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抗戰

近日,由宜昌市委黨校編纂的《宜昌抗日戰爭史料彙編》通過專家評審。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中國抗戰史學會會長步平等專家一致認為,《彙編》首次提出的“宜昌抗戰”史學概念準確,具有現實的學術價值和政治意義。

專家組指出,“宜昌抗戰”的內涵不僅僅是指在宜昌進行的抗戰,而是指武漢失守後,1939年至1945年期間,在以宜昌為中心的大約20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區域上,中日兩軍進行了6年之久的拉鋸、抗衡,以爭奪對江漢平原、洞庭湖流域地區的控制權。宜昌抗戰打破了日本迅速解決中日戰場問題、威脅陪都、動搖國民黨抗戰決心的企圖,拱衛了陪都重慶,加強了國民政府抗戰的意志。
專家組認為,從軍事戰略上看,正是中國抗日軍隊在宜昌的浴血戰鬥,有效阻止了日軍西進態勢。同時,在宜昌地區,以新四軍五師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戰,以及中共對民眾廣泛動員,有力支持、配合了正面戰場。因此宜昌地區的抗戰及其歷史地位應當給予足夠的關注、深入的研究、客觀的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