化為目標,重點支持節能型、智慧型型家電研發,鼓勵企業開發基於物聯網、人工智慧技術的家電組合產品和一體化產品,橫向打通家電、照明、安防、家具等領域,向消費者提供智慧家居綜合解決方案。支持智慧家居企業與房地產、家裝企業加強合作,積極開展智慧家居項目試點套用。鼓勵家居裝修企業推出“全屋定製”服務,提供設計、選取材料、施工交付、售後服務等一站式服務。加快激活家電家具消費市場,制定出台支持家電家具消費的激勵政策,鼓勵消費者淘汰舊家電家具併購買綠色智慧型家電、環保家具。
(二)實施消費潛力挖掘行動,最佳化提升服務消費
以推動服務消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提升服務品質、增加服務供給,大力促進健康、文化、旅遊、體育、教育托幼等服務消費提質擴容,實現服務消費規模持續擴大。
提高大健康消費質量。依託宜春特色的富硒資源、優質的生態資源和獨有的中醫藥資源,結合國家健康城市試點建設,推進健康與醫藥、醫療、旅遊、養老等領域融合發展,培育發展全科醫學服務、康復照護、心理諮詢、臨終關懷等多元化醫療健康服務。推動醫療服務、中醫藥保健和度假養生等融合發展,大力推廣以溫泉、中醫藥為依託的養生保健服務,重點發展養生旅遊、溫泉療養、生態養生、中醫藥康復療養等新業態,支持樟樹創建全國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打造具有宜春特色的全國康養高地。加快提升醫療綜合服務能力,重點推進中醫藥特色服務和中醫診療手段套用推廣,打造一批國內知名的中醫品牌專科。以濟民可信、仁和集團等龍頭企業為引領,積極開發化學仿製藥、原料藥、中成藥等中醫藥產品,持續釋放中醫藥消費潛力。大力發展康復護理、醫療美容、健康管理、健康體檢等健康服務,拓展健康消費市場空間。鼓勵公立醫院與社會資本共建共享專業健康管理機構,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推動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業發展。
釋放旅遊消費活力。聚焦建成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健康養生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和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的目標定位,積極打造全時全季旅遊消費新場景,構建別具一格的旅遊產品新體系,加快創建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示範城市。依託宜春豐富溫泉資源、文化資源、生態資源等旅遊資源,積極培育“旅遊 ”“ 旅遊”消費業態,重點發展康養旅遊、文化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城市旅遊、工業旅遊等旅遊消費業態。全面推廣宜春文化和旅遊消費一卡通,定期推出“文化旅遊消費季”等文化旅遊促銷活動,常態化開展“月亮文化旅遊節”等活動,提升旅遊消費體驗。豐富和拓展旅遊消費產品,培育中醫藥康養、文化養心等一批中高端旅遊消費產品,提升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軟性”旅遊消費比例。積極開展精品旅遊景區和度假區創建工程,推進有條件的縣(市、區)創建國家級及省級旅遊度假區、高A級旅遊景區、全域旅遊示範區。最佳化提升旅遊消費環境,加快健全遊客服務中心、旅遊公路、景區標識、旅遊廁所等配套設施,完善宜春“智慧文旅雲”功能。探索設立旅遊地接獎勵扶持專項資金,全面提升本地旅行社服務品質。到2025年,力爭全年接待旅遊人次突破1.5億人次。
提升文化消費品質。加強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推進宜春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努力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深挖提煉宜春本地特色文化內涵,推出一批特色文化研究成果,重點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博物館、民俗特色小鎮、非遺小鎮等。加強傳統文藝精品創作,藉助高新技術推動劇場演藝、歌廳演藝轉型升級,加大藝術精品巡演巡展和劇場演藝力度。在中心城區建設宜春文化創意產業園,壯大中心城區數字動漫、工藝美術、創意設計等文旅消費業態。加快打通旅遊目的地消費、文體活動消費、住宿餐飲消費之間的產業鏈,滿足市民遊客多元化休閒消費需求;引導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旅遊景區等文化和旅遊場所增加參與性和體驗性文旅融合消費項目;在商圈、文化園區、文旅街區規劃打造一批融合藝術展覽、非遺體驗、文創商店、精品書店、遊戲演藝、主題影院、特色餐飲、運動休閒等文化旅遊業態,形成一站式文體商旅休閒消費集聚地。
挖掘體育消費潛力。深入實施“一縣一品”發展戰略,鼓勵各縣(市、區)因地制宜發展健步走、健身跑、水上運動、腳踏車、球類、健身舞、登山、武術、垂釣、工間操等民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積極培育戶外徒步、戶外定向、擊劍、冰雪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徵的運動項目,扶持推廣舞龍舞獅、龍舟等具有鄉土特色的運動項目。大力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產業,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高水平體育賽事,著力打造環鄱陽湖國際腳踏車大賽、國際馬拉松、全國農耕健身大賽、環昌銅生態經濟帶腳踏車拉力賽、VR電競大賽等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促進體育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做響靖安三爪侖、宜豐九天、奉新仰天峽、銅鼓尖尾峽、上高白雲峰等漂流品牌,大力開發低空飛行、探險露營、水上運動、射擊射箭、賽事觀摩、龍舟競賽等戶外康體產品。鼓勵社會資本開辦健身培訓機構,引導健身培訓機構規範化、品牌化、連鎖化發展。到2025年,力爭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6平方米。
提質家庭消費需求。鼓勵發展員工制家政服務企業,推動家政服務平台與傳統家政服務企業融合發展,培育壯大家政服務龍頭企業。支持宜春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職業院校開設家政服務相關專業,支持建設家政產教融合、人才培訓等實訓基地和家政服務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拓寬家政從業人員學習和培訓渠道。推動家政服務企業標準化和規範化發展,實行家政從業者崗前培訓、健康體檢、認證考核、失信公開等制度。積極開展家政服務領域信用建設專項行動,組織開展“誠信家政建設萬里行”活動,推動家政服務業信用信息平台嵌入宜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鼓勵家政服務企業與養老機構、醫療機構等融合發展,擴大失能失智老人長期護理和照護服務和嬰幼兒照護服務供給,構建全天候全周期家庭服務體系,推進家政進社區、進家庭。培育發展家庭管家、金牌月嫂、高級保姆等高端家政服務,更好滿足中高端家庭服務消費需求。
規範教培消費市場。按照一縣(市、區)一所公辦中等職業學校要求,重點支持贛西中職學校、樟樹中醫藥學校等職業院校建設,力爭豐城中等職業學校建成江西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首批分院,打造高水平職教園區、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公共實訓中心。鼓勵社會力量和資本通過多種形式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院校、成立職教集團,加快成立以宜春職業技術學院為龍頭的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大力支持宜春學院向套用型大學轉型發展,積極推動宜春幼專專升本,加快推進宜春開放大學融合發展,全力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培訓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通過採取提供場地、購買服務、減免租金、派駐公辦教師等方式引導和支持民辦幼稚園提供普惠性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幼稚園開設托班和早教服務。
(三)實施消費活力激發行動,提檔升級傳統消費
圍繞提檔升級傳統消費,不斷深挖農村消費市場潛力,適當增加公共消費支出,推廣綠色消費方式,不斷縮小城鄉消費差距,激活城鄉消費活力。
激活農村消費市場。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不斷豐富農村消費業態,補齊農村消費載體短板,推動農村消費梯次升級。實施品質消費下鄉進村計畫,積極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家電下鄉等促銷行動,採取企業讓利、政府補貼方式促進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更新換代。實施農村便民服務消費提升計畫,加快推動鄉鎮生活綜合服務中心和村級生活綜合服務站全覆蓋,完善快遞收寄、日用消費品、農機租賃、幼兒看護、養老護理、家電維修等日常生產生活服務功能。實施電子商務下鄉進村計畫,推動電商與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等多產業深度融合,紮實推進“贛品網上行—村播計畫”,支持奉新馮川鎮、豐城鐵路鎮等一批淘寶村鎮建設。實施消費助農計畫,支持各縣(市、區)打造一批精品農產品展示館、專櫃,常態化開展農產品網路直播專場活動,鼓勵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等高規格農產品展銷會。實施農村消費基礎設施補短板行動,重點推進快遞進村、網路降費、道路暢通三大工程建設,最佳化鄉村消費環境。
提升公共消費比重。合理布局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公共服務設施,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總量和質量水平,引導財政資金更多向公共服務領域傾斜,鼓勵社會組織和社會資金投資建設公共服務設施,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高品質公共服務需求。聚焦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實施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職業教育優質融合發展、高等教育優質內涵發展五大工程,打造高質量教育體系。聚焦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全面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加強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服務水平,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新業態,全面深化以醫聯體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主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實施公共文化標準化、數位化、惠民化三大工程,推出一批“24小時書店”,構建主城區和中心鄉鎮15分鐘、一般村鎮20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加快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加大社區居家養老扶持力度,加快補齊“黨建 樂齡中心(幸福食堂)”等普惠型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短板,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推進優生優育全程服務,全面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兒童保健、兒童預防接種等服務內容,推動嬰幼兒照護服務行業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建設高標準嬰幼兒照護場所,優先支持優質公辦幼稚園提供多樣化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打造優生優育“一條龍”服務鏈。到2025年,養老護理型床位占比達60%以上,每千人口擁有0—3歲嬰幼兒托位數達4.5個。
擴大綠色消費規模。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廣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綠色出行、綠色建築,鼓勵創建綠色商場、綠色飯店、綠色社區,引導綠色消費、健康消費。試點探索實施綠色產品消費積分制度,培養綠色消費習慣。大力實施“百萬畝中藥材”“百萬畝富硒大米”兩大種植計畫,培育富硒大米、富硒油茶、富硒中藥材、富硒水果、富硒蔬菜、富硒畜禽等具有宜春特色的區域品牌,力爭在全省率先全域建成富硒綠色有機農產品示範市。制定碳達峰行動計畫方案,在工業、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推廣清潔能源,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例。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築,推動綠色、節能、環保的綠色建材套用,擴大綠色建材消費規模。推動快遞物流綠色發展,支持使用標準化、減量化和可降解包裝材料,推廣“周轉箱 托盤”單元包裝、無包裝配送模式,提高快遞包裝回收利用率。完善廢舊產品回收處理體系,支持汽車、家具家電等大宗商品及手機、電腦等消費類電子產品開展以舊換新活動,制定出台廢舊汽車、家電、電子產品等回收利用行業規範發展的實施辦法。鼓勵發展“網際網路 廢舊物資回收”、家電家具租賃等新模式,支持二手閒置物品線上交易平台發展。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兩網融合”,努力打造宜春資源循環利用品牌。
(四)實施業態模式創新行動,培育壯大新型消費
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聚焦數位化、個性化、便利化消費需求,鼓勵發展定製消費、體驗消費、共享消費等新業態,大力培育“宅經濟”、“網紅經濟”、線上文娛等新模式,加快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智慧型 ”消費生態體系,培育壯大新型消費。
鼓勵發展新型消費業態。支持發展線上定製、網路預售、眾籌團購等個性化定製化消費,鼓勵發展具有宜春特色的工藝美術品和手工品高級定製消費,打造一批滿足青年群體個性化消費的主題門店。套用短視頻、直播、AI、VR/AR、5G 4K/8K等技術,打造沉浸式全景線上產品,積極推廣“雲旅遊”“雲展覽”“雲演出”“雲逛街”“雲閱讀”等新模式,拓展體驗消費新空間。以增進生活便利和滿足新消費需求為導向,引入和培育一批共享經濟平台型企業,積極發展共享出行、共享旅遊、共享教育、共享醫療、共享廚房、共享派對空間等新型共享消費產品,拓展聯合辦公、開放社區等共享眾創空間,擴大共享消費新需求。
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模式。鼓勵發展“宅經濟”,充分運用網際網路手段,推動教育、醫療、養老、旅遊、體育、家政等領域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建立健全“網際網路 社會服務”消費模式。扶持壯大“網紅經濟”,利用“網路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常態化舉辦“電商直播文化節”、“電商直播網購節”、產地直購直播等主題活動,加快建設宜陽新區直播電商基地、豐城青年網紅直播基地等5G 直播電商基地,打造一批網紅地標。大力發展數字文娛,推動動漫電競、網遊手遊、網路文學等線上文娛發展,培養和引進一批優質電競戰隊俱樂部、孵化一批頭部電競主播、舉辦一批有影響力的電競賽事,將宜春打造成“網紅之城、電競之都”。
大力推廣新零售模式。積極推進實體商貿零售轉型升級,鼓勵實體商貿零售企業建立線上交易平台,積極引進一批國際國內知名新零售品牌企業,培育“智慧餐廳”“智慧超市”“智慧商店”等新零售業態,推動向“商品 服務”轉型。支持線上商貿零售主體開展線下新零售業務,鼓勵傳統零售主體及跨境電子商務主體開設線下實體展示店、體驗店。加快傳統商貿零售主體數位化改造,推動傳統商貿綜合體、超市等生活服務場所進行“人、貨、場”雲改造,打造場景化、體驗式、互動性、綜合型消費場所;推動商品實體交易市場數位化轉型,探索“新批發 新零售”模式。推廣“不見面”“零接觸”服務等無接觸式消費,積極推進無人貨櫃、電子菜櫃、無接觸配送站點、無人智慧型售貨機等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滿足民眾便利消費和無接觸消費需求。加快推動新零售業態向大型居住區、新城區和鄉村延伸,提升新零售服務業覆蓋面。
四、實施六大消費支撐工程,夯實消費升級基礎
圍繞增強消費升級供需兩側基礎,聚焦實施拓展空間、最佳化供給、完善基礎、暢通流通、提升能力、營造環境六大工程,健全消費升級的支撐體系,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一)實施消費空間載體拓展工程
聚焦拓展消費升級新空間,最佳化商圈、步行街、百貨商場、購物中心、便利店、農貿市場等城鄉商業網點布局,加快塑造五大新型消費場景,積極搭建三大新型促銷平台,積極構建城鄉融合的新型消費網路節點體系,培育擴大消費升級有效載體。
塑造新型消費場景。積極開展特色商業示範街區建設,支持潤達國際購物中心、萬達廣場等中心城區和各縣(市、區)商業街區智慧化改造,建設一批“智慧街區”“智慧商圈”,打造一站式綜合性、高品位消費平台。鼓勵中心城區和各縣(市、區)打造夜間經濟集聚區,加快建設餐飲集聚型、休閒購物型、養生體驗型、潮流娛樂型等一批夜間經濟示範街區,培育發展“宜春夜購、宜春夜遊、宜春夜食、夜間文體、夜間親子”等業態,打造一批城市夜間經濟地標,構建市縣聯動的“2 N”夜間消費網路。補齊城鄉社區便民消費短板,加快引入一批高端連鎖便利店,推動農貿市場國有化運營和智慧化改造,打造滿足社區居民購物、娛樂、家政等日常需求的“15分鐘便民服務圈”。實施“百億市場”培育工程,積極推動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培育創建百億級綜合型商品交易市場和十億級專業型商品交易市場。充分發揮鄉鎮人口、交通、產業等優勢,持續打響宜春特色商貿小鎮品牌,創建一批工貿型、農貿型特色商貿小鎮,不斷提升鄉鎮商貿集聚水平。
搭建新型促銷平台。聚焦假日消費、新型消費、展會經濟等,大力開展方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線上線下促銷行動,策劃開展貫穿全年、覆蓋全市的消費提振系列活動。支持商貿、餐飲等企業開展節假日促銷活動,依託特色街區和商圈、夜間經濟集聚區、商品交易市場等場所打造實體現貨直銷系列促銷平台,做到“無節造節、有節造市”“月月有活動、每季有節會”。深化與淘寶、快手、抖音、視頻號等大平台合作,實施“贛品網上行”“宜品網上行”系列活動,拓寬宜春產品行銷渠道,提高宜春產品線上銷售比重。鼓勵開展品牌展會促銷活動,培育壯大會展業市場主體,打造一批國際化、品牌化、高端化、市場化、專業化的高端會展平台,提升會展拉動消費的作用。
(二)實施消費供給體系最佳化工程
聚焦推動居民“樂消費”,圍繞提升消費產品供給質量,以健全消費產品和服務質量標準為前提,加強自主優勢品牌建設,積極擴大名優產品供給,不斷滿足宜春人民高品質消費產品和服務需求。
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夯實消費品質量安全標準基礎,提升消費品市場準入標準門檻,加快制訂、修訂一批基礎質量標準,積極創建一批標準化集成示範基地。加強消費品標準管理,完善與強制性國家標準協調配套的推薦性標準體系,推動消費品標準由生產型向消費型、服務型轉變。深入推進企業標準“領跑者”行動,充分發揮“領跑者”標桿引領作用,加快全市消費品質量升級,營造生產看“領跑”、消費選“領跑”的氛圍。圍繞優勢產品領域和新興服務領域,制定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團體標準,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團體標準品牌。引導和鼓勵企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等主動參與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乃至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實施服務業標準領航行動,在旅遊、養老、家政、餐飲等重點領域遴選一批服務質量標桿單位參與制定相關行業服務標準。鼓勵企業建立標準信息自我聲明公開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制度。加強消費品領域科技、專利、標準一體化研究,鼓勵企業將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納入標準。
加強自主品牌建設。實施消費品牌提升工程,加強對老字號、地理標誌產品、富硒產品、綠色有機農產品等優質品牌的培育和保護,持續開展老字號認定申報工作,推進老字號企業名稱、字號、商標“三統一”。鼓勵老字號開設旗艦店、體驗店、快閃店等,加快打造一批品牌消費集聚區。深入實施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鼓勵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等開展宜春自主品牌研究,打響“宜春大米”區域公用品牌,重點培育樟樹中藥材、靖安白茶、奉新獼猴桃、銅鼓黃精等一批區域優勢品牌,積極構建“1 N”的自主品牌體系。加強自主品牌宣傳推介活動,鼓勵運用網際網路和新媒體等手段開展品牌推廣,持續辦好宜春月亮文化旅遊節、白茶文化旅遊節、樟樹藥交會等具有影響力的會展活動。推動宜春特色產品“走出去”,拓寬宜春特色產品銷售渠道。到2025年,力爭成功認定3—5個江西省老字號品牌,“兩品一標”農產品認證數量達880個。
擴大名優產品供給。加大全國各地特色產品供給,積極引進省內外名企入街、名品入店,增加中高端商品供給,重點支持萬達廣場、天虹購物中心、潤達國際購物中心等一站式綜合性消費平台發展,打造贛西區域時尚消費高地。加快打造跨境電商平台載體,做大進境家禽海關指定監管場地等跨境平台,積極爭創宜春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加快發展跨境進口電子商務,探索跨境電子商務民生消費品零售進口新模式,支持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平台規範化發展,鼓勵線上率先實現境內外商品同款同價。支持中心城區及有條件的縣(市、區)發展“首店經濟”和“首發經濟”,積極引進一批國際高端品牌在宜春慕尚名品集合店等名店落戶,鼓勵國際一線品牌設立免稅店、品牌首店、旗艦店、體驗店。
積極拓展內銷渠道。實施消費“同線同標同質”工程,將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範圍逐步從食用農產品領域拓展到其他消費品領域。支持出口企業宣傳推廣自有品牌,鼓勵出口企業利用國內展覽展銷會逐步建立、拓寬國內行銷網路。鼓勵外貿企業利用網上銷售、直播帶貨、場景體驗等新業態新模式,擴大交易規模。鼓勵出口消費品進步行街、進專業市場、進零售店,支持有自主品牌、內銷意願強的外貿企業與大型商超建立長期直采供貨關係。鼓勵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採購出口轉內銷消費品。
(三)實施消費基礎設施提升工程
聚焦培育壯大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推動傳統消費模式業態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加快布局以5G、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加強智慧型技術在各領域、各場景的集成創新套用,不斷改善宜春居民消費體驗。
加強新型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同步推進通信基礎設施與雲數據中心建設,積極創建“雙千兆”示範城市,建成全省領先的5G、物聯網、千兆光寬頻等通信基礎設施及大容量、高算力、節能環保型的雲數據中心。實施5G網路普及工程、千兆全光網提升工程、IPv6改造工程,推進高速寬頻網路優先覆蓋核心商圈、重點產業園區、重要交通樞紐、主要套用場景等。實施物聯網部署及商用工程,加快部署物聯網感知設施,支持智慧停車、智慧燈桿、智慧型抄表、智慧農業、環境監測等中低速率物聯網場景套用,提高物聯網覆蓋深度和廣度,構建協同發展的NB-IoT/4G/5G移動物聯網綜合生態體系。積極推進全市統一的物聯網連線管理平台建設,實現感知設備統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數據共享利用。實施贛西雲數據中心最佳化工程,建設全市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運營、統一維護、統一安全防護的大數據中心。推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台建設,完善智慧城市領域標準體系,打造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台。推進智慧廣電建設,加強以4K/8K為載體的新型廣播電視視聽產品和服務供給。
推動智慧型技術集成創新套用。推進社區便利店數位化升級,全面推廣自助結算、刷臉支付等移動支付方式,探索推行社區體驗式電商、社區無人零售、無接觸配送等新模式,打造一批“網際網路 便利店”。支持在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養老等民生服務領域推廣智慧型技術,推動服務消費網路化、智慧型化、平台化發展。按照“一縣一重點,一業(產業)一主題”的要求,加強智慧型技術在鋰電新能源、中醫藥、智慧型製造、文化旅遊、綠色農業等本地支柱產業和無車承運物流、安全生產服務等特色產業領域的套用。瞄準未來消費重點領域,加強智慧型新能源汽車、智慧型家居服務機器人、網際網路動漫電競、可穿戴設備、移動智慧型終端等智慧型化產品研發,開展服務消費領域人工智慧套用試點。推動區塊鏈技術在現代金融、中醫藥、綠色農業等領域套用,打造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台等一批行業領先的區塊鏈公共服務平台。
(四)實施消費流通體系暢通工程
圍繞不斷縮小城鄉品質消費差距,聚焦當前線上消費、優質農產品消費等消費熱點的需要,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物流高效配送體系,構建布局合理、雙向流通、高效配送的消費流通體系。
加強現代物流設施建設。聚焦消費和產業“雙升級”需求,統籌全市物流節點布局,加快推動綜合服務型、貨運服務型、商貿服務型、生產服務型、口岸服務型等物流節點建設,構築分層分級物流網路節點體系。以福州江陰港、寧波港為重點,積極實施物流“大通關”戰略,暢通鐵海聯運、鐵水聯運、公鐵聯運貨櫃快速運輸通道,推動全市貨物進境與沿海同價到港、出境與沿海同價起運、通關與沿海同等效率,著力把宜春港建設成貨運、客運合一的綜合性口岸開放平台。積極構建“全鏈條無脫冷、綠色節能環保、5G物聯智配”高標準冷鏈物流骨幹網,加快補齊冷鏈物流樞紐中心、冷鏈物流初級加工或倉儲中心、大型種植基地預冷庫、小型冷庫等冷鏈物流設施短板,布局生鮮冷鏈物流配送網點,暢通產地生鮮冷鏈“最先一公里”和生鮮冷鏈物流末端“最後一公里”。積極推動醫藥物流發展,加快建設江西省藥品集中倉儲配送中心,建成全省最大的醫藥物流智慧配送中心,打造中國南部藥品集散中心。
健全物流高效配送體系。圍繞國家城鄉高效配送試點城市建設,深入實施城鄉高效配送專項行動,構建以物流園區、城區物流中心、縣級物流配送中心、鄉鎮配送節點、村級公共服務點及末端網點為支撐的城鄉雙向流通、高效配送網路。以快遞龍頭企業為依託,以快遞分揀中心為支撐,以快遞超市為末端網點,深入實施“郵政在鄉、快遞下鄉”工程,全域推廣“快快合作”“郵快合作”“供快合作”等城鄉一體化配送模式。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實施“網際網路 ”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工程,改造提升鄉村郵政快遞末端物流服務基礎設施,打通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先一公里”和工業品下鄉進村“最後一公里”。依託城市快遞物流網點資源,推廣統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約化配送模式,加快建設一批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站點和智慧末端配送設施,解決城市物流配送和快遞投遞“最後一百米”難題。加快組建“江西供銷集配”宜春四方物流有限公司,支持中心城區及各縣(市、區)組建“網際網路 第四方物流”集中配送企業,建立一批第四方物流集中配送中心,發展第四方物流集中配送鄉村自營網點和加盟網點,構建覆蓋廣、效率高、服務優的“網際網路 第四方物流”供銷集配體系。推進物流標準化建設,強化城鄉配送技術標準套用。
完善現代流通供應鏈體系。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引導傳統批發市場、物流企業、物流園區向供應鏈企業轉型,培育一批技術先進、業務突出、競爭力強的新型供應鏈服務企業。推動大型批發、零售、物流企業打造採購、分銷、倉儲、配送供應鏈協同平台。支持流通企業與供應商、生產商對接,建設流通與生產銜接的供應鏈協同平台。支持傳統實體商品交易市場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供應鏈交易平台,鼓勵住宿餐飲、文化旅遊、健康養老、體育健身等領域建設供應鏈綜合服務和交易平台。大力推進產業與電商深度融合,探索推廣“以銷定產”等新生產方式,積極開展“贛品網上行”“宜品網上行”等活動。積極推進市級農產品“產供銷”全鏈條服務平台建設,加快推廣農產品“生鮮電子商務 冷鏈宅配”“中央廚房 食材冷鏈配送”等新模式,全面推進農批、農超、農餐對接,鼓勵農產品直采直購,完善農產品“產供銷”銜接體系。
(五)實施消費預期能力增強工程
聚焦推動居民“能消費”,以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為托底,以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為保障,以全面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為核心,不斷改善居民消費能力和預期。
全面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健全有利於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收入分配製度,保護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所得,促進低收入群體持續增收,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後備軍”,不斷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健全公務員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事業單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健全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工資集體協商和工資正常增長制度,提高居民工資性收入水平。健全工資支付保障機制,重點根治農民工、企業職工欠薪問題,保障勞動者合法收益。實施中等收入群體培育行動,豐富和規範居民投資理財產品,拓寬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營造支持“雙創”良好環境,引導居民通過創業、經營、持股等方式提高經營性收入。支持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地區農產品銷售,建立以農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低收入人口的利益聯結機制,持續增加農村低收入人口收入。
促進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全面落實吸納就業補貼、職業培訓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等系列扶持政策,加強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支持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穩定崗位吸納就業。大力推動宜春市智慧就業公共信息化服務平台建設,及時公開就業供求信息,支持“共享用工”“彈性用工”“跨界用工”等新型用工和靈活就業模式。穩定重點群體就業,精準幫扶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化解過剩產能下崗職工、殘疾人等重點群體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創新推廣“訂單式 選單式 定向式”培訓新模式,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和就業水平。推進基層公共創業服務平台建設,打造一批創業孵化基地,形成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覆蓋城鄉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築牢促進消費的托底保障,降低居民支出成本。實施全民參保計畫,健全參保擴面長效機制,放寬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條件,著力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健全社會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規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穩步提高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調整機制,逐步將門診費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支付範圍。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救助制度體系。適度提高基本生活救助標準,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
(六)實施放心消費環境營造工程
聚焦推動居民“敢消費”,持續開展放心消費建設,不斷健全消費者維權機制和消費市場信用體系,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全面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
持續開展放心消費建設。深入實施放心消費創建行動計畫,推動“放心消費在宜春”品牌建設,加快打造放心消費超市、餐廳、商圈、景區、民宿等消費示範場所。積極拓寬放心消費行業參與度和區域覆蓋面,探索制定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放心消費評價標準,引導放心消費不斷向交通、教育、文化、物流等民生消費領域延伸,推動以放心消費單位“量變”催化消費環境“質變”。推廣線下實體店7日無理由退貨承諾活動,提升無理由退貨承諾單位在放心消費中的占比。圍繞日用消費品生產企業,探索推出“廠商一體無理由退貨承諾”“商品保修承諾”等具體化服務承諾。到2025年,力爭線下無理由退貨承諾單位達200家。
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推進全市重要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引導冷鏈食品銷售主體使用“贛溯源”平台,實現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加大對網路制假售假、虛假宣傳、泄露隱私、侵犯智慧財產權等行為的打擊力度。完善“三合一”市場監管部門投訴舉報平台套用,及時處理消費者的投訴、舉報,暢通消費者維權線上渠道。健全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簡化消費者爭議處理程式,鼓勵經營者建立小額消費爭議快速和解機制,完善消費訴訟、仲裁與調解對接機制,提高消費者維權效率。積極組建專家委員會、律師團和消費維權志願者隊伍,開展比較試驗和體驗式調查等消費引導,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知識普及,提高消費者主體意識和依法維權能力。
健全消費後評價制度。建立健全產品和服務消費後評價體系,完善全過程產品和服務安全防範機制。建立健全消費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制度,支持在鄉鎮試點建立產品和服務質量安全風險信息監測點,加快打造全市消費品和服務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網路和風險快速預警系統。完善服務質量治理體系和顧客滿意度測評體系,推行質量首問負責制度與先行賠付制度,強化消費品和服務質量問題協同處理機制,分領域設立消費後評價標準體系。引導餐飲、醫藥、家庭服務等重點領域平台型企業開展消費後評價,支持消費者滿意度第三方評估。
完善消費市場信用體系。聚焦重點消費品和旅遊、家政、養老、醫藥等服務消費領域,建立健全企業信用檔案和個人檔案資料庫,積極探索消費領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機制。完善“信用中國(江西宜春)”網站信息公開功能,逐步實現食品藥品審批、產品抽檢結果、缺陷產品召回等信息依法向全社會公開,提供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詢和消費預警提示服務。建立信用信息“紅黑名單”管理與套用制度,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加強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監管,加快構建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以“網際網路 監管”為支撐的消費領域新型監管機制。
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建立消費品生產經營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除強制性標準和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外,取消消費品生產經營其他市場準入限制。進一步最佳化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營商環境,探索推行“一照多址”,縮短市場主體“入場”時間。規範市場價格秩序,建立健全市縣聯動、部門聯合的全域市場價格監測機制,加強重點領域、重要商品、敏感時段市場價格監管,堅決防止哄抬物價、價格欺騙等違法行為損害民眾合法權益。嚴厲打擊網路刷單炒信、電信網路詐欺、職業打假等黑灰產業鏈。
五、健全三大消費保障措施,完善消費升級政策
充分發揮規劃在擴大消費和促進升級方面的引領和約束作用,健全規劃實施體制機制,加強各類要素保障,加大消費宣傳引導,做好數據統計監測,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推進規劃目標任務有效實施。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促進消費升級的決策部署,加快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強黨對消費升級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大規劃實施力度,加快研究和制定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強化市縣聯動、部門協同,統籌指導和協調推進消費升級的全局性重大任務。加強規劃責任落實,明確各部門規劃實施目標和重大任務分工,保障規劃有序有效有力實施。密切關注和貫徹落實國家、江西省促進消費升級的政策舉措,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二)強化各類要素保障
健全人才引育機制,加大國內外商貿經營管理、品牌運營等促進消費升級的人才引育力度,加強新職業新工種技能培訓。建立與消費對經濟成長貢獻程度相匹配的資金投入機制,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政府專項債券、政策性銀行融資等專項資金支持。落實好國家個人所得稅改革和健康、養老、家政等服務消費領域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拓寬居民合理消費融資渠道。增加消費升級用地指標,在年度用地計畫中予以優先安排。
(三)健全消費促進機制
探索建立有效反映居民消費的統計制度,加快形成涵蓋實物消費、服務消費、新型消費的全口徑消費統計指標體系;構建居民消費運行監測工作機制,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加強消費領域新業態新模式市場監測,維護消費市場穩定。構築良好的消費宣傳引導機制,依託各種媒體廣泛宣傳促進消費政策,培育綠色低碳、健康理性的消費理念,大力倡導豐儉有度、雅俗兼容的消費文化,努力營造良好消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