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大撤退123

宜昌大撤退12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入侵法國,將英法聯軍圍困到法國的海濱城市敦刻爾克。就在德軍狂轟濫炸後稍事休整之際,英國海軍調動所有船隻,用9晝夜時間,將被圍困的33萬盟軍和裝備,通過英吉利海峽全部搶運到了英國。這次撤退,就是世界戰爭史上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昌大撤退123
  • 時間:1938年
  • 地點:湖北宜昌
  • 指揮者:盧作孚
簡介,歷史過程,

簡介

宜昌大撤退123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宜昌大撤退123宜昌大撤退123

歷史過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入侵法國,將英法聯軍圍困到法國的海濱城市敦刻爾克。就在德軍狂轟濫炸後稍事休整之際,英國海軍調動所有船隻,用9晝夜時間,將被圍困的33萬盟軍和裝備,通過英吉利海峽全部搶運到了英國。這次撤退,就是世界戰爭史上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然而,在這次大撤退發生的一年多前,在世界東方反法西斯戰場,也發生了一場十分相似的大撤退。 那是1938年,地處長江三峽的湖北宜昌,由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指揮船隊,冒著日軍的炮火和飛機轟炸,搶運戰時物資和人員到四川,從而保存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命脈。 最早將“宜昌大撤退”比作“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平民教育家晏陽初。然而,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依靠一個國家的力量,由一個軍事部門指揮完成。宜昌大撤退則完全依靠的是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因此,親歷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陽初說,“這是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在中外戰爭史上,這樣的撤退只此一例。” 湖北省的宜昌,素有“川鄂咽喉”之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1876年,中英簽署《煙臺條約》 後,宜昌被闢為通商口岸,它便成了長江航線上的一個重要轉運港。 抗日戰爭時期,宜昌更成為懸系中國命運的咽喉。1937年11月,南京淪陷,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並確定四川為戰時大後方,進出四川的通道就成了抗戰的重要運輸線。當時入川,少有公路,更沒有鐵路,唯一只有走長江。而宜昌以上的三峽航道狹窄,彎曲複雜,灘多浪急,險象叢生,有的地方僅容一船通過。1500噸以上的輪船不能溯江而上,所有從上海、南京、武漢等地西行的大船,當時都不能直達重慶,乘客和貨物都必須在宜昌下船“換乘”(換上能走長江三峽的大馬力小船),才能繼續溯江進川。 人流匯宜昌 1938年春,隨著國民政府的西撤,大批人流、物流,從華東、華中、華北地區湧向四川。1938年10月,距宜昌僅300公里的華中重鎮武漢淪陷後,這股撤退潮一時達到頂峰。 此時,只有10萬人口的宜昌城已被滾滾而來的難民和源源不斷運來的戰時物資擠滿,各種滯留人員最多時達3萬。人們都焦急盼望能儘快讓他們“換乘”,但人多船少,為等候船票,很多人要等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從宜昌城區通惠路到船碼頭,大街小巷都是人,所有的旅店客棧、學校,都擠滿了人,露宿街頭,棲身屋檐的人也不在少數。 據當時報載,1938年內先後到過宜昌的有蔣介石、李宗仁、陳誠、汪精衛、馮玉祥、陶行知、老舍、李四光、黃松齡、王芸生、於毅夫、程希孟等眾多國民政府軍政要員、社會賢達。中共地下黨組織負責人陶鑄、錢瑛、曾志、何功偉、雍文濤、韋君宜、劉真、馬識途等也在宜昌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宋慶齡、宋美齡、宋藹齡三姐妹也同樣飛抵宜昌,慰問抗戰傷兵。 在到宜昌的人流中,還有一批批從華北、華東戰區搶救出來無家可歸的孤兒難童數千名。他們是由戰時兒童保育院(這個組織是經周恩來、宋慶齡、宋美齡提議建立,並決定在宜昌設立難童接送站)將各地送來的難童,集中在宜昌,然後送他們乘船進四川。 40天搶運一年物資 隨著源源不斷的人流湧入宜昌的,還有向四川撤遷的物流——各種大型設備、器材、軍工物資等。 1938年秋,宜昌江邊從一馬路到13碼頭數里長的空地上,已被密密匝匝的各種急待轉運的貨物擁塞得水泄不通。而此時日軍正在瘋狂地向宜昌推進,敵機不停地飛臨宜昌轟炸。 更為嚴峻的是,這年10月中旬以後,長江上游還剩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較大輪船尚能航行,過後便是漫長的枯水期,大型設備根本無法入川。也就是說,所有的人和貨都必須在40天內運走。 而此時,張自忠將軍率領的第33集團軍,正在漢水防線阻擊日軍,幾十萬出川增援的軍隊和裝備,也急待通過長江航線,奔赴戰場。 要在40天時間,完成這樣大的運輸量,除非出現奇蹟。當時能走峽江的只有民生輪船公司的22艘輪船和2艘外輪。而民生公司單船運載能力只有200噸至600噸。按這樣的運力計算,全部物資和人運至重慶需要整整一年時間。 每天,民生宜昌分公司懷遠路辦公樓被購票的人群擠成里三層外三層,一些武裝押運貨物的軍官氣勢洶洶,甚至掏槍威脅要船。運輸秩序混亂,又使運輸阻塞加重。 盧作孚運籌帷幄 1938年10月23日,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到達宜昌。半個多月前,他設法拒絕了國民政府軍政部的命令(命令要他將民生公司所有船隻一律開到武漢長江下游田家鎮鑿沉,用以封鎖江面,阻攔日軍軍艦沿長江進犯武漢)。他反對這種自毀家園以斷敵路的做法。他要竭盡全力,組織他的船隊參加抗日救亡。 當時,在宜昌的民生公司,樓上樓下都是焦急盼望購票的人和請求安排貨物上船的人,秩序相當混亂。盧作孚看在眼裡,苦思良策。他果斷下令,停止一切交涉請客,馬上組織安排搶運。在召開公司緊急會議後,他通宵達旦做出一份緊急運輸方案,1938年10月24日清晨,他親自向各機構代表進行部署。 公司成員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出怎么能夠在40天內,將所有的人員和貨物運走。盧作孚演示了他的計畫:宜昌至重慶,去時溯江而上,要走4天,返回順江而下需2天,來回一趟6天。為了縮短運載時間,整個運輸劃分為三段航行。即宜昌至三斗坪為第一段,三斗坪至重慶萬縣為第二段,萬縣至重慶為第三段。每艘船以吃水深度、馬力大小為基本依據,用一部分船隻先運貨物至三斗坪,當即返回,再由公司調船運至萬縣或直運重慶;對重要物資和大型貨物則由宜昌直接運至重慶,並在重慶滿載出川抗日的士兵,再順江而下。 為了儘快搶送難民難童,他對客運艙實行“座票制”,將二等艙鋪位一律改為座票,這就可以增加一倍以上的客運量。同時,他降低收費,對公教人員實行半費,對戰區難童免費,對貨物運費只收平時的1/10。 鑒於三峽航段不能夜航,他要求各船儘量利用夜晚裝卸,搶在白天航行。為了搬卸方便,他在三峽航線增設碼頭和轉運站,臨時增加僱工3000多人,同時徵用民間木船850餘只,運載輕型物資。 10月24日,第一艘滿載著物資和人員的輪船啟航,開出宜昌港。幾百名孤兒難童在盧作孚親自護送下第一批上船。孩子們扒在欄桿上放聲高歌,他們搖著小手向盧作孚告別的情景,岸邊觀者無不為之感動。 不幾日,20多艘輪船,850多隻木船,不停地在峽江來回穿梭。盧作孚每天都要到宜昌各個碼頭,親自了解船隻航行情況,深夜他還要到江邊各個碼頭去檢查裝貨情況。 1938年11月,日本近衛內閣發表對華第二次聲明,宣稱要徹底消滅國民政府,建立東亞新秩序。為此,在華日軍加緊了對湖南、湖北的攻占,並對宜昌實施瘋狂轟炸。宜昌至重慶航程近千公里,險灘多達數百處,敵機不間斷地在峽江航線轟炸,民生公司的船隊每天都有損失的訊息傳來:輪船、木船被炸毀;公司職員獻出生命。據統計,在整個大撤退運輸中,民生公司損失輪船16艘,116名公司職員犧牲,61人受傷致殘。 宜昌撤退彪炳史冊 有關資料顯示,到宜昌淪陷前,民生公司運送部隊、傷兵、難民等各類人員,總計150餘萬,貨物100餘萬噸,其中包括兩萬噸空軍器材和廣東炮廠的物資。1939年元旦,盧作孚獲得了國民政府頒發的一等一級獎章。 從宜昌大撤退搶運出的部分單位有:兵工署22廠、23廠、24廠、25廠、金陵兵工廠、兵工署陝西廠、兵工署河南鞏縣分廠、兵工署河南汴州廠、湘桂兵工廠、南昌飛機廠、宜昌航空站、航委會無線電廠、航委會安慶站、揚州航空站、鋼鐵遷建委員會、上海鋼廠、大鑫鋼鐵廠、周恆順機器廠、天元電化廠、新民機器廠、中福煤礦、大成紡織廠、武漢被服廠、武昌制呢廠、武漢紗廠等,還有國民政府機關、科研機構、學校設備、珍貴歷史文物等。 後來,有人曾對此評述道:“那些搶運入川的物資,很快在西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業區,尤為重要的是以重慶為中心的兵工、煉鋼等行業的綜合性工業區,構成抗戰時期中國的工業命脈。正是這些撤退運輸到大後方的工礦企業成為抗戰的堅強後盾,生產了大批槍炮,為前線的將士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殺敵武器,為戰爭的最後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