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春三星鼓
- 外文名:無
- 類別:民間器樂演奏形式
- 別名:三聲鼓
簡介,特點,形式,榮譽,現狀,傳承,
簡介
它起源於明朝,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流傳於袁州區柏木、蘆村、洪塘、三陽、下浦一帶,在娶親嫁女、祝壽生子、建房開業等時辰演奏,取福、祿、壽三星高照之意。
宜春三星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廣泛流傳於袁州區鄉村。它節奏明快,曲調悅耳動聽,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是宜春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是該市民間藝術花叢中的一朵奇葩。當前,宜春市各地正在廣泛開展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
特點
宜春三星鼓因演奏時一人同時奏三面鼓(板鼓、堂鼓、腰鼓)而得名。流行於江西宜春、萬載等縣。舊時用於民間婚、喪、喜、慶和鬧元宵等場合。所用樂器除三面鼓外,還有夾板、檔鑼、小鈸、嗩吶、笛、二胡、低胡、三弦,後來加進琵琶、揚琴等。常用曲牌二十餘首,最富特色的如《慢拍》一曲,由“慢板上團花”、“丟板”、“下團花”、“王婆罵雞”、“柳青娘”組成。樂曲結構嚴謹,旋律優美,節奏流暢。
形式
演奏時,一般由5人組成一個樂隊,一人擊鼓,兼任樂隊指揮;一人敲小鐺;一人碰小鈸;兩人吹嗩吶。為了增添氣勢,增強效果,也可以加上二胡、笛子、長號,並增加吹鼓手人數。
樂隊一般由鄰居、親友組成,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有業務演出,無業務種田。在長期的實踐中,民間藝人創作了40多首樂曲,其中經常演奏的有20多首,代代相傳。柏木鄉茶頭坑組楊細華收集整理了一套三星鼓曲,刻印樂曲30多首。
榮譽
1957年 3月,袁州區三星鼓被推薦代表全省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藝術調演,演奏的《袁河兩岸慶豐收》受到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的高度讚賞,隨後還親切地接見了5位農民演員。接見時,周恩來叮囑演出人員:“民間藝術要發揚光大。你們回去以後,每人要帶5個徒弟,使三星鼓後繼有人。”看到他們衣裳單薄,周恩來還指示工作人員,給他們每人買了一件棉襖。這是袁州區三星鼓第一次進京演出的盛況。
1991年7月,袁州區三星鼓再次赴京演出新編曲目《歡騰的金秋》 ,得到社會各界一致盛讚。袁州區山村活躍有三星鼓演出隊40多支,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精神生活。地地道道的民間音樂,地地道道的農民演奏,兩次進京演出,三星鼓的魅力何在?在宜春,悠揚的樂曲響起處,正是三星鼓魅力再現的地方。
現狀
2004年,第五屆全國農民運動會在宜春召開。在由各街道參加的文藝匯演時,袁州區文化館的館長、副研究館員楊文柯想到了張家山社區有許多演奏三星鼓頗有實力的吹鼓手。於是他號召張家山社區三星鼓樂隊參加演出。胡炳生接到通知後立即叫上幾個“高手”連日排練。終於,在當天的文藝匯演時贏得了一片掌聲。
此後,這支隊伍就固定下來,每逢演出都取得了好成績。2006年,為廣泛宣傳展示宜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的民間藝術,使宜春市的優秀民間文化藝術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宜春市在鼓樓天文廣場舉辦了第一屆宜春三星鼓大賽,共有來自袁州區各鄉鎮村的9支代表隊參演。經過輪流登台演藝比拼,張家山三星鼓代表隊以一曲《開門紅》奪得冠軍。
三星鼓是宜春市民間藝術花叢中的一朵奇葩。它不僅在袁州區受到當地人民的歡迎,還延伸到萬載、萍鄉等周邊城市。他正在組織材料將三星鼓申報“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此同時,他希望廣大民眾能夠提高保護意識,政府相關部門也要大力支持發展三星鼓,讓它不僅傳承下去,還能不斷創新,成為宜春文化中一顆最為璀璨的明珠,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傳承
楊細華,55歲,黑里透紅的臉龐看上去非常精幹。 他的家在袁州區柏木鄉柏木村,這裡民風淳樸,全村100多戶人家,400多位村民,在農閒或茶餘飯後,人們喜歡圍在一起,打打三星鼓,吹吹嗩吶,其樂融融。
“那時候太爺爺和我爺爺都是靠這個三星鼓為生。後來太爺爺死後,我爺爺就要我父親、還有我伯父他們三兄弟一定要把三星鼓傳下去。” 要說楊細華的爺爺那可是遠近聞名的三星鼓高手,為了不讓這些古曲流失,他要求三個兒子都要學好三星鼓。
楊細華12歲時,楊細華的父親也開始要求楊細華學三星鼓,但當時楊細華覺得三星鼓土氣,不願學。
1956年,楊細華的父親楊明財和二伯父楊節五參加江西省首屆民間藝術調演,他們表演的宜春三星鼓獲得了好評。1957年3月,楊細華的父親和二伯父又和其他三位農民演員組隊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藝術調演: 父親和伯父打三星鼓進了省城,上了北京,這對童年的楊細華觸動很大,於是楊細華暗下決心,一定要把三星鼓學好,將來也跟父親一樣,去北京演出。 和所有的民間藝術一樣,三星鼓發源於鄉野,抒發的是人們對生活的感悟。沒有曲譜,靠的是一代代藝人口頭相傳,手把手的地教。楊細華從12歲起,就跟父親和伯父學習吹奏三星鼓,假日還隨大人們出去“做日子”,同時還幫父親把曲子整理成樂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特殊環境,古老的三星鼓瀕於失傳。
為了使傳統的三星鼓樂曲和演奏形式能更好地與現代生活相適應,弘揚民族文化、推陳出新,楊文軻與楊細華這些農民樂手潛心鑽研,不斷創新,使三星鼓的曲調內容和演奏形式有了新的突破。 1999年7月,包括楊細華在內的27位農民應邀來到北京,參加了中國文化部舉辦的國慶五十周年文藝匯演,當時演奏的是《歡天喜地》。
如今古老的三星鼓煥發出勃勃生機,宜春三星鼓已經申報了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有關部門也已經把宜春三星鼓列為國家文化部的研究課題立項。作為楊氏第四代三星鼓傳人,楊細華已是宜春市上百支三星鼓樂隊的領軍人物,一年“做日子”的收入就有上萬元,經他培養演奏三星鼓的楊氏家族晚輩就有20多人,如今楊氏家族三星鼓已經發展到了第六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